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社交网络:年轻人的潮流卖场

本报见习记者 胡文利   青年参考  ( 2019年01月02日   13 版)

    和越来越多的同龄人一样,露西娅·瓦尔德拉巴诺的圣诞购物清单是一堆屏幕截图,网罗从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淘”到的流行单品。清单开头是“全球第一网红”凯莉·詹纳自创品牌“凯莉美妆”新出的加长版勃艮第眼影盘,售价45美元。

    对没受过训练的人而言,这块调色板上的12种颜色看起来大同小异,但14岁的露西娅早已领会个中奥秘。在她看来,这些深浅不一的玫瑰色是打造“凯莉·詹纳”妆容的关键。“我太想要这个了,”她说,“说实话,我什么都想要。”她的购物清单还包括同品牌的唇彩和沐浴露。

    社交媒体悄悄改变着年轻人的购物习惯。“对橱窗和商场说拜拜吧。在节日来临之际,打开你的Instagram才是采购礼物的正确姿势。”美国《华盛顿邮报》文章称。

    追星、扫货两不误

    露西娅这样的消费者并不全是冲着商品而来,他们更像明星和网红的粉丝。这些年,名人们经常通过社交媒体推出诱人的营销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或者替第三方推销产品。

    露西娅头一回注意到那个眼影盘,是在凯莉·詹纳贴出的自拍照里。照片经过柔光修饰,凯莉的脸占据大半个镜头,营造出和观众“面对面的亲密感”。它乍一看不像广告,但如果你出于好奇点进去,就会看到产品的名称、发行日期或促销活动,最终忍不住把手伸向钱包。

    露西亚说,她一直在关注最喜欢的Instagram账户发布的折扣代码。凯莉·詹纳前不久向她的1870万Instagram粉丝推送了一个活动:“在本帖下点赞,并写上‘这会是这个圣诞节你用得最多的口红’,然后发给朋友,你就有机会获得价值500美元的购物卡!”

    15岁的安娜·古斯塔夫森从歌手蕾哈娜的Instagram账户中发现了“新大陆”。在自拍照中,蕾哈娜嘟着嘴唇,宣传自家新出的唇彩。在安娜的节日心愿单上,潮牌“I.AM.GIA”的驼色大衣位列榜首。这件衣服在Instagram上风靡一时,众多女星都在穿。“影子山”的一款超大号运动衫也很有吸引力——她在YouTube上看到“网红”奥莉维娅·杰德和梅尔·乔伊穿过。

    “不是口红或夹克,”安娜的母亲凯丽试图和女儿建立共同语言,“而是‘某个名人用过的口红’或者‘某个设计师设计的夹克’。”

    用算法重塑消费观

    “社交网络是电商的新方向,正成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销售工具。”美国《福布斯》杂志如此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

    2017年,零售商500强在社交网络上的收入约65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了24%。越来越多的品牌把社交媒体视为重要阵地,近一半企业建立了社交网络账户。

    “电子商务进入了新阶段——社交网络商务。”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讲师罗德尼·利姆告诉马来西亚《婆罗洲邮报》网站,“这种转变不是由亚马逊这种大型全球互联网公司引领,而是由众多中小型本土网络零售商推动。这些小企业把社交网络视为个性化的商业模式,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更密切。”

    为了分得更多蛋糕,社交平台自身也在积极调整游戏规则。2018年3月,Instagram推出一项新功能,允许商家在一个帖子里最多为5种产品添加标签。用户点击标签就可以看到更多信息,如产品描述和价格。用户还可直接通过标签进入公司网站购物。除了Instagram,Pinterest、Snapchat等社交平台也增加了“立即购买”按钮,可以将图像链接到商品。

    每天,Instagram上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新照片和视频发布。其中一些帖子可以引导消费者准确地找到想要的东西,无论种类、品牌还是尺寸,几乎分毫不差。与传统的线下促销活动相比,社交媒体广告的算法与个人喜好“契合度高得令人害怕”。一旦消费者“上了套”,滑动屏幕的手指便“再也停不下来”。如此一来,在商场闲逛就显得多余了。

    社交媒体对购物习惯的影响不容低估,而且往往与消费者年龄成反比。英国英敏特市场研究咨询公司的调查发现,所有年龄段的受访对象中,有30%愿意购买名人或网红在社交媒体上推广的产品;在18岁至24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达到50%。另外,50%的人在决定购买某款产品前会通过社交网络查看评价;18岁至24岁的网购者中,这一比例高达79%。

