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小黄车凉了 冷思考未晚

作者 肖静怡   青年参考  ( 2018年12月26日   12 版)

    12月21日,北京,ofo总部门口排队咨询退押金事宜的人们。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我一直觉得这种烧钱的模式迟早要完”

    “曾经风光一时,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好像不行了。”德国“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如是说,“近几周来,中国共享单车的领头羊ofo小黄车被曝经营陷入困境,并且被很多消费者投诉无法退回押金。”

    《纽约时报》报道称,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说,自己无法获得199元的ofo押金退款。该帖引发了ofo用户索要退款的热潮。

    “ofo用户基数大,存在退押金申请激增的可能。”该公司在12月17日晚间发布的微博声明中说,“请广大用户耐心等待,我们承诺依序妥善处理好退押金事宜,请广大用户放心!”

    但这似乎让公众更加担心。截至12月20日,申请退押金者已攀升至近1200万人。

    用户张伟12月17日到ofo办公楼要求退还押金未果,20日早晨他再次前往,结果在愤怒中踢打了ofo员工。《纽约时报》称,他被带到当地派出所后获释,随即回到ofo办公楼。最后他终于说服一名ofo员工把199元转账给他。为了要回押金,他总共花了大约100元乘地铁和出租车往返,但他觉得值。

    来自西安的大学生刘静怡告诉《纽约时报》,对于拿回ofo的押金,她不大乐观。刘静怡说:“我一直都觉得他们这种烧钱的模式迟早要完。”

    “他们像骗子一样占用了用户数以亿元计的押金无法退还,但不用跳楼,也不会坐牢。”“德国之声”援引中国电信旗下的互联网媒体21CN的报道称。今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ofo活跃用户为2700万左右,其中部分老用户押金99元,新用户押金199元。按照149元的平均值计算,ofo的押金总量在40亿元左右,押金的用途和去向,ofo从来没有公开过。

    “德国之声”称,从今年年初至今,ofo先后通过动产抵押和股权+债权的方式从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融资约55亿元,但还是被披露整体负债64.96亿元。有消息显示,ofo单月运维、调度成本就高达3到4亿元。

    “ofo的兴衰或许可以成为一则有益的寓言”

    “几乎一夜之间,中国城市的街道充满了免费提供给所有人的自行车。十几个模仿者纷纷涌现,其他初创公司也在寻找下一个可供分享的热点:雨伞、篮球、手机充电宝,甚至混凝土搅拌机。”《纽约时报》写道。

    投资不断涌入。阿里巴巴和滴滴出行等中国科技巨头向ofo投入了资金。但没过多久,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人点燃ofo的单车,把它们扔进河流和水渠。关于租车公司雇人毁坏竞争对手的单车或把它们扔到偏僻地方的传言不绝于耳。大量共享单车被抛弃在城市外围的各种工地、空地和垃圾场里,形成了所谓的“单车坟场”。

    “3年里,以ofo和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从最高潮时的超过40家企业、2000多万辆单车,到目前大部分企业出局、废弃单车形成巨大浪费的尴尬局面。”“德国之声”写道。

    上海市民方羽翔是ofo的老用户,在他看来,小黄车的倒闭可能是件好事。他对“德国之声”说:“ofo过度的价格战和它投放的海量自行车,造成了某种恶性竞争,而客户体验并没有提升。”

    关注中国移动科技和创新的专栏作家马修·布伦南认为,ofo单车造价比较低廉,并不适合共享。他对“德国之声”说:“我认为ofo的策略非常不负责任和不可持续。”

    德国《广闻报》网站在报道《北京的自行车瘟疫》中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始终不清晰,骑一次车付一块钱远远无法覆盖共享单车的成本,所以只能靠外部资金维持输血,一旦资金断了,就维持不下去了。

    “在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被写入历史时,ofo的兴衰或许可以成为一则有益的寓言。在自行车租赁、叫车、送餐等行业,一个好的商业创意会吸引大批模仿者,但接下来,恶性竞争就会出现,许多公司和投资者会因此蒙受损失。”《纽约时报》称。

    共享经济前景依旧光明

    马修·布伦南对“德国之声”说,他不认为共享单车的时代已经结束。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习惯了每天使用这个产品,相关法律法规日渐成熟,“这种出行模式还是深受市场欢迎的”。

    38岁的上海创业者毕雯雯于今年11月申请退还ofo押金,她对《纽约时报》表示,在收回押金前仍会使用ofo,“毕竟它提供了很多便利”。

    外媒普遍认为,ofo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共享经济的失败。“虽然发展遇到不少困难,但共享经济仍然有着丰富潜力。”英国广播公司(BBC)称。

    BBC报道称,所有崭新的商业模式都会带来新挑战,共享经济也不例外。有公司发起提供共享雨伞的服务,但当30万把雨伞都不见了之后,营业陷入困难;“共享睡眠舱”让用户可以租用空间休息,却因违反相关规定而被叫停。BBC指出:“除了吸引足够用户外,共享经济的成功还需要其他因素。”

    BBC采访了上海白领李小群,她正在首次体验共享运动舱服务。和一般的健身房相比,共享运动舱没有洗澡的地方,也没有更衣室,设备不太理想,但“每小时费用只需13元”,这令李小群印象深刻。

    “人们喜欢这些共享的主意。”李小群说,“我希望看到更多共享经济的模式。它是惊喜。我们都希望共享模式可以发展得好。”

 

小黄车凉了 冷思考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