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最不寻常的道路”
本报特约撰稿 袁野
青年参考
(
2018年10月31日
12
版)
10月19日,从香港大屿山远眺港珠澳大桥香港连接线与东人工岛。
10月22日,广东珠海,民众对着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拍照留念。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香港冠忠巴士集团3辆“环岛中港通”及2辆“港澳快线”在出发前举行剪彩仪式。
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使穿梭港珠澳三地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构成“1小时生活圈”,大大促进了三地交流及大湾区发展。海内外媒体给这座伟大的大桥送上了关注与掌声。
“中国用世界上最长的海桥延伸了想象力”
“中国用世界上最长的海桥延伸了想象力,”英国《卫报》如是报道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这座造价200亿美元的大桥是世界上最不寻常的道路之一。这条全长55公里的大型跨海通道连接了香港大屿山、澳门和广东省珠海市,是全球最长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单是主桥就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则长约6.7公里,并与四个人工岛连接。”
新加坡“亚洲新闻频道”网站报道称,“这座桥长达55公里,从东到西长于新加坡的国土长度。它比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长20倍,使用了约42万吨钢材,足以建造60座埃菲尔铁塔。”
《卫报》报道称,关于港珠澳大桥的设想是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意在促进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当珠江三角洲——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试图提升价值链时,2003年,中国表示支持该项目,并于2009年开始施工。《卫报》注意到,这时距离中国建成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桥梁——36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仅仅过去了一年半。
“不可否认,这是一项非凡的工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大桥的用钢量是金门大桥的4.5倍。整个工程技术上最困难的地方是建造一条长达6.7公里的水下隧道。隧道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区之一。根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数据,每天有超过4000艘船只驶过这片海域。
CNN报道称,水下隧道由33个元件构成,也就是巨大的空心砌块,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每个重达8万吨。这些元件在珠海附近的龟山岛预制完成,并通过移动浮筒和拖船运到施工现场。“我们在海床上挖掘出一个基础沟槽,铺设岩床,然后放下元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主任兼高级工程师高兴林(音)告诉CNN。
水下隧道连接着两座人工岛,每个岛屿的面积达10万平方米,位于相对较浅的水域。高兴林说,从头开始建造岛屿并不容易:结构框架由120个巨大的中空钢铁圆柱构成,每个钢柱高50米,相当于17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世界上最大的民航机空客A380差不多。
“钢结构在上海一家工厂制造,然后用船运到现场。”高兴林告诉CNN。施工团队使用液压锤将钢柱打进海床,然后用沙子填充钢柱及其围起来的区域。
桥体本身的设计也颇具挑战性。为尽量减少对桥下水流和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影响,大桥采用单柱墩支撑,其中桩埋在海床中,且将桥墩数量由原定的318个减少到了224个,这些都减少了污染和对航运的阻碍。据报道,港珠澳大桥修建过程中,仅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就耗资3.4亿元,实现了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
前所未有的美学设计
“海豚、帆和中国结之间有什么联系?驶过世界上最长的、连接香港与珠海和澳门的海上通道,可能会得出答案。”香港《南华早报》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写道。在众多媒体专注于施工过程的时候,《南华早报》将注意力集中在港珠澳大桥的美学设计上。
