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5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20年后,你可以活在电影里

编译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9年05月30日   01 版)

    1955年,美国电影人莫顿·海利格在《未来电影》一文中预言,电影艺术终将进化到能够“深入人类意识,揭示科学创造的新世界”的境地。在那之后,海利格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VR)的许多特性。凭借对未来的深刻洞悉,海利格被同行们称为“VR之父”。

    60多年后的今天,未来已来。虽然电影工业在融合新技术的过程中不时遭遇波折,但随着越来越多类似360度摄像机(它能从多个角度捕捉画面)取代传统摄像机的变革发生,今天的电影呈现出的探索精神,比过去一个世纪中的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近日载文称,我们正处在“新电影革命”的早期阶段。快速发展的科技为电影产业的未来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坊间津津乐道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AI)乃至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互动融合,依然不足以向世人展现这场文化盛宴的全貌。

    20年后的电影是什么样的?通过业内人士的解读,我们可以从4个方向寻找答案。

    高度定制化

    VR大师、艺术家克里斯·米尔克对BBC文化频道表示,未来电影将提供量身定制的体验,它们将有能力“为你量身打造一个实时的故事,独特地满足你的好恶”。

    米尔克更喜欢“活在故事里”这样的表述,而不是“讲故事”这种老套话术。他相信,未来的电影“将像你生命中的每一天一样自然和真实,同时保留令人兴奋的故事的一切特点”。

    在2015年的TED大会上,米尔克就虚拟现实的艺术潜力发表了一场有分水岭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使电脑创造的角色能够回应观众诉求。某种程度上,这种AI类似苹果Siri语音助手的升级版,在影片中被塑造为一个更有人性的角色。

    米尔克承认,就这种可以与你对话并像真人一样回应你的人工智能来说,相应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他补充道:“我不认为我们还需要等20年。”

    全维度体验

    诺妮·德·拉·佩纳是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制片人、媒体记者和企业家,曾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VR教母”。佩纳说,每当论及电影这种媒介的前途,她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体量”,这个概念与今天的二维屏幕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后20年,平面媒体仍将存在,就像收音机。但是,电影制作不会一成不变。”她说。

    相反,人们将拥有“具象化的、可主动探索的、有体量的体验”。佩纳解释说:“年轻一代观众正在涌现……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教育背景和其他一切都与影片内容合拍。”

    互动性更强

    美籍韩裔导演尤金·郑执导了广受好评的VR动画电影《阿鲁米特》。该剧以一座漂浮在云端的未来主义城市为背景,采用了“六自由度”技术,允许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穿行。

    郑认为,VR将越来越多地与AR云融合,后者本质上是现实世界的数字拷贝。

    他说:“让我们设想一个超级强化版的谷歌地球,你不光能让自己走上街头,还能游览整个世界。把它与高端VR技术结合起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就已令人印象深刻。”

    未来,电影中的故事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举例说:“比如,你在虚拟世界中一觉醒来,发现床边多了一张桌子,上头摆着一个你最喜欢的电影角色的模型。”

    扮演剧中人

    艾美奖得主、澳大利亚籍导演丽奈特·沃尔沃思因VR影片《碰撞》和《阿瓦维娜》而声名远扬。在她看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未来电影带给观众的体验可以是千人千面的,“我们甚至可以了解自闭症患者心中的世界是什么模样的,这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无法实现的”。

    借助专用设备,观众还可以在传统的观影方式和身临其境地体验剧情之间无缝切换。

    “如果你在欣赏乔治·米勒的《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你可以一键切换观影模式。”下一秒钟,“你就坐进了主角的卡车的副驾驶位置,和他们一起全速穿越沙漠”。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工业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2016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将虚拟现实技术定义为“危险的”,主要理由是,与非互动体验相比,在VR领域工作的电影人更难驾驭自己的作品。斯皮尔伯格指出,VR“给了观众巨大的自由,他们不会接受故事讲述者的指引,而是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

    当然也有人认为,让观众们有能力塑造他们自身经历的故事,这种变化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电影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与莫顿·海利格当年的预测一致:“未来的电影将不再是关于视觉的艺术,而是关于意识的艺术。”这正是“讲故事”和“活在故事里”的区别。

 

菲律宾、马来西亚与欧美打响“垃圾战”
军用飞艇:战场多面手卷土重来
美国大规模基建方案是政客画的饼
澳大利亚政治为何“测不准”
美国全速研发下一代战略核潜艇
在印度,缺水催生了一群“水妻”
康奈尔峰会创始人杨帆:毛头小伙也能做大事
欧洲议会选举落幕 保守派遭遇“失望之夜”
俄制武器进巴基斯坦 印度成“震中”
莫迪怎样赢得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