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假如可以“不劳而获”,你还会工作吗?

综合编译 胡文利   青年参考  ( 2019年01月17日   12 版)

    随着人工智能对各国社会的加速渗透,人们手中的饭碗越来越不稳当。据美国“Furturism”科技网站称,全世界平均每100个工人可用0.66个机器人代替;其中,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的失业率更高;受冲击最大的前三个职业是保险业、农业和建筑业,失业率分别高达99%、97%和97%。

    面对“人人失业”的社会难题,多年前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实验——“全民基本收入”,又一次被摆在人们面前。

    人人失业 人人领钱

    去年,人到中年的查尔斯·法西失业了。他在那家化学公司干了13年,已经坐上了经理的位子。

    “突然间,我就被赶出来了。”查尔斯告诉美国新罕布什尔公共电台(NHPR)网站:“公司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力的依赖却越来越低。”

    当时,查尔斯夫妇的女儿珍妮尔正准备进入圣安瑟伦学院读大一。在急需用钱时,家里没了顶梁柱,这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我清楚地记得,他失业那天是8月11日。那星期她就要开学了,我们不得不给她安排宿舍。”查尔斯的妻子乔迪说,“我把我们的房子挂在市场上出售,还把他的车卖了。我安慰自己,‘为了女儿的学业,我只能这样做。’”

    就在这时,珍妮尔看到一则新闻。

    2018年3月,纽约华人企业家杨安泽宣布参选2020年美国大选。与其他候选人相比,他的竞选口号“剑走偏锋”:他提出“人性至上”,担心“自动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并主张政府应该每个月给所有18岁至64岁之间的美国人发钱。为此,他在网上公开招募试验者,他们每月无条件领取1000美元,以测试“自由红利”。

    看到招募消息后,珍妮尔在网上填了申请表。然后,她家接到了杨安泽的面谈电话。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查尔斯先是吓了一跳,然后哭了起来。“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选中我们。”他说。

    实际上,“自由红利”背后的想法并不新鲜。这是“全民基本收入”(UBI)的另一个说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从政府那里拿到一定数量的钱,目的是减少贫困、改善健康、教育和其他福利。马克·扎克伯格和埃隆·马斯克等大咖都是UBI的支持者。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断断续续地对UBI进行了定点测试。不过,还没有哪个地区的实验能全部满足全民基本收入理想模型的三个标准:普遍——适用于某地全体居民;基本——满足最低生活开支;长期——超过10年甚至更久。

    天上掉馅饼不影响就业率

    每年10月,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所有居民,无论是教师、售货员还是企业主,都会在自己的邮箱里发现一张州政府寄来的支票。得到这笔钱不是因为他们多交了税或者为国争光,只是因为他们住在阿拉斯加——美国最具自由倾向的地区之一。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1976年,阿拉斯加石油管道系统即将竣工时,时任州长杰伊·哈蒙德成立了“阿拉斯加永久基金”,将该州所有石油收入的至少25%投入该基金,购买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从1982年起,该州将每年基金的部分收益分给任何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如今,该基金价值约650亿美元,投资所得的钱以年红利的形式发给所有阿拉斯加居民,无论男女老幼。

    UBI的数额并不固定。在油价低迷的年份,阿拉斯加人均UBI最低跌至800美元。2015年油价飞涨,UBI也水涨船高,增至2072美元。2017年,它降到1100美元。

    几十年来,对UBI的质疑始终不绝于耳。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代价不菲的白日梦,会打击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20世纪70年代对彩票中奖者和减税实验的调查发现,非劳动收入每增加10%,劳动收入就下降1%。“显然,与从天而降的支票相比,家庭开支账单更能让人乖乖地坐到办公桌前。”

    然而,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用数据有力地回击了固有观念。2018年2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了一篇论文。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比了阿拉斯加居民在拿到UBI前后的行为,想了解发放UBI会不会影响就业。结果发现,该州全职工作的比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从事兼职工作的比例增加了17%。

    “无条件发钱并不减少就业,这多少有点让人惊讶。”论文表示。

    研究者提出一种假说:就业保持稳定,因为人们收入提高,消费意愿上升,对服务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本质上讲,支出更高的宏观经济促进了整体就业。

    比方说,一名女性在当地杂货店里担任出纳。得到UBI后,她用这笔钱支付汽车贷款,因此不必工作那么久。但是,由于人们消费增加,这家杂货店不得不寻找其他人手接替她的工作。而且,UBI的发放并不会影响国际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和相关的就业机会。毕竟,对美国一个四口之家来说,官方公布的贫困线是年收入25000美元,而UBI最多8000美元左右,远远不够覆盖基本生活开支。

