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工作,异地生活。在职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婚姻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上一代人相比,如今,职场夫妻的“双城”故事,更多地是源自个人选择。
“双城故事”里有玫瑰也有荆棘
对布莱妮·吉尔莫和戴维·西奇昂这对30岁出头的夫妻来说,同处一个屋檐下有时会让两人有些不适应。他们一个来自加拿大,一个来自德国,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校园相识相爱。如今,他们把家安在都柏林,事业版图却“天各一方”。戴维是研究劳动力领域问题的社会学学者,常年在柬埔寨金边调查制衣厂工人的薪资待遇;布莱妮是某国际医疗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因工作需要频繁往返于肯尼亚的内罗毕和马萨比特之间。
“为什么我们能忍受聚少离多的生活?”布莱妮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因为我们都希望在事业的上升期有所建树,从长远来看,这对我们两人都好。”
但他们约定,一旦任何一方感到这段婚姻面临危机,另一方就要“以婚姻为先”,在必要时把工作往后放一放。国际机票花销不菲,但他们至少每3个月安排一次相聚,以保持感情的热度。
“双城记”的故事里不只有玫瑰,荆棘遍布也是常态。时差问题常常折磨着布莱妮和戴维,想打个越洋电话互诉衷肠,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失望由此累积,争执时有爆发。不过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困难让相聚的时光显得格外珍贵和甜蜜,正所谓“小别胜新婚”。
“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整天腻歪,一刻都不想分开。”布莱妮说。
BBC称,很难说布莱妮和戴维的故事是否具有代表性,但公开数据显示,在加拿大,7%的青年夫妻处于异地状态,有400万美国人和78.5万英国人没有与配偶生活在一起。其中,职业选择是夫妻分居的常见原因之一。在职场竞争尤为激烈的国家和地区,异地婚恋尤为常见。这一点,在北上广深打拼的一些年轻人深有体会。
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孙青和莫晓亮打算走出校门就结婚,但由于种种原因,学计算机的莫晓亮和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签了约,新闻专业的孙青回到老家长沙,在电视台担任出镜记者。起初,这对情侣相信距离不是问题。可几个月过去,两人的感情似乎在“你饿了吗”“你睡了吗”“你吃了吗”“你醒了吗”“你今天在干什么”之类的问候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段时间,我总是想发火,觉得在最需要的时候,男朋友没法在身边。”孙青对《青年参考》回忆道。可转念一想,男友在深圳的工作机会非常难得,刚入职肯定压力山大,自己却不能分担,满腹委屈又变成了心疼。
直到有一天,孙青的一名同事对她表白,她才猛然感到,不能这样下去了。她和莫晓亮打了一整晚电话,全方位分析了两人的职业发展道路,最终决定先领结婚证,然后一起去北京打拼。
“既然决定在一起,那就要以利益共同体的视角看问题。一起去北京打拼,对我们的感情和事业来说都是双赢。”孙青说。
现代科技让异地关系变得不太难熬
并不是所有的异地恋情侣都能像孙青和莫晓亮那样,在不牺牲任何一方事业的前提下实现长期团聚。如果爱人是“来自星星的你”,和你压根儿不在一个星球上,该如何维系这份“异星恋”?
在这个问题上,长期在外太空工作的美国NASA宇航员斯科特·凯利最有发言权。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完成一项探索火星的任务,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斯科特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整整一年,每周只能和女友阿蜜卡·库德洛进行一次短暂的视频通话。好在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也能登录社交媒体,于是斯科特的推特账号就成了大型撒狗粮现场。
他会把水果洒向空中,然后和失重漂浮的水果们合影,凹出“小丑抛球”的马戏造型,逗女友开心;拍一些壮阔神秘的太空照片,发出类似“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叹,向女友表白多么希望她能在身边;每隔一段时间,空间站会转至地球上方,斯科特从不放过这一秀恩爱的机会——来一张在空间站里遥望地球的自拍,然后配文“今天是我离开心爱的阿蜜卡的第××天”……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当斯科特回到地球后,阿蜜卡接受了他的求婚。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媒介,或许能让今天的异地恋不再那么难熬。据美国科技文化资讯网站“TheVerge”报道,不久前,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幻想工程实验室(Imagineering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与日本大阪大学共同研发了可以让情侣“远距离隔空接吻”的手机装置“Kissenger”。通过这一装置,异地恋的情侣可以在用手机视频聊天的同时,发送亲吻触觉给对方。Kissenger会收集使用者的资料,包括血压、心跳等。如果数据显示,当你隔空亲吻伴侣时对方并不像你一样心跳加速,那你恐怕就得为经营这段关系花费更多心思了。
愈发普遍的异地恋里暗含商机。除了“亲吻神器”,还有“触摸神器”——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称,一款能帮助异地恋情侣“隔空抚摸”的黑科技手环很受欢迎。
这款名为“Hey”的手环外观时尚,是远距离情侣间的桥梁。只要轻轻触摸一下手环,自己与对方的手环就会同时震动,让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深情爱意”。这种轻柔的震动和挤压会最大程度地模拟“有人轻握你手腕”的感觉,不同的触感设置对应不同的情绪表达,让情侣能够时刻通过私密的方式沟通感情。
“充电一小时,续航一整年”
在很多异地婚恋的“过来人”看来,视频通话等聊慰相思的现代科技手段只是维系异地感情的辅助手段,真正让感情长久的,是对彼此事业追求乃至人生信仰的理解和支持。
今年33岁的王雯雯是一名军嫂,丈夫是驻华北陆军某部的军官,每年夫妻相聚的时间只有20天。王雯雯说,平时的困难都能咬牙挺过去,“最难的就是孩子生病的时候”。
王雯雯雯记得,一个下暴雨的夏日深夜,2岁的儿子发起了39℃多的高烧。王雯雯雯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撑着伞,背着各种幼儿用品,迟迟打不到车。
“那一刻真是特别想哭,真希望老公在身边。”王雯雯雯对《青年参考》说。
直到孩子因肺炎住院,王雯雯雯都不曾对老公透露过半分。“他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我选择了他,就意味着小家会牺牲一些。他在保家卫国,咱不能拖他后腿让他分心,是吧?”
探亲时短暂相聚的幸福能让王雯雯雯“充电一小时,续航一整年”。一个细节让她想起来就乐,“夜里孩子哭了两声,老公像听见起床号一样一个打挺儿坐起来,自觉去给孩子把尿”。她评价老公“不会花言巧语,但是心里疼我”。
近日,为纪念五四运动百年,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多地巡演。该剧全景展现了在大漠深处为祖国事业隐姓埋名28年的“马兰花”——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波澜壮阔的一生。剧中,邓稼先和妻子许鹿希的爱情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28年里,许鹿希不知道丈夫在哪儿工作、在做什么;在极为有限的见面中,她也默契地从不问丈夫。
《马兰花开》在邓稼先工作过的西部地区巡演时,观众的反应让演员们尤为难忘。“那里的一线科研人员和官兵,看《马兰花开》时的笑点、泪点都与普通人不同。”一位曾在剧中扮演科研人员的同学对《青年参考》回忆。比如,演到邓稼先对许鹿希表示,对于自己的任务,他“不知道”、“不能说”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在王雯雯看来,异地感情离不开“奉献”二字。夫妻之间要互相奉献,彼此包容,“日日思君不见君”,却能成就彼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