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被人工智能使用的次数,比毕加索和达·芬奇的还多。”波兰数字艺术家格雷格·鲁特科斯基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自2022年9月以来,他的作品已被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引用超过40万次,但都未经过他的同意。他在检查引用时发现,他的名字被提及的次数比毕加索和达芬奇还要多。
鲁特科斯基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这新一波“名气”让他对未来感到担忧。
据BBC介绍,Midjourney、Dall.E、NightCafe和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只需几秒钟,就能根据用户输入的提示制作新的“艺术作品”。这些网站通过从互联网上抓取的数十亿张现有图像进行深度学习。艺术家们抱怨,这通常是在未经他们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我发现这种情况的第一个月,我就意识到,它显然会影响我的职业生涯,我将无法在网上识别和找到自己的作品。网上搜索到的图片与我的名字相关联,但并不是我创作的,会给寻找我作品的人带来困惑。”鲁特科斯基哀叹,“人工智能轻而易举地夺走了我们所做的一切。”
人工智能会改变艺术行业吗?人类艺术家会被淘汰吗?
詹妮弗·特纳·麦卡伦认为,这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在加拿大雷鸟娱乐集团的这位首席执行官看来,AI技术将帮助艺术家提高作品质量,而不是取代艺术家。
在接受美国“商业内幕”网站采访时,麦卡伦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完成制作高质量动画过程中的“所有枯燥工作”,如绘制概念图、图像去噪和角色编码。这意味着艺术家可以将更多时间花在创意上,比如创作更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具备视觉吸引力的故事。
“我确实希望,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好,但它永远无法捕捉到真正的人类本质,即人拥有的真正创造力。”英国卡迪夫的艺术家詹姆斯·刘易斯持相似意见,“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创意和主动性。”
刘易斯表示,目前,艺术家并不清楚人工智能是否使用了自己的作品,也很难追踪每一幅图像中使用了哪些艺术家的作品,但“如果有办法溯源,找出某种图像风格是受哪位艺术家的启发而产生的,就该让这位艺术家获得某种补偿”。
令人担心的不仅是版权问题。美国艺术家兼人权研究员卡罗琳·辛德斯告诉BBC,她担心人工智能带有“刻板印象”,可能助长偏见。例如,我们要求人工智能生成“一名医生在为一个家庭提供医疗咨询”的图像,尽管指令文本并未提及性别,但生成的结果通常为,“医生是白人男性,家长很可能是女性”。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讲师艾琳·富巴拉·曼努埃尔补充称,人工智能涉及的种族和性别偏见很难被克服。比如,在生成的图片中,“你不会看到肥胖的人或者有明显残疾的人。”
据BBC报道,艺术家们呼吁英国和全球监管机构采取更多行动,保护艺术家和艺术行业。
“艺术家们并不反对人工智能,他们反对的是剥削。”曼努埃尔表示,她希望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高创造力,就像计算机当初所做的那样。
卡罗琳说,英国对新兴人工智能行业的更多监管并不会“扼杀”创新。“这就像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它能让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责任编辑:袁野
综合编译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