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多国热浪来袭 医护人员面临新挑战

编译 贾晓静   青年参考  ( 2020年08月07日   04 版)

    8月1日,一名游客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一处喷泉消暑。近日,意大利多地遭遇热浪袭击。

    8月3日,医务人员在菲律宾马尼拉一家医院临时搭建的帐篷病房内忙碌。

    7月28日,儿童在美国纽约一处消防栓喷水口前纳凉。由于连日高温,纽约开放300余处消防栓喷水装置,供市民消暑。

    7月31日,一名女子在英国伦敦地铁里使用手持电风扇。英国气象局称,当天是英国今年入夏后最热的一天,最高气温达到37.8℃。

    8月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切里瓦利,消防员正在灭火。近日,美国加州多地遭遇高温,山火不断。

    急诊医生吉米·李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他和同事正在令人窒息的高温中工作。新加坡7月的室外温度通常在30℃以上,但吉米的工作场所没有开空调——冷气会把病毒吹到更远的地方。因此,他们只能在酷热中工作。

    “第一次走进病房时,你会有很强的挫折感。在高温下工作8个小时后,你会感觉非常难受,工作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说话时,吉米的护目镜渐渐升起雾气,细密的汗珠顺着脖子滑落。

    密不透风的医用防护服更是“火上浇油”。吉米告诉BBC,高温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但更危险的是,在高温下持续工作会触发致命的人体“热应激”反应。

    “热应激”是指人体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无法排汗降温,导致恶心、昏厥甚至器官衰竭等。英国气象局的模型预测显示,受全球变暖影响,未来各国气温高于32℃的天数将不断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今后几十年里,会有越来越多像吉米这样的人被迫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直面“热应激”的威胁。

    吉米所在的医院建议医护人员大量喝水、保证足够的睡眠、在休息时饮用“冰沙”等,以维持体力和精力。但在他看来,想在工作中避免“热应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事实上,为了避免上厕所,大部分医护人员会刻意减少饮水。因此,每一次穿上防护服,对他们而言都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理学副教授杰森·李博士看来,要为医护人员提供帮助,除了改善工作环境,还应从长远出发,制订应对全球变暖的可行策略。

    “如今,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疫情威胁,还要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杰森·李告诉BBC,“气候变化像一只巨大的怪兽,要想驯服它,各国要一同努力。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它(气候变暖),就只能付出高昂的代价。”

    见习编辑:胡文利

    本版图片来源:新华社

 

多国热浪来袭 医护人员面临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