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企业从“学习美国”到“独自进化”
作者[日] 中山淳史
青年参考
(
2019年10月25日
02
版)
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科幻电影《叠魔惊潮》(Journey to the Far Side of the Sun)中,人类发现了与地球环绕相同轨道的未知行星,那里竟然是左右和地球相反的平行世界……
21世纪的现实世界中,中美两个大国并非“左右相反”。两国各自拥有简称为GAFA(谷歌、亚马逊、脸谱网、苹果)和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的大型科技企业,双方均在网络广告、电子商务、云计算、智能手机领域建立起了强大的经济圈。
成立之初,BATH处于模仿学习GAFA的地位。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马云就是典型,他说,自己20年前采取的行动就是要创造“中国的亚马逊”。
在商业世界里,这种策略被称为“时间差经营”或“时光机经营”。其基本逻辑是:在美国流行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只要过上差不多10年,肯定会在其他国家普及。后发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自己的国家和第三国展开投资,等待开花结果。
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惊人。观察阿里巴巴2018财年(截至2019年3月)的总交易额,其规模超过9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7万亿元)。如果仅以单纯的货物流动而论,阿里巴巴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
接下来的问题是:BATH是否永远都是GAFA的翻版呢?这就涉及前者的特色产品、商业模式及服务。以阿里巴巴打造的综合金融业务为例,它囊括无现金支付、银行、保险和信用卡,无疑是世界领先的服务。这也刺激了GAFA,并在日本激发金融科技热潮。由此可见,今日的BATH进入了“出口经营模式”的时代。
中国IT企业的这种自主性,仅从股票市场的估值来看不易全面理解。阿里巴巴的股票总市值为4528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底为世界第七位,为亚马逊(第三位)的约一半。但我们要看到,阿里巴巴上市的只是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等业务,并未包含支付宝。在全球范围有10亿用户的支付宝,恰恰是最能展示该公司价值和个性的服务。
说阿里巴巴并非“迷你亚马逊”,另一个理由在于前者的经营模式改革。阿里巴巴最近借助用于BtoC(面向消费者)和BtoB(面向企业)的交易平台,积极涉足新创企业的培育和投资。这样,如果吸引到新兴电商企业,使之使用阿里巴巴的物流和结算渠道,阿里巴巴就可以不用亲自做电商了,而是犹如便利店那样向加盟店收取加盟费。
这种革新性的实力增长,现在也能在其他中国企业身上看到。例如,百度向日本、欧洲国家的汽车厂商提供自动驾驶平台,腾讯在社交网站和游戏领域,华为在5G技术领域分别是不可低估的存在。已经没有人将这些企业视为单纯的模仿者。
还有观点指出,“BATH”这种叫法本身已经过时,中国最近的热门企业是TMD(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出行的首字母)和PKQ(拼多多、快手、趣头条的首字母)等。将这些企业的一部分与BATH的一部分组合起来的概括方式也在媒体上变得显眼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新生代企业不断崛起的概况。
当前,中美企业的关系有些类似10年前的日本汽车企业和韩国现代汽车的关系。现代汽车当年采取的战略是,在日本企业没有注意到的市场逐渐积蓄力量,等日本企业回过神来,现代已经逼近丰田和本田。
类似的,中国的BATH也在美国的GAFA看不到的市场拓展业务,外界难以感受到其存在和实力。实际上,BATH已经成为悄然逼近GAFA身边的一股强大力量。
过去,利用“时间差经营”的新创企业在日本也曾大量存在,但是,日本并未出现像中国BATH那样在全球范围取得成功、令人敬畏的新兴企业。
那么,日本企业是否对在国内的成功感到满足,从而忘记了在世界最前线展开激烈竞争的开拓精神?除了人口因素以外,日本企业本不该逊色于中美企业。日本应该重新研究GAFA或BATH,日本企业从现在开始发起挑战,或许还不晚。
(原载日经中文网,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科幻电影《叠魔惊潮》(Journey to the Far Side of the Sun)中,人类发现了与地球环绕相同轨道的未知行星,那里竟然是左右和地球相反的平行世界……
21世纪的现实世界中,中美两个大国并非“左右相反”。两国各自拥有简称为GAFA(谷歌、亚马逊、脸谱网、苹果)和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的大型科技企业,双方均在网络广告、电子商务、云计算、智能手机领域建立起了强大的经济圈。
成立之初,BATH处于模仿学习GAFA的地位。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马云就是典型,他说,自己20年前采取的行动就是要创造“中国的亚马逊”。
在商业世界里,这种策略被称为“时间差经营”或“时光机经营”。其基本逻辑是:在美国流行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只要过上差不多10年,肯定会在其他国家普及。后发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自己的国家和第三国展开投资,等待开花结果。
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惊人。观察阿里巴巴2018财年(截至2019年3月)的总交易额,其规模超过9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7万亿元)。如果仅以单纯的货物流动而论,阿里巴巴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
接下来的问题是:BATH是否永远都是GAFA的翻版呢?这就涉及前者的特色产品、商业模式及服务。以阿里巴巴打造的综合金融业务为例,它囊括无现金支付、银行、保险和信用卡,无疑是世界领先的服务。这也刺激了GAFA,并在日本激发金融科技热潮。由此可见,今日的BATH进入了“出口经营模式”的时代。
中国IT企业的这种自主性,仅从股票市场的估值来看不易全面理解。阿里巴巴的股票总市值为4528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底为世界第七位,为亚马逊(第三位)的约一半。但我们要看到,阿里巴巴上市的只是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等业务,并未包含支付宝。在全球范围有10亿用户的支付宝,恰恰是最能展示该公司价值和个性的服务。
说阿里巴巴并非“迷你亚马逊”,另一个理由在于前者的经营模式改革。阿里巴巴最近借助用于BtoC(面向消费者)和BtoB(面向企业)的交易平台,积极涉足新创企业的培育和投资。这样,如果吸引到新兴电商企业,使之使用阿里巴巴的物流和结算渠道,阿里巴巴就可以不用亲自做电商了,而是犹如便利店那样向加盟店收取加盟费。
这种革新性的实力增长,现在也能在其他中国企业身上看到。例如,百度向日本、欧洲国家的汽车厂商提供自动驾驶平台,腾讯在社交网站和游戏领域,华为在5G技术领域分别是不可低估的存在。已经没有人将这些企业视为单纯的模仿者。
还有观点指出,“BATH”这种叫法本身已经过时,中国最近的热门企业是TMD(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出行的首字母)和PKQ(拼多多、快手、趣头条的首字母)等。将这些企业的一部分与BATH的一部分组合起来的概括方式也在媒体上变得显眼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新生代企业不断崛起的概况。
当前,中美企业的关系有些类似10年前的日本汽车企业和韩国现代汽车的关系。现代汽车当年采取的战略是,在日本企业没有注意到的市场逐渐积蓄力量,等日本企业回过神来,现代已经逼近丰田和本田。
类似的,中国的BATH也在美国的GAFA看不到的市场拓展业务,外界难以感受到其存在和实力。实际上,BATH已经成为悄然逼近GAFA身边的一股强大力量。
过去,利用“时间差经营”的新创企业在日本也曾大量存在,但是,日本并未出现像中国BATH那样在全球范围取得成功、令人敬畏的新兴企业。
那么,日本企业是否对在国内的成功感到满足,从而忘记了在世界最前线展开激烈竞争的开拓精神?除了人口因素以外,日本企业本不该逊色于中美企业。日本应该重新研究GAFA或BATH,日本企业从现在开始发起挑战,或许还不晚。
(原载日经中文网,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