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特殊时期,中国印尼青年云端说创新

本报记者 张昊天   青年参考  ( 2020年11月20日   03 版)

    扫码看中国印尼青年创新行动经验分享会视频

    两国与会人员合影。

    2020年对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即便是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无损世界第一和第四人口大国共庆建交70周年的热烈气氛。回望1950年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6个月,印尼摆脱殖民统治也不到5个年头,两个年轻的国家从此高举独立自主、团结互惠的旗帜携手前行。

    2005年,两国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以来,两国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和“全球海洋支点”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和印尼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互相支援,情谊在患难中巩固和发展。

    青年交流是中国和印尼友好关系的重要支点。作为两国庆祝建交7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近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携手印尼青年与体育部,举办了中国印尼青年创新行动经验分享会。疫情之下,参会代表们无法像当年万隆会议上的前辈们那样,用双脚丈量异国土地,或是用鲜花和歌舞欢迎远方来客。但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两国青年围绕创业创新之路上的挑战和机会畅所欲言,在云端延续传统友情。

    “印尼式创新”很接地气

    对这场在网络空间掀起的青年“头脑风暴”,两国都极为重视。会议刚开始,印尼青年与体育部副部长阿斯罗拉舍勒(音)就端坐在直播镜头前。在他的办公桌上,一面中国国旗和一面印尼国旗并排而立。

    这位“年轻人的部长”开门见山地表示,中国和印尼有很多相同之处,印尼16岁到3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印尼总人口的24%,中国的年轻人同样数量庞大。年轻人可以起到先锋和创新的作用,他期待两国在医疗、教育、商业等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在印尼,“创新”这个词与国情贴合得非常紧密。这一点,与会印尼青年代表在谈及各自的“创业经”时不谋而合。

    安德鲁斯·森加亚是一名专注科技领域的企业家,刚上大学就迷上了创业,此后十来年里有不少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最终有9家企业在不同领域脱颖而出。其中,最让这位“连续创业者”自豪的,是为印尼农民提供资金支持的公司iGrow。

    谈到印尼的社会经济状况,森加亚坦言,印尼约有85%的农民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服务,为满足这个庞大群体的资金需求,iGrow应运而生。6年来,iGrow帮助超过7500名农民获得2400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1.12亿元)的资金支持,也给投资人带来了可观收益。

    印尼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之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同。法加·克拉那出身于单亲贫困家庭,上大学时就立志要扶助贫困农户。他说,印尼渔业资源丰富,有200多万人从事渔业,但能被利用的水域只占水域总面积的7%,再加上缺乏科学管理,很多渔民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币。克拉那为渔民们带来了希望。他引进的太阳能气泡发生器及水质监测装置不仅能大大改善水质,还能时刻监测鱼类的生长环境,在缩短养殖时间的同时将产量提升四成左右。如今,他在高科技渔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克拉那的经历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共鸣。和全世界亿万年轻人一样,克拉那的成长经历是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但他关注的不只是个人的幸福,还有群体的幸福。就像他援引的印尼开国领袖苏加诺的名言所蕴含的哲理那样,个人的事业要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只为自己;要实现理想,激情、创新、目标驱动与团队合作缺一不可。

    疫情下,他们为传统行业赋能

    印尼代表把个人背景与创业经历相结合,娓娓道来、扣人心弦,中方代表的故事侧重于创新,其中的“发展密码”引人遐想。中国能够迅速度过疫情带来的“至暗时刻”,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运用移动互联等手段对传统经济业态进行改造,借助无现金交易、点对点配送等新模式,在特殊时期经受住了考验。

    乳制品行业新秀“认养一头牛”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受益者。联合创始人孙仕军坦言,“认养一头牛”的成功秘诀在于抓住了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让新技术为传统行业赋能。

    从2016年创办至今,这个品牌已拥有6万头良种奶牛、7座牧场、一座现代化工厂,还有2000万用户,其中1/4是“铁粉”,年收入预计达20亿元。无论是广邀“网红”参观牧场,大搞网络直播带货,还是开发“云养牛”小游戏,都是在移动互联技术普及前无法想象的。

