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美军工企业想方设法为乌克兰军队“输血”。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和欧洲逐渐拉开了差距,美制弹药的产能提升速度超出预期,欧洲却“动作迟缓”。外媒分析认为,欧美军工行业运作机制不同,导致了这样的反差。
美国“防务一号”网站近日发表文章称,在为乌克兰生产炮弹的竞赛中,美国暂时领先欧洲。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些“反常识”:欧洲的军需品供应模式更强调“市场导向”,而美国倾向于由政府直接调控武器产能,只是偶尔会被负责拨款的国会拖慢脚步。
爱沙尼亚国防部长汉诺·库夫佩尔最近在访问美国期间解释了这种差异的成因。他说,弹药供应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军工)企业对(欧洲各国)政府说,‘先给我们合同,才能扩大生产’;政府则对企业表示,‘需求增加是一定的,你们先提升产能,我们再下单’。”
欧洲政府和企业争吵不休时,美国一直在努力提升重点型号弹药的产能。按照美国“防务新闻”网站的说法,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军原本就拥有弹药生产线。2022年2月,在美国政府控股的兵工厂,平均每月有大约1.4万发155毫米炮弹下线。美军官员在俄乌冲突爆发不久后宣称,炮弹产能预计在2023年春增至每月两万发,2025年有望翻一番。
事实证明,美国军工企业提前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今年10月,累计有2.8万发155毫米炮弹被制造出来。美国陆军采购负责人道格·布什透露,其中相当一部分炮弹直接被运往乌克兰。他进一步强调,到明年秋天,炮弹的月产量将突破6万发,2025年初进一步提高到7万到8万发,2025年底首次达到6位数,相当于早先预期的两倍半。为此,兵工厂积极增加排班,引进机器人弥补人力缺口,还计划扩大厂房面积。
可能导致这一愿景落空的阻力主要来自美国国会。据美国《国会山报》网站消息,军方希望国会在2024年度预算中追加31亿美元用于弹药生产,但国会至今未批准明年1月之后的拨款。这种状况的背景是,共和党人对援助乌克兰的热情正在降低。没有这笔拨款,美国不可能在2025年底将炮弹产能提升到每月10万发。
与美国相比,欧洲军工的起点更高,但有些后继乏力。仍以北约标准制式的155毫米炮弹为例,去年2月之前,欧洲每月能生产近两万发,比美国当时的产能高出差不多1/3。但是,法国“欧洲新闻”网站在今年11月中旬援引欧盟武器生产专员蒂埃里·布雷顿的话说,欧洲当前的炮弹产能约为每年40万发,已经快要被美国追平。
另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今年3月,欧盟宣布将斥资20亿欧元(约22亿美元),在年内为乌克兰提供100万枚155毫米炮弹。这笔钱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付给向乌克兰运送库存弹药的国家,另一部分用于支持一项联合采购计划,从欧盟成员国购买新炮弹。
可是,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瑞斯前不久承认,欧盟无法按期交付这么多弹药,可能会拖延到2024年年中完成。爱沙尼亚防长佩夫库尔认为,从长远看,欧洲各国需要更多炮弹来补充库存,支持北约的军事行动,并确保乌克兰能够战斗下去。他对“防务一号”说,“预计我们需要在未来10年内每年生产至少300万发炮弹。”
外媒还注意到另一个反常现象:产能提升的同时,欧洲制造弹药的价格不降反增。今年10月,北约高级将领罗布·鲍尔表示,155毫米炮弹的单价已从俄乌冲突爆发之初的2000欧元暴涨至8000欧元(约8500美元)。而在美国,同款炮弹的价格低至3000美元。
与美国不同,欧洲军事工业的市场化更加彻底。换句话说,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增加采购刺激生产,但不能像美国那样,由军方直接指挥工厂增加排班乃至新建厂房。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防务专家拉斐尔·洛斯告诉“防务一号”,“美国军方有相当直接的杠杆来推动弹药增产,但欧洲……没有哪个政府能这样做,只能用常规的采购合同下单。”此外,由于欧盟对武器制造商的监管较为严格,军火公司很少有机会从私人渠道筹集资金用以扩大产能。
俄乌冲突旷日持久,促使不少欧洲国家提升防务预算,但欧洲军工行业的景气度并未随之改观。曾任欧洲防务局首席执行官的尼克·威特尼就此表示,各国不太可能放弃既有的权力,联合起来创建一个跨国武器生产组织,“这实际上是个关乎保护主义和惰性的话题”。
责任编辑:张丹珊
综合编译 张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