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数千辆美制坦克支援苏联
苏联坦克兵眼里的美国战车
本报见习记者 袁野
青年参考
(
2018年11月28日
06
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向苏联援助了2.28万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1.8万辆成功抵达苏联,占二战中苏军坦克装甲车辆总数的17%,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些远涉重洋的铁骑中,2000多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出镜率最高。这匹美军装甲兵的“爱驹”,在寒冷泥泞的东线战场同样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苏联军人信赖。
英国《战争历史》杂志网站最近刊登了对一位曾驾驶“谢尔曼”冲锋陷阵的退役俄罗斯军官的访谈,后者讲述了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苏联坦克手与“山姆大叔的礼物”并肩奋战的故事。
美制坦克让苏联人眼前一亮
迪米特里·费德罗维奇·罗萨曾任苏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9军近卫第46坦克旅第1营中尉营长。1945年4月,他率部第一个冲进德军占据的维也纳,荣获“苏联英雄”勋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罗萨先后指挥过英国援助的坦克和“谢尔曼”,也曾驾驶同样大名鼎鼎的苏联T-34坦克,对这几种二战经典战车的性能非常有发言权。
罗萨所在的部队最开始装备的是英国的“玛蒂尔达”、“瓦伦丁”和“丘吉尔”坦克。英制坦克来得比美国坦克早,堪称雪中送炭。尽管如此,苏军官兵还是对英国货颇有微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机动性太差,犹如盔坚甲厚但行动缓慢的铁乌龟。罗萨用专业术语指出,英国坦克的单位功率仅12~14马力/吨,而当时的优秀坦克达到了18~20马力/吨。
更突出的问题是环境适应性。在林木丛生的沼泽中,泥土往往会把英国坦克裙板和履带间的缝隙塞满,令其动弹不得。混装多国制造的坦克也给后勤带来了麻烦,所以1943年末,苏军大规模淘汰英国坦克,罗萨所部首批换装了最新的美制“谢尔曼”。
“谢尔曼”让看惯了英国坦克的苏联人眼前一亮。罗萨和他的战友叫它“Emchas”,是从“M4”的俄语发音简化而来的。该坦克的设计师之一俄裔工程师铁木辛哥,据说是苏联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的远房亲戚。支援苏联的“谢尔曼”大部分是M4A2型,配备短身管的76.2毫米主炮,后来进一步升级为长身管、带炮口制退器的型号。
“它有自己的优缺点,总的来说是种挺好的战车。”罗萨告诉英国记者,“当有人说它不好的时候,我会回应说:对不起,你不能信口开河说这种坦克不行,要看和什么比。”
首长和士兵都把它当宝贝
很快,苏军官兵就体验到了和这些崭新的外国“战马”一起攻坚克难的滋味。1943年11月11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以南发动反攻时,首批装备“谢尔曼”的苏军还在莫斯科西南整训;但仅仅一个月后,他们就驾驶着美国坦克奔向战场,堪称战时高效率的典范。
为了更快地适应这种设计思路与苏联坦克完全不同的武器,苏军对“谢尔曼”进行了彻底的拆卸,以便坦克兵充分掌握美国坦克在设计、结构和武器方面的特性。经过10天的强化训练,车组成员们重新将坦克组装起来,负责装备的副营长和主任机械师在旁监督,军械员则负责主炮和机枪。没多久,一本完整的“谢尔曼”使用指南便印发了。
苏联人崇尚简单实用,但接触到精密的“谢尔曼”时,他们还是称赞这一“资本主义的杰作”。部队首长仔细审查每一份与训练有关的报告,还亲自到现场指导拆卸坦克,把“谢尔曼”当宝贝。每当哪个机械师或车组成员用不符合要求的工具操作、用野蛮的方法拧螺丝、拆卸设备时,他总会咆哮道:“这是大西洋那边的工厂认真制造出来,战胜了无数德国鱼雷、炸弹才来到苏联的,乱来是不行的!”渐渐地,“谢尔曼”的主人们意识到,精密的制造工艺加上周到的保养,将使坦克如钟表般准确好用。
这一切离不开美国人的协助。罗萨对远道而来的厂方代表大加褒扬:“美国工程师干活很有效率,报上去的任何缺陷都能很快地卓有成效地得到解决。”
