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埃及解放广场:

一处地标讲述的国家历史

文 池晴佳 《 青年参考 》( 2011年05月13日   36 版)

    解放广场附近繁忙的交通

    Mogamma政府大楼与大楼前的马克拉姆雕像

    一些人喜欢将风云变幻的埃及革命称作“推特革命”,以表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在这场政治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的确,网络在最初的消息共享、组织群众以及不满情绪酝酿阶段发挥了重要影响,但真实的斗争从来不会只在虚拟世界中发生,一切都要回到这场革命的实际发生地,那就是位于开罗闹市区的解放广场。

    从荒野沼泽到闹市地标

    今日的解放广场俨然已成为开罗的城市地标,6条主干道以及多条地铁线会聚于此,交通十分繁忙。平日里以游客身份走进广场,可以随处感受到安逸的气氛: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每隔一段时间准时迸发的喷泉,无忧无虑地玩耍的孩子,旁若无人地觅食的鸽子,三三两两坐在长凳上闲聊的百姓……放眼望去,周围林立的各类建筑又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并不是普通的露天广场,而是一座有着真实历史感的生活博物馆。

    解放广场的特色地标之一是希尔顿酒店(即将改名为丽嘉酒店),那是坐落在广场西侧的一栋蓝白相间建筑,建于1959年,是开罗第一家现代化酒店。酒店正北方是新古典主义的杰作——埃及博物馆,整体色调是醒目的砖红。南面则是阿拉伯联盟大楼,中东地区的领导人经常会聚于此,大楼外部的伊斯兰风格图案引人注目。博物馆背后坐落着穆巴拉克的民族民主党总部,正面已被抗议者烧焦。广场南部矗立着俄式风格的Mogamma政府大楼,从领出生证到办理护照,开罗民众办理各种手续都要进出这里。

    这个广场就这样汇聚了如此之多、富有不同象征意义的建筑,无声地讲述着埃及近现代动荡的各种历史。

    鲜为人知的是,几个世纪以前,解放广场尚没有现在的荣耀,它经历过荒野的埋没,后被选中作为远郊的皇家园林,殖民时代又被作为兵营。现在看来,这些曾经的低谷,只是它后来攀上历史潮头前的漫长蛰伏。

    从法老王到穆巴拉克,开罗的历代统治者都会对城市结构进行精妙设计,解放广场的地位也随着每次重新设计起伏不定。当10世纪法蒂玛王朝建立el-Qahira(开罗是el-Qahira的英语化名字)时,尼罗河尚未被驯服,解放广场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沼泽。到了拿破仑在18世纪初占领开罗期间,此地已经干涸成为平地,法国军队甚至可以直接露营。尽管如此,确保解放广场跻身地标之列的决定性事件还是在19世纪,现代埃及的建立者穆罕默德·阿里下令加固尼罗河堤岸,包括这片皇家园林在内的开罗大片地区从此免于洪泽之苦。

    伊斯梅尔统治时期(1863~1879),解放广场所在的位置是一片集耕地、花园与皇家宫殿于一体的、面积约500英亩(约2平方公里)的私人领地。伊斯梅尔作为现代开罗的创立者,曾在巴黎旅居过一段时间,法国首都宽阔的马路与便捷的交通令他印象深刻,回国后便致力于将当时相对脏乱的开罗打造成“尼罗河上的巴黎”。为了纪念他,这片皇家园林以及它所在的区最初曾以伊斯梅尔命名。只是在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之后,为了纪念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从君主立宪制转变为共和制,广场才更改为今名。

    雕像见证历史沧桑

    在西方文化进入阿拉伯世界之前,北非以及中东并没有“广场”的概念。这种公共场所最初是由殖民者引入的,目的是缓冲过多的人流,大多在清真寺等宗教聚会场所前兴建。只是到了后来,类似解放广场这样地势开阔、位处交通枢纽的广场才成为人们表达意见的示威场所,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些地方发生,广场逐渐被赋予重要的政治象征内涵。

    与广场类似,另一类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实体——雕像,也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将广场与雕像联系的想法来得很自然,世界上许多大型广场上都有雕像,例如莫斯科红场的朱可夫元帅雕像。就这点来说,解放广场也不例外:广场东北部赫然可见率领埃及人民反抗拿破仑入侵的民族英雄奥马尔·马克拉姆的雕像,这也是解放广场上的惟一一座雕像。

    为马克拉姆而非那些更为外界熟知的名字——阿里、伊斯梅尔、纳赛尔塑像,多少让人有些费解。其实,这些“大人物”的雕像本来有机会立于广场之上,只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波折而导致计划流产。这座写满历史沧桑的广场,不断地见证着“是非成败转头空”。

    法鲁克(伊斯梅尔的孙子)统治后期(1936~1952),这位末代国王曾计划为自己的祖父建立一座高大宏伟的雕像,雕像基座先行竣工。但待数年后雕像完成时适逢七月革命,埃及君主政体被共和政体取代,伊斯梅尔的雕像再也没有机会矗立在广场上。

    1970年纳赛尔死后,他的继任者萨达特一度将解放广场改名为纳赛尔广场,有传言说会有一尊纳赛尔雕像矗立在原伊斯梅尔雕像基座所在地。但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该计划后来同样不了了之。伊斯梅尔雕像的基座一直保留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来因修建地铁而不得不移除,基座残片现在被遗弃在开罗市郊外的一座货场。

    无声的变革仍在继续

    历史上,解放广场就是多次政治运动的策源地。解放广场的第一次示威活动发生在1946年2月11日,大批示威者要求英国当局撤出埃及,同阻拦的警察发生激烈冲突,造成20多人死亡。上世纪50年代初,对法鲁克国王的不满导致民众再度聚集解放广场。1952年1月25日,革命者在开罗市区四处纵火,广场附近的多座建筑被烧毁,这场暴动就是由纳赛尔领导的。而在21世纪发生的新一轮革命中,解放广场的示威又促成了穆巴拉克的下台。

    如今,广场上的示威活动虽已尘埃落定,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却在埃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继续,这是多数观察者并未注意到的。学生们要求新版的教科书对此次革命有个说法;政府雇员拒绝为临时政府工作,除非获得升职;一些已被关押数十年的伊斯兰激进分子及原教旨主义者获释,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露面;被斥为当局爪牙的警察不见了,街上随处能看到士兵,他们甚至顶替了交警的工作;动荡期间出现的邻里监督组织(一种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互保组织)也消失了,绝大多数人都回归了正常的工作节奏。

    对于拥有1100万人口的开罗来说,这种新秩序是短期动荡后的良性结果,似乎昭示着开启民主政治新篇章的希望。尽管如此,当你重新来到解放广场,仍然可感觉到空气中飘荡着些许紧张气氛。穆巴拉克的时代虽已终结,军方授意组建的新政权却并不能让埃及人民处处满意。待到群情激昂之时,解放广场或许将再度站到历史的前台。

    [参考资料]

    埃及近现代

    埃及在北非和阿拉伯地区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是阿拉伯世界爆发重大变革的先锋。19世纪初,在现代埃及的创立者、著名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领导下,埃及一度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发达的工业与强大海陆军的国家,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但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入侵,阿里的继任者无力掌控局面,埃及经济命脉落入英法等国之手。1882年9月,英军占领埃及,该国实际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4月11日,埃及颁布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此后埃及国内反英、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1952年7月23日,由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夺取了政权,末代国王法鲁克宣布退位,埃及从此走向共和时代。

 

一处地标讲述的国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