    中方代表李可明的赋能对象是从北宋传承至今的汝瓷。曾经,瓷器大多用来观赏和把玩。到了大机器生产时代,生产方式变了,人们的生活变了,环境和需求变了,传统手工业该怎么变,才能得以存续?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汝瓷“匠人”李可明不得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他的答案是:根据需求进行创新和开发,带动设备、工艺和产品的创新。经过摸索,脱胎于宋代执壶的酒器诞生了,带重力感光功能的灯盒上架了,结合生肖元素的摆件花式登场了。与此同时,工匠们直播烧窑、开启线上预售……他们发现,以往只存在于快消领域的那些概念,竟能与汝瓷这门千年技艺结合得如此紧密。

    正如全国青联副秘书长伍伟所说,疫情的压力催生经济发展新模式,新零售、直播带货、线上新型消费服务不断发展。换言之,创新与传统的融合提供了无数可能。

    用数字化帮助青年成长

    在青年代表阿曼达·斯曼均塔的发言稿中,一张图片格外令人震撼。因为无法上网,在疫情期间,一位印尼小姑娘只能通过步话机和老师进行“远程授课”。“印尼存在非常严重的数字鸿沟。”

    在澳大利亚从事编程工作几年后,斯曼均塔回到印尼,很快注意到印尼青年普遍面临的窘境:一方面,他们缺少互联网企业雇主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对互联网的价值有清晰的认知,河畔贫民区一座不起眼的破旧小屋,可能就是个小小的网吧。未来10年,印尼需要1700万数字化人才,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年轻人的失业率非常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技能不匹配”。

    这让斯曼均塔看到了机会。她先后成立了三家公司,都以培养年轻人适应数字化时代为宗旨,讲授编程和企业培训等内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量印尼年轻人失业,斯曼均塔成立了一家网络培训机构,将培训和资格认证从线下搬到线上。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印尼对IT和软件类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一些初创企业甚至能得到大笔投资。斯曼均塔对未来充满希望,她相信自己的培训机构能够为印尼提供100万数字化劳动力。

    疫情对传统业态的冲击改变了不少人的生活轨迹。对此,中国90后音乐人徐梦圆感受尤其深刻。音乐行业原本依赖现场演出,疫情发生后,徐梦圆开启了直播之路,不时参加抖音音乐会、电音分享会等线上活动。他有些意外地发现,线上直播拉近了音乐人与粉丝的距离。

    “上半年,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只能待在家中。因为没了频繁演出的压力,我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创作。”他认为,创新与传承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为了打造“中国风”电音,他潜心钻研,把古筝、笛子之类的传统乐器融入电子音乐作品。他希望通过这种创作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和音乐。

    挽起手,向着更好的未来

    贫困是全人类的敌人,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无论在中国还是印尼,脱贫都是个宏大的命题。过去5年即“十三五”时期,中国有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4.5%下降至2019年的0.6%。今年全面脱贫目标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有外国学者认为,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中国的减贫努力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在帮助农村脱贫方面经验丰富的森加亚认为,在印尼,扶贫难点之一是农村人口获取新技术的渠道有限,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克服这两重障碍,首先要“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然后一步步让人们接受并传播新技术。“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推动,农民才能过上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正如森加亚所说,印尼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科技道路,找到适合本国的技术,使其落地生根。斯曼均塔从自己的事业出发,表示“非常认可中国在儿童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印尼可以向中国学习如何开展儿童编程教育。在更广阔的科技范畴里,她认为,人工智能是中国和印尼科技交流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

    远隔万里,两国青年的思想在数字海洋中交汇贯通,彼此倾听和理解。用阿斯罗拉舍勒副部长的话说就是,越是特殊时期,青年交流越有必要,“因为他们是社会变革者,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他们就会成为领导者。”

    前不久,中国驻印尼大使肖千在印尼最大英文报纸《雅加达邮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推动中印尼关系继续破浪前行》。肖千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印尼关系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机遇。这也是对年轻一代的呼吁。今天,两国青年应当像先辈们那样挽起手臂,用共同的进步夯实友谊,为推动双边关系长远发展尽一份力。

    见习编辑:胡文利

 

特殊时期,中国印尼青年云端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