罗萨记得一段插曲:他们的机械师是个老资格士官,参军前是集体农庄Kolkhoz的拖拉机手,他用自己的土办法对全营的坦克进行了简单的维修。一次,国外来的厂方代表找到机械师,问:“你原来在哪个大学学习?”这位机械师答道:“Kolkhoz大学。”
挫败强敌还得靠巧妙战术
不过,和德军坦克相比,“谢尔曼”在攻防两方面还是显得逊色。“德国人的‘虎’式是怪物。‘谢尔曼’从来不能在正面射击中战胜它。”提到当年的敌人,罗萨至今心有余悸。
苏军并没有被装备性能的差距吓倒,他们发明了“波佐犬狩猎”战术,用“谢尔曼”对抗凶悍的德国重型坦克。波佐犬是俄罗斯出名的猎狼犬,擅长以弱胜强。
罗萨详细描述了这种战术:“每个排抽出两辆‘谢尔曼’组成一个双车歼击组。他们必须抵近到离德国坦克500米以内,一辆坦克先瞄准‘虎’的一侧开火,争取把履带打坏,然后另一辆从别的方向冲过去,等到目标因为失去一侧履带原地打转的时候,从两个方向同时开火的‘谢尔曼’总有一半以上机会摧毁对方相对薄弱的侧面装甲。”
这种战术相当于坦克之间“拼刺刀”,“谢尔曼”在德军炮口下冲到500米以内,一旦被击中,后果不堪设想。但对苏军来说,这是为了取胜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罗萨的坦克就曾在1945年3月奥地利战役期间遭重创。当时,一发炮弹击穿了车体,车内5名成员非死即伤,炮手列沙·罗马斯金伤势尤其严重,双腿都被打断了。
罗萨回忆说,战斗前大家一起吃饭时,列沙告诉他:“如果我没了双腿,我就给自己一枪,不然到时谁会要我这个残废?”列沙是孤儿,命运偏偏让不幸降临在他身上。战友们竭力把他救出燃烧的坦克,但还是没能阻止他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它很舒适,也能拯救生命
苏联的T-34被日后的军史专家誉为“二战中最好的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则被很多人认为性能平庸,值得一提的唯有产量惊人。身为使用者,罗萨并不这样看。在苏军坦克兵眼中,“谢尔曼”的许多设计非常贴心,胜T-34一筹。
譬如,T-34充电时要打开引擎,占用全部功率。“谢尔曼”则有一个辅助汽油发动机,体积很小,打开它就可以给电池充电,安静又省油。“谢尔曼”内部的布置非常值得一提:油漆很棒,座椅舒服,上面覆盖着柔软的人造革。当时,如果该型号坦克被击中或出故障,又没人守卫,那么过不了多久,包括坐垫在内的东西就会被洗劫一空。
“谢尔曼”有两台发动机,就算其中一台损坏,坦克依然可以用另一台从战场上“爬”回去。不过,这种设计最严重的问题是:两台发动机上都有强劲的风扇,会把发动机发出的热量全部吹走,对在冰天雪地中作战的苏军来说反而帮了倒忙。所以,只要坦克停下来,士兵们就会立即用帆布盖好发动机舱,这样才能让暖意多停留几个钟头。
“谢尔曼”的履带有橡胶覆盖,有人认为这是缺陷,因为橡胶被击中后会着火。但罗萨觉得,橡胶履带的优点更突出:首先,这种履带的寿命大约是纯钢履带的两倍,T-34履带的寿命是2500公里,而“谢尔曼”的超过5000公里。其次,“谢尔曼”在公路上开起来就像汽车,可T-34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很远以外就能听见。“谢尔曼”的安静,也是苏军让其组成突击队、抢在德国人将黄金和艺术品运走前攻入维也纳的原因之一。
有得必有失。1944年8月,罗萨的部队在罗马尼亚遭遇了欧洲少见的酷热,气温有时突破30摄氏度。苏军装甲纵队一天内沿着公路前进了大约100公里,托带轮上的橡胶内衬裂开剥落下来,噪音大得可怕,最终导致整支部队不得不抛锚休整。
“谢尔曼”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特点:它中弹起火时,弹药不易被引爆。罗萨说,假如T-34着火,车组成员们必须跑得离它越远越好。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他当时的连长的坦克被击中,车组成员逃了出来,躲在坦克边的一块麦地里,但坦克突然爆炸。罗萨赶忙去探查情况,发现连长已经殉职——一大块装甲碎片穿透了他的头颅。
后来在乌克兰作战期间,罗萨的“谢尔曼”中弹起火,他背上的军装似乎都被燃烧的坦克烤焦了。“我以为将要听见一声巨响,然后一切就都结束了!”罗萨回忆说,但什么都没发生。苏联的炮弹装药填充度比美国的密,提升了1~1.5倍的爆炸威力,同时也增加了被引爆的危险。
