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一直是各国海军打击敌军水面舰艇的王牌。但对航空兵来说,反舰鱼雷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射程更远、命中精度更高的导弹挤出了军火库。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面对急剧增加的反舰任务,美国空军怀念鱼雷的强大威力,打算开发导弹以外的对海攻击手段。
炸弹也能联网作战
9月初,美国空军官网发布消息称,佛罗里达州埃格林基地第53联队下属的第85测试与评估中队派出3架F-15E“攻击鹰”战斗轰炸机,探索如何使用改装过的2000磅(907公斤)级GBU-31/B“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打击“海上移动和静止目标”。
这次测试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统筹实施,项目代号“快沉”。这一报道中提到了鱼雷的长处和不足:“海军潜艇有能力随时发射鱼雷摧毁舰船,但在开火时会暴露自身的位置。‘快沉’项目的‘联合能力技术验证’工作……旨在探索一种低成本途径,从空中实现和鱼雷近似的打击效果。”
“快沉”项目于2020年启动。当时,美国空军第49测试与评估中队的一架B-52H轰炸机投放了“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以评估特定海上条件对空对舰攻击的影响。美国空军没有说明GBU-31/B是如何改装从而能打击移动目标的。这个型号的炸弹通常只配备GPS辅助惯性制导(INS)系统,用于打击固定坐标点;增加激光制导功能后,它才能对付移动目标。
美国空军以往使用的反舰精确制导炸弹是2000磅级的GBU-24/B“宝石路”炸弹。美军承认,它不是理想的选项,因为激光制导武器往往需要专门的平台来引导,后者必须接近目标至视距范围内,很容易被发现并击落。第85测试与评估中队的安德鲁·斯万森少校解释说:“这种武器(GBU-24/B)……因为使用方法繁琐而降低了我们的生存力,新型弹药(改装后的GBU-31/B)可以改变一切。”
美国空军发布的照片显示,参加测试的每架F-15E战机能携带4枚GBU-31/B,弹头部分没有安装引信或其他设备。美国“The Drive”网站认为,美军可能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制导装置,安装在炸弹头部,由此获得打击静止和移动海上目标的附加功能。
除了标准的GPS/INS组合,“联合直接攻击弹药”还可以配备多模式制导系统,如毫米波雷达和红外成像导引头。美军已拥有一种配备多模式制导系统的武器,那就是GBU-53/B“风暴战斧”小直径炸弹。去年,在宣布“金帐汗国”网络集束弹药计划时,AFRL确认了这种制导系统是真实存在的,还披露它能追踪特定无线电频率寻找目标,而且体积足够小,可以装进重量低至250磅(112公斤)的小型炸弹中。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测试的GBU-31/B弹体表面有贴纸,上边可以辨认出4枚弹药连接在一起的图案,与“金帐汗国”计划提倡的概念非常相似。美国《空军》杂志此前介绍说,双向数据链和网络化弹药提供了另类的思路,能让“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具备反舰能力而不必额外增加制导系统。简单来说,这个网络依靠第三方平台跟踪目标,并在弹药发射后将目标位置数据传输给飞行中的炸弹,即便链接中断,弹药也可以通过预先编程推算出敌舰位置。
让库存弹药物尽其用
美国空军设法使普通炸弹具备打击移动舰船的能力,这意味着所有可以携带GBU-31/B的飞机都有反舰能力,这可能带来技战术革新。特别是B-52这样的重型轰炸机,在前些年的改装中已经提升了携带武器的总数量,包括在翼下和弹舱内“超载”挂弹。
如果改进的GBU-31/B炸弹在后续测试中展现出接近鱼雷的威力,那么“快沉”项目很可能赢得美军的青睐。如果把“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现有的滑翔套件纳入进来,还能增加打击距离,这种防区外攻击能力对提高发射平台的生存性非常重要。
同时,将库存量巨大的“非智能”弹药改装成具备海上打击能力的智能化武器,成本可能比部署全新的反舰武器低得多。假设上文提到的多模式导引头实用化,这些炸弹还将具备突出的任务灵活性,除了打击舰艇,还可视情况对抗其他目标。
就杀伤力来说,炸弹能否比肩鱼雷有待观察。后者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破坏力能传递到水面以下。与水面上的轰炸相比,水面下的打击对目标来说更难修复。尽管如此,2000磅级的炸弹仍然可以对船只造成严重破坏。当轰炸地堡等坚固目标时,GBU-31/B炸弹具备延迟起爆功能,套用到反舰任务中,这种功能可以确保炸弹在穿入船体后再爆炸。
美国空军绞尽脑汁提升反舰能力并不让人意外,尤其是在美军的注意力日益转移到如何与其他大国交手的当下。特别是在太平洋方向,美军认为,主要作战模式是以海上行动为中心的。美国“Jalopnik”网站称,美国空军为此不断强化海上作战能力,近年来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将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集成到B-1B轰炸机上,并重新部署由航空器携带并布设的水雷。去年,还有美国空军高级将领暗示,更先进的空中发射反舰武器已经在研发当中。
责任编辑:张昊天
综合编译 张贵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