    过去,为了在参加某些高大上的活动时不显得“土气”,囊中羞涩的人们想出一条妙计:到商场买下昂贵的服饰,把标签藏起来,小心翼翼地穿,过后再退货。而今,不少人“今天买,明天退”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晒自拍。

    在Instagram上,#今日穿搭#话题上线后迅速成为热门,吸引了2.2亿条跟帖。调查显示,近1/10的英国消费者承认,他们曾经“穿上网购的衣服,拍几张美美的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给照片贴上话题标签,然后脱下衣服,退给商家”。

    “我有个朋友喜欢在网上买昂贵的衣服,不久就退掉。”33岁的科比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退回的钱打到她平时不用的Paypal账户上。日复一日,账户上的钱越来越多。她把这当作一种储蓄方式,乐此不疲。”

    美国“石英”网站指出,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希望获得关注。男女老少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在“点赞”中获得“存在感”。在很多人眼中,多次穿着同一套服装拍照会显得“寒酸”。由于获取关注的代价不菲,“拍后即退”自然成了一种聪明的策略。

    狂欢总与烦恼相伴

    与此同时,商家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社交网络时代的需求。有些品牌专为Instagram用户量身定制,如最近大红大紫的“Fashion Nova”。“这家公司的衣服是为社交网络生产的,只能穿一两次,拍完照就可以扔了。”专栏作家艾莉森·戴维斯在美国“The Cut”网站上写道。另一个Instagram时代的佼佼者是“Rent the Runway”,它允许顾客自由退货,收取一定费用作为租金。

    美国快餐业龙头Domino披萨连锁店更是不按常理出牌。2015年,他们推出“推特下单”服务,消费者只需发条推文就可以下单,点餐“跟发推一样轻松”。这家企业还发起了“披萨传奇”活动,鼓励人们设计独一无二的披萨,在社交网络上晒出来。

    除了吸引消费者,Domino还把社交网络当作危机公关工具。员工把制作失败的披萨照片传到Instagram,看起来“真实而自然”。通过“自黑”,Domino在社交网络上树立了“诚实”、“透明”的形象,圈粉无数。

    更多商家利用社交网络吸引人气,维护品牌价值。最成功的案例要数“MissGuided”,这是英国一家女性服装零售公司,在Instagram上拥有340万粉丝。其账户内容经常更新,内容涵盖用户故事、生活帖子、促销信息等。

    真正让该品牌一举成名的,要数与《Love Island》节目的合作。在这个充满争议又人气爆棚的约会真人秀中,许多选手穿着MissGuided赞助的服装。观众可以通过Instagram与节目互动,继而购买喜欢的服饰,无论是印有动物花纹的比基尼,还是浮夸的紧身连体衣。每到节目播出时间,MissGuided的销售就猛涨40%,某些人气选手穿过的款式销量暴增5倍以上。

    “没有任何平台能像Instagram一样为我们吸引如此多的核心客户,特别是25岁以下的客户。”MissGuided首席客户官肯尼亚特·尼尔森对英国《市场营销周刊》表示。

    在这场消费时代的集体狂欢中,有环保主义者指出,垃圾填埋场里充斥着社交网络上风靡一时的快时尚消费品,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商品吗?

    于是,一些商家反其道而行之,突出表现之一是“工作制服”数量激增,旨在将女性从“今天穿什么”的烦恼中解放出来。“胶囊衣柜”卷土重来,提倡人们把钱投资在少数几件优质衣服上,让服饰“少而精”,不要购买一堆不耐用的快时尚单品。还有人提出要向时尚偶像凯特王妃学习,她穿过的每套服装在亮相后几秒内就能售罄,但她经常穿着同一套衣服出现在不同场合,另一位潮流引领者、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同样如此。

    15岁的塞缪尔·约翰逊告诉BBC,假期结束后,社交媒体上的喧嚣让他怅然若失。他2018年的圣诞节心愿是一双耐克“空军一号”运动鞋。然而,Instagram向他投放的所有广告都有点儿空洞。现在,约翰逊仍然在网上购物,在Instagram上浏览当红单品,但他慢慢学会了无视那些“看起来完美无缺或者很高调”的东西。

    “有些人喜欢通过购物来缓解压力,”他说,“但血拼一番后,他们的心情可能更糟。”

 

社交网络:年轻人的潮流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