当然,“谢尔曼”也有被苏军“吐槽”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重心偏高,经常像俄罗斯套娃那样翻倒。不过,罗萨“感谢”这个缺陷救了自己。1944年10月匈牙利战役期间,在一个转弯处,驾驶员不慎撞到路边的岩石,坦克顿时侧翻,车内人员全被抛了出去。其他4辆坦克继续前进,未曾想中了埋伏,罗萨又一次失去了亲密的战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向苏联援助了2.28万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1.8万辆成功抵达苏联,占二战中苏军坦克装甲车辆总数的17%,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些远涉重洋的铁骑中,2000多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出镜率最高。这匹美军装甲兵的“爱驹”,在寒冷泥泞的东线战场同样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苏联军人信赖。
英国《战争历史》杂志网站最近刊登了对一位曾驾驶“谢尔曼”冲锋陷阵的退役俄罗斯军官的访谈,后者讲述了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苏联坦克手与“山姆大叔的礼物”并肩奋战的故事。
美制坦克让苏联人眼前一亮
迪米特里·费德罗维奇·罗萨曾任苏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9军近卫第46坦克旅第1营中尉营长。1945年4月,他率部第一个冲进德军占据的维也纳,荣获“苏联英雄”勋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罗萨先后指挥过英国援助的坦克和“谢尔曼”,也曾驾驶同样大名鼎鼎的苏联T-34坦克,对这几种二战经典战车的性能非常有发言权。
罗萨所在的部队最开始装备的是英国的“玛蒂尔达”、“瓦伦丁”和“丘吉尔”坦克。英制坦克来得比美国坦克早,堪称雪中送炭。尽管如此,苏军官兵还是对英国货颇有微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机动性太差,犹如盔坚甲厚但行动缓慢的铁乌龟。罗萨用专业术语指出,英国坦克的单位功率仅12~14马力/吨,而当时的优秀坦克达到了18~20马力/吨。
更突出的问题是环境适应性。在林木丛生的沼泽中,泥土往往会把英国坦克裙板和履带间的缝隙塞满,令其动弹不得。混装多国制造的坦克也给后勤带来了麻烦,所以1943年末,苏军大规模淘汰英国坦克,罗萨所部首批换装了最新的美制“谢尔曼”。
“谢尔曼”让看惯了英国坦克的苏联人眼前一亮。罗萨和他的战友叫它“Emchas”,是从“M4”的俄语发音简化而来的。该坦克的设计师之一俄裔工程师铁木辛哥,据说是苏联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的远房亲戚。支援苏联的“谢尔曼”大部分是M4A2型,配备短身管的76.2毫米主炮,后来进一步升级为长身管、带炮口制退器的型号。
“它有自己的优缺点,总的来说是种挺好的战车。”罗萨告诉英国记者,“当有人说它不好的时候,我会回应说:对不起,你不能信口开河说这种坦克不行,要看和什么比。”
首长和士兵都把它当宝贝
很快,苏军官兵就体验到了和这些崭新的外国“战马”一起攻坚克难的滋味。1943年11月11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以南发动反攻时,首批装备“谢尔曼”的苏军还在莫斯科西南整训;但仅仅一个月后,他们就驾驶着美国坦克奔向战场,堪称战时高效率的典范。
为了更快地适应这种设计思路与苏联坦克完全不同的武器,苏军对“谢尔曼”进行了彻底的拆卸,以便坦克兵充分掌握美国坦克在设计、结构和武器方面的特性。经过10天的强化训练,车组成员们重新将坦克组装起来,负责装备的副营长和主任机械师在旁监督,军械员则负责主炮和机枪。没多久,一本完整的“谢尔曼”使用指南便印发了。
苏联人崇尚简单实用,但接触到精密的“谢尔曼”时,他们还是称赞这一“资本主义的杰作”。部队首长仔细审查每一份与训练有关的报告,还亲自到现场指导拆卸坦克,把“谢尔曼”当宝贝。每当哪个机械师或车组成员用不符合要求的工具操作、用野蛮的方法拧螺丝、拆卸设备时,他总会咆哮道:“这是大西洋那边的工厂认真制造出来,战胜了无数德国鱼雷、炸弹才来到苏联的,乱来是不行的!”渐渐地,“谢尔曼”的主人们意识到,精密的制造工艺加上周到的保养,将使坦克如钟表般准确好用。
这一切离不开美国人的协助。罗萨对远道而来的厂方代表大加褒扬:“美国工程师干活很有效率,报上去的任何缺陷都能很快地卓有成效地得到解决。”
罗萨记得一段插曲:他们的机械师是个老资格士官,参军前是集体农庄Kolkhoz的拖拉机手,他用自己的土办法对全营的坦克进行了简单的维修。一次,国外来的厂方代表找到机械师,问:“你原来在哪个大学学习?”这位机械师答道:“Kolkhoz大学。”
