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式家教

作者 黄全愈   青年参考  ( 2019年11月29日   11 版)

    成语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话可以用在亚裔学生的家庭教育上。

    2010年(这是目前能查到的最全面数据),亚裔占美国人口的4.43%,但在美国前20所顶尖大学学生中,约20%为亚裔。若哈佛、普林斯顿等高校不对亚裔设“玻璃天花板”,顶尖大学录取亚裔生的比例还要高出很多。比如,与麻省理工齐名的加州理工录取的亚裔生占比达42%,伯克利为40%。在校园里,几乎每碰到两个学生,就有一个是亚裔。按人口比例,亚裔学生的表现远远超过占人口72.4%的白人。

    “三脚架理论”下的亚裔学生

    在英文专著《The Hybrid Tiger》(《混血虎》)中,我用“三脚架理论”驳斥了“虎妈”的观点,并解答了一个让美国人困惑多年的问题:亚裔孩子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融合了美国教育和中国(亚洲)教育的精髓,才“虎虎生威”而成为“混血虎”。

    我的“三脚架理论”是:教育的四位一体,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请看下图:

    首先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点成一面”,再由这三只脚支撑着一个“点”,类似照相机的三脚架。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因此,三个支撑点应围绕“自我教育”这个终极受体开展。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起不起作用,起什么作用,都反映在教育的终极受体上。

    既然是“四位一体”,那么许多时候,这些因素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亚裔生为什么优秀?只要改一改“三脚架”上的文字,答案便一目了然:当三只支撑脚分别变成了“中式家庭教育”“美国学校教育”和“美国社会教育”,亚裔生优秀的原因也就跃然纸上——融合了美国教育和中式(家庭)教育的精髓。

    这就是我说的“成也中式家教”。

    中式家庭教育存在4个问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败也中式家教”呢?

    美国公共传播领域受人关注的《纽约时报》,在书评版头版头条推出的长篇评论认为,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虽然美国大学“龙虎榜”前20名里,大约20%的学生是亚裔,但美国最顶尖的20%的“龙虎”,比如大科学家、大教授、大律师、大企业家等,亚裔太少。

    为什么?这就要触及中式家庭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过于重视重寒门苦读和“鲤鱼跳龙门”精神。问题是这种“鲤鱼跳龙门”的逆流奋进、鱼跃向上,讲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据说,清代的100多名状元中,官拜一品尚书的有二十来人。

    这种考试文化,在时间维度上影响至今,在空间维度上波及全球。许多在美国的华裔子弟,以上名校为唯一目的。结果,上了名校,目的达到,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

    可能有人会驳斥:你光有成绩,藤校是不会录取的!对,这些能上藤校的华裔生的申请材料,看上去确实漂亮。但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填写名校需要的一份亮丽简历,而不是为了从名校毕业后走进社会的精彩演绎。

    第二,中式家教过于注重成绩,因而孩子社会化程度不够高。亚裔不重视在玩中培养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可以说是太重视书里的世界,不太重视现实的世界,即英文的social(社会交往)问题。比如,“虎妈”10条家规的第一条,就是不让她的女儿到同学家过夜。

    德国曾开展一项“7岁儿童认知世界”的研究。通过大量走访、研究和比较,总结出7岁孩子应具备的认知世界的经验清单,一共69条。其中第14条是:曾经在别人家里过夜,接触过不同的家庭文化,能意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

    这种体验有两重意义:一是帮孩子理解社会的多元性,包括文化、种族、宗教和家庭背景的多元。孩子可以通过多元的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二是让孩子可以有机会远离父母,培养融入社会的独立性。但话说回来,让孩子到同学家过夜,家长可能比孩子还难过这一关;就我家的情况来说,美国孩子来我们家过夜的不少,但亚裔一个没有。

    第三,不敢于、不善于自我肯定,缺乏舍我其谁的自信。

    在中国,人们常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正反映出中式家庭教育的缺陷。我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可惜,是要等别人“拉”自己“出来”,而不是自己站出来走两步。感叹没有“伯乐”,亦即缺少自我肯定的勇气。倘若不敢肯定自己,你要等什么样的“伯乐”来肯定你呢?

    创造,首先要敢于肯定自己,没有自我肯定,何来创造?

    举个例子:美国的学术团体或大学会定期组织中学间各种学科的对抗赛。在中国人眼里,这种对抗赛十分古怪,若你没入选代表队,也可自行参赛。我儿子上高一(国内的初三)时入选数学代表队。儿子的好友麦德没被老师选中,但他“自己出来遛两步”——自行参赛。

    由于鼓励学生自由参赛,各校参赛人数无法控制。因此,赛事以各校参赛者前三名的平均分决出胜负。这样一来,前三名可能全是代表队的,也可能有“自己出来遛两步”的。

    这里的“前三名”不是重点,重点划在“自己出来遛两步”。自由参赛,一是学生可以自我肯定,二是社会为你的自我肯定提供机会。

    第四,中式家教源于比较内向、保守、含蓄的文化。这就形成了中国孩子喜欢在局内玩游戏、在局内赢游戏的状况。最典型的莫过于“科举”——对经典的注疏解,讲的就是在局内做文章。如今的升学考试,同样是看谁在题海中泡得久,注疏解做得好。上述各种情况讲的都是在已知世界的局内拼输赢,不是跳出局外去“悟”出自己的东西!

    有人说,中国孩子离创业只差一个车库。言外之意是,上述公司,半数以上都是在自家车库里开始求变局、求破局,进行创业的。

    我儿子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录取后,试探着问我:“老爸,我能不能不上法学院,在车库开一家自己的公司?”

    我连忙摇头加摆手:“不行!不行!你必须上法学院!”

    现在看起来,儿子是个非常成功的律师。一次,他们赢了7.4亿美元的案子,他又写了一份5页纸的状纸,再赢500万美元,一页纸100万美元,何止“字字千金”?是字字5000美元。我说:老爸出版一本10万单词的书,每本才赚1美元,你一个字顶老爸5000本书,life is not fare(生活是多么不公平)!

    表面上看,儿子挺成功,但格局不大,都是赢在局内,是在人家设计好的法律条文下玩游戏。他从来没想过要到局外去,当那顶尖的20%——去设计法律条文、制定法律条文……

    这就是我的家庭教育给儿子带来的局限。

    美国的许多大律所、大医院、大银行为犹太人拥有。华裔以到脸谱网争得一个高管职位为荣,扎克伯格却从哈佛跳出互联网的“局”,去设计一个全新的“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谓“成”,是指亚裔获本硕博的比例全美最高,家庭平均年收入亦为全美最高。所谓“败”,是指亚裔在走上社会、走向世界后,还难以进入最顶尖的20%。

    ▋作者是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本文内容源自音频课程《从幼儿园到藤校法学博士那些事儿》和《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丛书。

 

中式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