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展品爆仓怎么办?美国博物馆:卖!

综合编译 袁野   青年参考  ( 2019年04月11日   13 版)

    藏品过多惹麻烦

    人们总觉得文物进了博物馆就算万事大吉,但事情并不总是如此。

    在慈善热情、博名好誉和优厚减税政策共同促进下,美国的富翁们源源不断地向博物馆捐赠藏品,比如伦勃朗的油画,比如乔布斯的拖鞋。

    对博物馆来说,这是“甜蜜的烦恼”,而“烦恼”正在压倒“甜蜜”。过去50年间,许多博物馆的藏品数量暴涨数十倍: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的藏品增加了265%,名声在外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增加了329%,休斯敦美术馆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38%。

    藏品无限,展馆有限,问题就这么来了——绝大多数藏品压根儿得不到抛头露面的机会,只能压在仓库里吃灰。就拿大都会博物馆来说,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它展出的藏品只占库存总量的4%,这个比例在行业内还算高的。很多藏品特别是画作由于对光线敏感而无法长时间展示,保存它们又要求恒温恒湿,成本之高令人皱眉。

    “我不认为这是可持续的。”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馆长查尔斯·维纳布尔坦言。该馆原计划花1400万美元扩建仓库,但被维纳布尔叫停,转而实施另一套解决方案:将全部5.4万件馆藏按A、B、C、D分级,获得最低评级的20%藏品将被卖掉或转送他人。

    这么做听起来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掌门人前来向维纳布尔取经,为的就是解决展品“爆仓”的危机。

    “当你有成千上万藏品压箱底时,没有谁能受益。”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格伦·D·洛瑞说,“巨额保管费拖累运营,更重要的是,让其他人有机会拥有这些艺术品,才能皆大欢喜。”这座博物馆定期淘汰藏品,但还是不得不拿出4亿美元扩建馆舍。

    对博物馆来说,获取新藏品比清理旧藏品容易,也更吸引人。为馆藏“减负”有个正式术语:“处理馆藏”(Deaccessioning)。处理过程特别繁琐,要咨询专家意见,还得征得行政部门和博物馆董事会批准。另外,打算清扫自家地下室的馆长,经常会面对限制性的捐赠协议及暗藏陷阱的行业指南,更不用提公众舆论的口诛笔伐了。

    这些都拦不住馆长们,毕竟,他们的仓库实在塞不下了。“我不知道把艺术品捐给不准备展示这些东西的博物馆有什么意义,”收藏家艾利·布罗德指出,“假设捐2000件作品,我感觉他们顶多能展示其中1%或2%,其余统统被束之高阁。”

    捐赠者太慷慨 博物馆受不了

    美国博物馆普遍的烦恼,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捐赠者们慷慨过头。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称,1967年,收藏大家阿德莱德·米尔顿·德·格鲁特去世前将全部藏品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总共超过200件。博物馆却有苦难言,因为这些艺术品里“顶多只有十几件”尚属一流,大部分经不住品鉴,只有丢进仓库或卖掉两条路可选。

    问题在于,博物馆敢这么干吗?在美国,博物馆严重依赖收藏家捐款支持,是万万不能惹恼金主的。1985年,慈善家温蒂·雷沃将丈夫生前的1400多件藏品交给达拉斯艺术博物馆时,要求馆方在美国原样重建他在法国的故居,一五一十地复原丈夫的生活场景,连拖鞋在床边的位置都不能错。

    《芝加哥论坛报》也曾报道,2015年,两位收藏家捐给芝加哥艺术学院价值4亿美元的42件艺术品,还附上一条相当“过分”的规定:所有作品必须持续展出不少于50年。

    在德·格鲁特送的藏品中,博物馆陆续出售了大概50件,一度招来美国总检察长办公室问询。1969年,一波更凶猛的“甜蜜烦恼”不期而至:投资银行家罗伯特·雷曼送来包括2600多件作品的“大礼包”。虽然有艺术评论家质疑其价值,博物馆还是专门盖了一栋翼楼充当这批藏品的新家,其中一个房间逼真地还原了雷曼兄弟的卧室。

    如今,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超过150万件,其中多数存在占地近1万平方米的仓库里,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馆长麦克斯·霍莱因抱怨道,藏品的巨大规模表明博物馆的使命已超出自身的展示能力,“我们还得收藏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呢”。

    规模较小的博物馆烦心事儿也不少。同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始建于1893年,20世纪50年代,一位艺术品经销商提供了400件陶器和石雕,博物馆只能挑出一部分来装饰花园,其余的就堆在停车场,风吹雨淋,渐被遗忘。直到21世纪初,工作人员才吃惊地发现,储藏室的一面“石墙”其实是雕塑名家玛格丽特·弗利1860年代精心创作的浮雕。

    1932年,一位百货公司总裁捐给布鲁克林博物馆926件艺术品,其中1/4被鉴定为假货。即便如此,博物馆仍然得小心翼翼地保存它们,因为法院裁定,根据总裁的遗嘱,处理这些馆藏需要遗嘱执行人认可,但最后一名执行人已于1962年去世。

    阻力再大也不要“松鼠病”

    无论怎样,“处理馆藏”始终是充满争议的做法,甚至近似贬义词。美国博物馆馆长协会对此有相当严苛的指导方针,包括规定这方面的销售收入只能用于获得更多藏品,不能用于支付员工工资等运营成本。违反这条规则的机构,哪怕宣称自己是因为揭不开锅而迫不得已为之,也会被列入黑名单,其他博物馆不得再出借展品给它们。

    现在,沿袭多年的老规矩正在动摇。“如果机构的生存面临威胁,为何不能通过出售部分藏品来挽救大多数藏品?”休斯敦美术馆时任馆长加里·廷特罗用这一席话捍卫该馆1996年出售价值2500万美元的艺术品的决定。

    话虽如此,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对藏品进行分级的做法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这项工作于2011年启动,由馆方人员和外部专家耗时6年完成。“A级是杰作。”维纳布尔馆长表示,“D级在很久以前可能有价值,但现在是时候撒手了。”

    据了解,评估标准涉及艺术品的审美品质、保存状况和博物馆是否有更好的同类藏品,但不涉及艺术品的学术价值。“每年有多少学者真正关心这些事?”维纳布尔反问。

    2011年以来,这家位于印第安纳州首府的博物馆先后将4615件作品“扫地出门”,其中绝大部分被出售,124件转移到其他机构,如当代艺术家玛丽莲·K·格里克制造的艺术玻璃。馆方认为,其拥有的250件艺术玻璃中只有一部分值得保留,遂在格里克后人的首肯下将其中60件送给了该州的鲍尔州立大学。

    在维纳布尔看来,这种灵活性对博物馆的生存至关重要。“没完没了地占有艺术收藏和花费大量资源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的策展人是不是都被传染上了‘松鼠病’(编者注:‘强迫性囤积症’,指过度收集、购买及无法丢弃物品的行为)?”

 

展品爆仓怎么办?美国博物馆: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