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登半岛发生7.5级地震后,建筑物变成瓦砾的场景传遍了世界各地。日本政府的数据显示,当地至少有270座房屋损毁。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称,在距离震中32公里的轮岛市等地,约有200栋房屋被烧毁。
地震给当地人带来了悲痛,但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看来,值得庆幸的是,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类似强度的地震在能登半岛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东京大学地震学名誉教授罗伯特·盖勒告诉CNN,在能登半岛,大多数建筑物得以在此次地震中幸存,特别是现代建筑。“大多数独栋房屋即使受损,也没有倒塌。”他说。
建筑设计界有句名言:地震不会杀死人,但建筑物会。CNN称,日本是最易发生地震的国家之一,该国建筑师、工程师和城市规划者一直试图结合古代智慧、现代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建筑规范,使建筑物免受大地震的影响。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将东京和横滨的大部分地区夷为平地。自那以后,从摩天大楼内像钟摆一样摆动的大型“阻尼器”,到允许建筑物独立于地基摇摆的弹簧或滚珠轴承系统,日本的房屋建筑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日本的建筑创新大多围绕一个理念:灵活性给结构带来最大的生存机会。“你会发现,很多建筑,尤其是医院等关键机构,建立在这些橡胶(轴承)上,这样建筑就可以摇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和城市主义专业的副教授美穗·马泽雷乌说,“其概念是,让建筑物随着地球运动而移动,而不是抵抗地球运动。”
这一原则已在日本沿用了几个世纪。以17世纪在京都附近建造的高达55米的东寺宝塔为例,它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完好无损,附近的许多建筑物倒塌。
日本宝塔的惊人存活率得益于由树干制成的中央支柱。这种建造方式,日本建筑师至少沿用了1400年。这些柱子的最大特色是可以弯曲,辅以联锁的关节和松散的支架,以及宽阔的屋顶屋檐,令建筑物的各个楼层能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产生的“抖动”有助于削弱地震的冲击。
时至今日,日本的摩天大楼大多仍沿用宝塔的建造原理。20世纪60年代,为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险,日本严格规定了31米的楼高限制。不过,在建筑师们的不断尝试下,这一限制早已被打破。如今,日本有270多座高150米以上的建筑,数量位居全球第五。
钢骨架增加了混凝土的灵活性,令高层建筑设计师能更加大胆地工作。2023年7月,日本第一高楼、330米高的“Tora Asa”在东京落成。开发商称,它能抵御9.1级地震。
在日本,对没有摩天大楼的地方来说,抗震更多的是为了保护住宅、学校、图书馆和商店等建筑。CNN称,在这方面,“日本的成功既是技术性的,也是政策性的”。
日本政府试图从每次地震中吸取教训,根据详细的调查更新建筑法规。马泽雷乌说,这一流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1891年浓尾大地震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欧式砖石建筑被广泛破坏,这催生了新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法律。
日本建筑法规的演变贯穿了整个20世纪。1981年出台的《新抗震建筑标准修正案》成为分水岭。新标准对建筑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更大的“楼层漂移”(楼层之间的相对位移)等。事实证明,新标准非常有效。按照此前标准建造的房屋销售困难,保险成本也更高。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是对该法规的第一次“大考”。根据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的数据,在此次地震中倒塌的建筑,97%建造于1981年之前。这场地震引发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建筑改造,以保证它们能符合1981年出台的标准。政府用补贴来激励这一改造过程。
此后几十年里,日本建筑界持续创新。该国著名建筑师隈研吾2016年与纺织公司Komatsu Matere合作,开发了一款由数千根编织碳纤维棒组成的窗帘。在它的帮助下,该公司总部(距离能登半岛地震震中137公里)像帐篷一样“固定”在地面上。坂茂、伊东丰雄等日本著名建筑师率先使用了交叉层压木材,这种新型工程木材被认为能改变高层建筑的建造方式。
盖勒告诉CNN,日本花了大量精力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但这些设计大多基于计算机模拟。“在大地震发生前,我们很难知道这些模拟是否准确。即便只有一栋高层建筑倒塌,也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从这个角度来说,长期困扰日本工程师和地震学家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一场大地震袭击了东京这样的城市,怎么办?曾有日本官员警告,未来30年内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高达70%。
“东京可能还算安全。”盖勒说,“但在下一次大地震发生前,谁都无法确定这一点。”
责任编辑:王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