    如今,该基金已经赢得了74万阿拉斯加居民中大部分人的支持,包括民主党和共和党。根据经济安全项目(ESP)的调查结果,在过去几十年间,公众对该计划的支持率由30%左右上升到70%以上,尽管“羊毛出在羊身上”——它可能带来更多的税收负担。

    “人们不会烂醉如泥,也不会游手好闲”

    UBI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影响。美国“Quartz”科学网站指出,对一个温饱得不到保障的肯尼亚人和一名领取残障津贴的美国退伍军人来说,这笔钱的作用截然不同。

    为了弄清楚UBI对社会究竟影响几何,一些民间机构也“烧钱”参与这项研究。名为“直接给”的慈善机构就是这样的“土豪”,他们筹集了3000万美元,在8个国家和地区无条件发放给穷人。

    “我们想知道,拿到这笔钱后,他们会有哪些变化。是回到学校读书,还是开始做生意,或者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孩子身上?”该组织首席运营官伊恩•巴森告诉“Quartz”:“我们预计,一两年内就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

    有人担心得到这笔钱的人会购买更多的酒精、烟草、毒品等,但事实证明,这类消费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而且,UBI收获了更多好处,比如提高人们的挣钱能力和受教育水平、降低艾滋病毒感染率等。

    以纳米比亚为例。据“Futurism”报道,2008年,纳米比亚在奥米塔拉村启动了一个小型试点项目,每个月为每个村民无条件提供基本收入。该村是南非一个典型的村庄,多年来饱受犯罪和贫穷困扰。项目实施仅仅一年后,村里营养不良的儿童比例从42%下降到10%,贫困率从86%下降到68%,UBI之外的人均收入增长了29%,犯罪率下降了36.5%,成效惊人。

    “发给这些穷人的现金补助可以说是有力的证据。人们不会天天烂醉如泥,也不会游手好闲。”巴森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除了减少贫穷、犯罪和疾病,UBI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减少社会不平等。

    《赫芬顿邮报》指出,2016年,阿拉斯加的收入差距降低到美国最低水平,该州的自由主义倾向并没有妨碍人们将财富重新分配给所有人的热情。“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项目。”民主党参议员比尔·威勒乔夫斯基说:“它极度依赖石油等资源,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长期以来,贫富悬殊是让美国社会头疼的顽疾。1%的富人控制着该国40%的财富,而且贫富鸿沟在过去几十年里还在不断扩大。因此,以民主党为首的一些政客对“阿拉斯加模式”非常感兴趣。希拉里的总统竞选团队甚至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并用“美国的阿拉斯加”为其命名。

    此外,适度的生活保障有助于缓解焦虑。据“商业内幕”报道,2017年,芬兰开始对2000名年龄在25岁至58岁之间的失业者每月发放560欧元的补助。在两年内,这些人不必去找工作,而找到工作后仍然能继续得到补助。

    “一名试验者表示,她再也不害怕人才中心打来电话给她介绍工作了,因为她正在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抽不开身。”芬兰社会保障机构法律部门主管玛祖卡·塔伦那说,“或许UBI还有意料之外的好处,比如降低医疗成本等。”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UBI买单是有代价的,尽管是间接的。一些国家不可能负担。”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达蒙·琼斯告诉“商业内幕”,UBI需要全民推行,而且要将资源重新分配,使其能够自我持续。“为了让你‘不劳而获’,别人就必须失去一些收益。”而阿拉斯加之所以能成功,因为它不仅有大量石油资源的天然优势,还能从管道建设等基建项目中抽取开支。

    该报指出,人们并非厌倦工作,而是渴望有意义的工作。UBI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时间来追求理想的工作,最终仍将造福社会。

    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卡茨教授曾经说过,工作不仅是人们谋生的工具。它是社会地位的来源,让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促使个人和社会进步。这些都不是支票能代替的。

    平安夜派对上,杨安泽给了法西夫妇第一张支票。他并没有要求他们提供使用这笔钱的计划。

    “如今股市飘红,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许多人每天都在苦苦挣扎。”法西说。

    他们还没想到用这笔钱做什么。乔迪说她能想到的事不多。“其实,这笔钱只是给我们一种‘手里有余钱’的心理保障——如果车坏了,我们就不必刷信用卡,而是敢付现金。”

    “这有点像奖学金,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珍妮尔说。法西则表示,这笔钱让他的选择更多,思路更开阔。

    “我们甚至开始讨论创业。希望下一年能用这笔钱做点什么事,改善我们的生活。”他说。

 

假如可以“不劳而获”,你还会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