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3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气温上升会波及地球上绝大部分生命

科幻小说里的世界 你怕不怕

综合编译 胡文利   青年参考  ( 2019年01月31日   01 版)

    小说《纽约2140》封面。

    时间快进到2140年。两个孩子脚踩滑水板,在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与百老汇的交汇处冲浪。一览无遗的海平面上,自由女神像看起来不算远,她的腰部以下已被水淹没。

    在现实世界,故事发生的地点离大西洋海岸差不多20公里,但在科幻作家金·罗宾逊的小说《纽约2140》中,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15米,曼哈顿成了一座水城。对生活在2019年的人们来说,小说中那个运河交错的两栖城市显得既熟悉又陌生。

    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气候变化被称为“难以衡量的危机”。形象点儿说,如果有人往河里投毒,你几天后就会看到死鱼浮起,但往大气层里释放二氧化碳,你能看到什么?因此,当联合国气候报告指出本世纪气温将上升超过3摄氏度时,没有几个人意识到情况有多么严重。

    气温上升会波及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生命。作为科研结论,这样的表述确凿无疑。然而,要让普通人立刻感知危机并改变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学者们往往无能为力。

    于是,科幻小说家出马了。通过描述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科幻作品把抽象的科学数据转化为便于普罗大众感知和想象的场景。不同的是背景,相似的是人性:和“古人”一样,作品中的人物也要上班、买菜、带孩子,面对伴侣的婚外情……

    现实和小说,哪个更“精彩”

    近年来,涉及气候问题的科幻小说迅速增加。2016年,有人列举了50部专门讲述人为因素带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代表性作品,其中20部诞生于2011年之后,比如英国作家约翰·兰切斯特的最新作品《墙》。

    《墙》的背景设定在英国。自从气候巨变发生,世界天翻地覆:沙滩消失了,只剩被海水拍打的怪石峭壁;出国属于违法,人们只能在国境线以内活动;海岸线上筑起防御工事,人们称它为“墙”。“墙”内的生活无趣、寒冷而晦暗;每个年轻人都要服两年兵役,沿着长达1万公里的“墙”巡逻,警惕来自海上的“其他人”。“这是一则科幻寓言,字里行间充满隐喻。”英国《卫报》评价道,“既发人深省,又趣味盎然。”

    现实有时比小说更精彩。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有惊无险地落下帷幕。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196个国家和地区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为履行《巴黎协定》制定细则,包括减少碳排放、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提供财政支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督促所有参与者共同遵守《巴黎协定》。

    目标看似简单,过程非常艰巨。在多边谈判的场合,各国有各国的打算:发展中国家希望规则“灵活”一些,这样就不用面对“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的两难抉择。发达国家则把气候峰会视为“鸿门宴”——他们不想为别的国家背负巨额账单。最大的变数来自巴西,该国拥有60%的亚马孙雨林,新上台的右翼政府对这片“地球绿肺”虎视眈眈。

    当联合国报告提出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时,美国、沙特、俄罗斯和科威特齐声反对,局势紧张到了极点。

    经历两周的马拉松式谈判,各方最终达成妥协,承诺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新措施将在2020年生效。

    各国使节在谈判桌前为自家利益争得面红耳赤时,作家们已将语言转化为行动,用科学和想象描绘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世界。

    文学界常常将政治与气候问题联系起来。“有些家伙认为自己可以予取予求,全身而退。他们把世界搞得乱七八糟。”在《纽约2140》中,罗宾逊借某个角色之口表示:“我们必须回归正义。”

    “任何不涉及气候变化的现代科幻小说都不是科幻,充其量是幻想。”美国作家萨伦娜·乌利巴里强调。

    “非西方”科幻走上世界舞台

    气候变化成为热门标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写手投身此类主题。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作品都提到同一个问题:危机降临时,人类如何自处?这让不同流派的作家脑洞大开。

    在主流语境中,一提到气候变化,人们就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电影《后天》中的旷世灾难。不过,名为“太阳朋克”的流派倾向于更阳光的剧情,乌利巴里就属于该流派。她不喜欢反乌托邦的悲观基调,而是希望打造建立在可再生能源上的“公正世界”。该流派创立于2012年,巴西一家出版社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此后该流派在世界各地发展壮大。

    金·罗宾逊相信,文学能影响世界。在逼真的情节和生动的对话中,读者分不清自己身处2140年还是2019年。“人们会担心自己的下一代。”罗宾逊把自己的风格称为“愤怒乐观主义”。“世界可以变好,但只能是在人们真正下决心改变以后。”

    耐人寻味的是,在一场又一场拯救世界的游戏中,总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忙碌。就欧美传统科幻作品而言,白人男性往往被塑造为活跃在舞台中心的救世主,女性、有色人种和土著群体遭到边缘化。美国加州大学文学与种族研究学者雪莉·斯特里比认为,角色的人设、写作者与故事本身一样值得关注。“在气候科幻作品中,‘去殖民化’至关重要。”

    英国华裔作家安吉拉·陈告诉BBC,几十年来,有色人种一直在书写自己的未来,西方社会近年来才开始关注他们。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比发达地区更显著。

    在21世纪的科幻浪潮中,中国没有缺席。在即将全球公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太阳濒临灭亡,地球不再宜居,人类只有一条生路——逃离太阳系。这部作品的预告片颇有几分《盗梦空间》的味道,就像一部票房大卖的好莱坞大片;事实上,《流浪地球》是根据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作品改编的,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西方人。

    科幻作品长期被西方垄断,且有同质化趋势。而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家开始以自己的视角描绘未来。在中国,《流浪地球》《三体》等畅销作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三体》中的一颗行星围绕三个太阳旋转。这是个残酷的世界:行星被某一颗恒星捕获时,昼夜规律更替,气候宜人,此种状态被称为“恒纪元”,可以孕育生命和文明。但是,在另外两颗太阳的引力争夺下,“恒纪元”极不稳定,它可以持续多年,也可能只有一天。等到“乱纪元”降临,冷热急骤转变,严寒酷热交替无常,连大气层都可能瞬间消失。

    “《三体》意在揭示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凭此书获得科幻界最高荣誉之一雨果奖后,刘慈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的文字影射了当下的气候问题。

    为了让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笔杆子成为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的武器。正如金·罗宾逊在《纽约2140》中写道:“科学家通过论文发出警告,科幻作家利用作品振臂高呼。其他人在干什么?他们在焚烧这个星球。”

 

“油耗子”让墨西哥新总统左右为难
“相亲假”:带薪休假寻真爱
围围巾的男人 是不是在“装”
科幻小说里的世界 你怕不怕
《亚琛条约》圆不了“法德同盟”美梦
失落的达沃斯 裂变的现实世界
美国航母召唤新一代“潜艇猎手”
日俄元首会晤很“亲密” 日媒忧安倍操之过急
中国英语考核体系将逐步同国际接轨
“东京挤车族”:早起的鸟儿有天妇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