挫败强敌还得靠巧妙战术
不过,和德军坦克相比,“谢尔曼”在攻防两方面还是显得逊色。“德国人的‘虎’式是怪物。‘谢尔曼’从来不能在正面射击中战胜它。”提到当年的敌人,罗萨至今心有余悸。
苏军并没有被装备性能的差距吓倒,他们发明了“波佐犬狩猎”战术,用“谢尔曼”对抗凶悍的德国重型坦克。波佐犬是俄罗斯出名的猎狼犬,擅长以弱胜强。
罗萨详细描述了这种战术:“每个排抽出两辆‘谢尔曼’组成一个双车歼击组。他们必须抵近到离德国坦克500米以内,一辆坦克先瞄准‘虎’的一侧开火,争取把履带打坏,然后另一辆从别的方向冲过去,等到目标因为失去一侧履带原地打转的时候,从两个方向同时开火的‘谢尔曼’总有一半以上机会摧毁对方相对薄弱的侧面装甲。”
这种战术相当于坦克之间“拼刺刀”,“谢尔曼”在德军炮口下冲到500米以内,一旦被击中,后果不堪设想。但对苏军来说,这是为了取胜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罗萨的坦克就曾在1945年3月奥地利战役期间遭重创。当时,一发炮弹击穿了车体,车内5名成员非死即伤,炮手列沙·罗马斯金伤势尤其严重,双腿都被打断了。
罗萨回忆说,战斗前大家一起吃饭时,列沙告诉他:“如果我没了双腿,我就给自己一枪,不然到时谁会要我这个残废?”列沙是孤儿,命运偏偏让不幸降临在他身上。战友们竭力把他救出燃烧的坦克,但还是没能阻止他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它很舒适,也能拯救生命
苏联的T-34被日后的军史专家誉为“二战中最好的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则被很多人认为性能平庸,值得一提的唯有产量惊人。身为使用者,罗萨并不这样看。在苏军坦克兵眼中,“谢尔曼”的许多设计非常贴心,胜T-34一筹。
譬如,T-34充电时要打开引擎,占用全部功率。“谢尔曼”则有一个辅助汽油发动机,体积很小,打开它就可以给电池充电,安静又省油。“谢尔曼”内部的布置非常值得一提:油漆很棒,座椅舒服,上面覆盖着柔软的人造革。当时,如果该型号坦克被击中或出故障,又没人守卫,那么过不了多久,包括坐垫在内的东西就会被洗劫一空。
“谢尔曼”有两台发动机,就算其中一台损坏,坦克依然可以用另一台从战场上“爬”回去。不过,这种设计最严重的问题是:两台发动机上都有强劲的风扇,会把发动机发出的热量全部吹走,对在冰天雪地中作战的苏军来说反而帮了倒忙。所以,只要坦克停下来,士兵们就会立即用帆布盖好发动机舱,这样才能让暖意多停留几个钟头。
“谢尔曼”的履带有橡胶覆盖,有人认为这是缺陷,因为橡胶被击中后会着火。但罗萨觉得,橡胶履带的优点更突出:首先,这种履带的寿命大约是纯钢履带的两倍,T-34履带的寿命是2500公里,而“谢尔曼”的超过5000公里。其次,“谢尔曼”在公路上开起来就像汽车,可T-34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很远以外就能听见。“谢尔曼”的安静,也是苏军让其组成突击队、抢在德国人将黄金和艺术品运走前攻入维也纳的原因之一。
有得必有失。1944年8月,罗萨的部队在罗马尼亚遭遇了欧洲少见的酷热,气温有时突破30摄氏度。苏军装甲纵队一天内沿着公路前进了大约100公里,托带轮上的橡胶内衬裂开剥落下来,噪音大得可怕,最终导致整支部队不得不抛锚休整。
“谢尔曼”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特点:它中弹起火时,弹药不易被引爆。罗萨说,假如T-34着火,车组成员们必须跑得离它越远越好。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他当时的连长的坦克被击中,车组成员逃了出来,躲在坦克边的一块麦地里,但坦克突然爆炸。罗萨赶忙去探查情况,发现连长已经殉职——一大块装甲碎片穿透了他的头颅。
后来在乌克兰作战期间,罗萨的“谢尔曼”中弹起火,他背上的军装似乎都被燃烧的坦克烤焦了。“我以为将要听见一声巨响,然后一切就都结束了!”罗萨回忆说,但什么都没发生。苏联的炮弹装药填充度比美国的密,提升了1~1.5倍的爆炸威力,同时也增加了被引爆的危险。
当然,“谢尔曼”也有被苏军“吐槽”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重心偏高,经常像俄罗斯套娃那样翻倒。不过,罗萨“感谢”这个缺陷救了自己。1944年10月匈牙利战役期间,在一个转弯处,驾驶员不慎撞到路边的岩石,坦克顿时侧翻,车内人员全被抛了出去。其他4辆坦克继续前进,未曾想中了埋伏,罗萨又一次失去了亲密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