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究竟难不难
本报记者 温莎
青年参考
(
2019年03月21日
12
版)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发布的部分海归就业数据。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洋文凭不再意味着高收入?
拿到英国的硕士学位后,1987年出生的小陈回到中国。“德国之声”网站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找到工作,只能在经营影像工作室的朋友帮助下接一些摄像和剪辑的零活儿。“眼高手低”,这是很多朋友对小陈的看法。经历几个月的思想斗争后,小陈扛起摄像机,如同22岁本科刚毕业时那样,再次成为一名媒体人。
根据2018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归国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海归人数约为43万人;2017年突破60万人;2018年的数据尚未出炉,料将持续增加。
海归队伍愈发壮大的同时,国内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国内毕业生总数达820万,比上一年增加25万,再创历史新高。从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言,海归的就业难度在逐年增加,《为什么海归就业越来越难并且工资越来越低》之类的文章时常见诸媒体。“德国之声”称,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多,洋文凭在中国已不再是高收入工作的保障。
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海归税前月收入分布情况调查中,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近一半海归在8000元以上。与之相比,2018年国内应届生的平均薪资在5500元左右。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海归的平均起薪为7306元,比国内应届毕业生高出17.2%。
《报告》还显示,42%的海归在一个月内就能找到第一份工作,41%的人可以在1至3个月内找到工作,半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同比下降了6%。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海归就业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困难,并且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海归光环褪色是理性的回归
对于“海归就业越来越难”的说法,和小陈一样曾在英国读研的小倩并不认同。“就业难是现实,但不是现实的全部。”她告诉《青年参考》。
小倩已经回国三年,当初找工作时的经历历历在目。“其实最重要的是摆正心态,对工作内容、职位、薪资等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你会发现,机会还是很多的。”
“不可否认,海归身份确实帮我获得了很多企业的面试机会,但这只是‘敲门砖’,究竟能否得到这份工作,全凭自己的实力。”小倩说,在面试过程中,她也遇到过“奇葩”企业。“一家大型餐饮机构的面试官在面试后告诉我,‘我就是想看看海归什么样,原来也不过如此’。当时就是太年轻,我什么都没说就走了,现在想起来,应当‘怼’他一下才痛快。”
小倩的第一份工作税前月薪是8000元,她对此很满意。“在公司里,没有人会因为你是海归就高看你一眼,反而会因为你是海归而觉得你应该更优秀。甚至少数同事会有‘你只是花钱去镀金’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好在我不会太在意。”
小倩的同学毕业后大多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北上广的机会更多,但房价也更高。”小倩说,“能够出国留学的家庭,在当地大多有些家当和人脉。回到家乡后,有人进入自己家的公司工作,有人去了当地的国企或央企,还没有听说太多难找工作的案例。只有一个女同学没有上班,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
调查显示,海归选择回国发展的首要原因是情感需求,有67%的人回国是为了“方便与家人和朋友团聚”;其次是受到蓬勃发展的国内经济吸引。还有人因为海外政治、经济等因素回国。
4年前从美国院校毕业后,萱萱留在当地工作。迫于不断缩紧的签证政策,2017年,她回到了北京。
“海外留学经历除了能提高语言能力,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学会独立,用更开阔的视野看问题。打个比方,许多人觉得,大学教给你的知识在工作的时候用不上,但其实你在大学里学到的是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任何工作而言都是必要的。海外生活给予我的是一种能力。”她在接受《青年参考》记者采访时表示。
回国后,萱萱进了一家出国留学服务机构,每天工作十分忙碌。看着那些满怀理想而来的学生,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并不觉得海归就业难是一种趋势,但海归光环的褪色是好事。这意味着,家长和学生在计划出国留学的时候会更加理性。人们常说教育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意味着有风险。好工作和出国留学从来不能画等号,它和自身能力、专业选择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她说。
洋文凭不再意味着高收入?
拿到英国的硕士学位后,1987年出生的小陈回到中国。“德国之声”网站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找到工作,只能在经营影像工作室的朋友帮助下接一些摄像和剪辑的零活儿。“眼高手低”,这是很多朋友对小陈的看法。经历几个月的思想斗争后,小陈扛起摄像机,如同22岁本科刚毕业时那样,再次成为一名媒体人。
根据2018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归国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海归人数约为43万人;2017年突破60万人;2018年的数据尚未出炉,料将持续增加。
海归队伍愈发壮大的同时,国内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国内毕业生总数达820万,比上一年增加25万,再创历史新高。从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言,海归的就业难度在逐年增加,《为什么海归就业越来越难并且工资越来越低》之类的文章时常见诸媒体。“德国之声”称,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多,洋文凭在中国已不再是高收入工作的保障。
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海归税前月收入分布情况调查中,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近一半海归在8000元以上。与之相比,2018年国内应届生的平均薪资在5500元左右。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海归的平均起薪为7306元,比国内应届毕业生高出17.2%。
《报告》还显示,42%的海归在一个月内就能找到第一份工作,41%的人可以在1至3个月内找到工作,半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同比下降了6%。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海归就业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困难,并且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海归光环褪色是理性的回归
对于“海归就业越来越难”的说法,和小陈一样曾在英国读研的小倩并不认同。“就业难是现实,但不是现实的全部。”她告诉《青年参考》。
小倩已经回国三年,当初找工作时的经历历历在目。“其实最重要的是摆正心态,对工作内容、职位、薪资等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你会发现,机会还是很多的。”
“不可否认,海归身份确实帮我获得了很多企业的面试机会,但这只是‘敲门砖’,究竟能否得到这份工作,全凭自己的实力。”小倩说,在面试过程中,她也遇到过“奇葩”企业。“一家大型餐饮机构的面试官在面试后告诉我,‘我就是想看看海归什么样,原来也不过如此’。当时就是太年轻,我什么都没说就走了,现在想起来,应当‘怼’他一下才痛快。”
小倩的第一份工作税前月薪是8000元,她对此很满意。“在公司里,没有人会因为你是海归就高看你一眼,反而会因为你是海归而觉得你应该更优秀。甚至少数同事会有‘你只是花钱去镀金’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好在我不会太在意。”
小倩的同学毕业后大多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北上广的机会更多,但房价也更高。”小倩说,“能够出国留学的家庭,在当地大多有些家当和人脉。回到家乡后,有人进入自己家的公司工作,有人去了当地的国企或央企,还没有听说太多难找工作的案例。只有一个女同学没有上班,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
调查显示,海归选择回国发展的首要原因是情感需求,有67%的人回国是为了“方便与家人和朋友团聚”;其次是受到蓬勃发展的国内经济吸引。还有人因为海外政治、经济等因素回国。
4年前从美国院校毕业后,萱萱留在当地工作。迫于不断缩紧的签证政策,2017年,她回到了北京。
“海外留学经历除了能提高语言能力,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学会独立,用更开阔的视野看问题。打个比方,许多人觉得,大学教给你的知识在工作的时候用不上,但其实你在大学里学到的是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任何工作而言都是必要的。海外生活给予我的是一种能力。”她在接受《青年参考》记者采访时表示。
回国后,萱萱进了一家出国留学服务机构,每天工作十分忙碌。看着那些满怀理想而来的学生,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并不觉得海归就业难是一种趋势,但海归光环的褪色是好事。这意味着,家长和学生在计划出国留学的时候会更加理性。人们常说教育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意味着有风险。好工作和出国留学从来不能画等号,它和自身能力、专业选择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