参与大桥设计的跨国工程公司奥雅纳(Arup)的全球桥梁负责人纳伊姆·侯赛因告诉《南华早报》,当他与其他专家一起进行最终的设计时,独特性被排在尤为重要的位置,他们的目标是为这三个独一无二的导航通道桥创造各自标志性的视觉识别系统。“我们不会照抄照搬!”这位资深设计师笑着说,“说真的,我们在尝试做一些前人从未尝试过的事情。”
“当我们设计桥梁时,我们希望它从所有角度看上去都很有吸引力,这样人们就可以享受它。”侯赛因解释说,港珠澳三地都希望大桥位于各自区域内的部分拥有“非常独特的美学设计”。“我们的想法是,当你穿过这座桥时,你会看到三个导航通道桥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造型。它们绝不会千篇一律。”
设计师们的智慧和心血塑造了港珠澳大桥的绝妙外观。根据所跨越的区域,大桥上方的塔楼被设计为三种形状:江海直达航道桥上是海豚,青州航道桥上是中国结,九洲航道桥上是类似于船帆的双塔。
匠心还不止于此。为了减少驾驶员穿越大桥时的疲倦无聊感,设计师还为桥面主甲板加上了曲线,使其看起来就像一条蜿蜒的蛇。“它就像一条蛇,顺着它就会看到桥上可爱的塔楼。”侯赛因说。
除了它的美学吸引力,这些设计还能使港珠澳大桥的使用寿命达到120年。《卫报》报道称,大桥可以承受时速340公里的强风,相当于16级台风。它还可以承受8级地震和30万吨级超大型货船的撞击。不久前,台风“山竹”以250公里/小时的风速肆虐了香港,让设计师们忧心忡忡,但大桥完好无损。设计师们相信,港珠澳大桥可以抵御比“山竹”更加极端的天气。
“这座桥的使用寿命符合全球标准,”侯赛因说,“经过适当的维护,寿命还可以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再延长40到50年。”
独具匠心的细节处理
“作为世纪性工程,港珠澳大桥那Y字型的桥身有很多世界之最。”台湾《联合报》网站称。而面对三地不同的驾驶规则,设计师在进行细节处理时也独具匠心。
《联合报》指出,由于香港的交通规则与内地不同,驾驶位在车辆右侧,路面行车线也不同,所以进入大桥的香港连接路后,行车线将改用“右上左落”的安排,行车方向与香港一般路面不同。
《卫报》报道称,为了解决“靠左靠右”如何转换这一难题,设计师们经过无数轮论证,最终选择了最为稳妥的方法:内地车开到专门设置的合并点,停下,转换行驶侧面,然后继续开往香港,反之亦然。
不同之处远不止于此。未来的大桥穿梭巴士要悬挂香港和内地的车牌,香港段的沿途指示牌均以繁体中文及英语标示。《联合报》记者发现,在香港的大桥穿梭巴士装备完善,车内备有轮椅位,车厢下层尾部有行李架,每个座椅旁边都有USB插口,供乘客为电子产品充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所有穿梭于大桥上的巴士都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以确保安全。该技术由内地研发,在驾驶期间,若大巴司机在20秒内3次打哈欠或左顾右盼等,系统便会发出警示,确保司机在良好状态下驾车。为确保安全,巴士司机在驾驶时不能携带手机。穿梭巴士公司还从以色列引入行车距离系统,若巴士跟车太近会发出警示;司机驾驶时要佩戴特制的手环,监测脉搏等身体状况。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给三地之间的交通带来根本性变化。以前,香港人前往澳门和珠海只能坐船,如今可以驾车,说走就走,三地真正被纳入“1小时生活圈”。
《联合报》详细分析了大桥如何做到这一点。在大桥开通前,从香港到珠海的轮渡全程需70分钟,票价为175港元,每2小时一班,高峰期为每小时一班;搭大巴需要2至3小时,票价140港元,每日约5班。
大桥开通后,搭乘“港珠线”穿梭巴士,班次在繁忙时间约5至10分钟一班,非繁忙时间及深夜则维持在15至30分钟一班,45分钟就能抵达珠海,票价只要65至75港元。而且穿梭巴士24小时营运,不仅方便还大幅节省金钱、缩短交通时间。由香港搭巴士去澳门,虽然时间上和坐船差不多(均需约45分钟),但价格便宜了一多半(船票需150至200港元),而且不用受晕船之苦。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指出,对有公共交通车费优惠的老年人来说,从香港到澳门最低只需花费37.4港元。
RFI记者亲身实测了穿梭巴士,发现除了费用大幅降低、车程大大缩短之外,过关的时间也非常短,过关、购买巴士票、上车只须5分钟,比香港其他口岸前往内地的过关时间大大缩短。该记者所乘的巴士早上8时15分由高铁西九龙站旁的直通巴士站开出,8时50分便抵达大桥的香港口岸,等待9时正式开通过关,最后在10时20分抵达珠海位于人工岛的关口。
RFI表示,大桥的“过路费”堪称低廉,客车每次需交人民币150元至300元,货柜车115元,货车60元。当然,一座桥的经济收益不能只计算收了多少过路费,还要计算附带推动的物流、旅游业及公司往来的商业利益。据路透社报道,在使用的头20年内,这座桥预计将产生45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
《卫报》报道称,大桥的开通将使“贸易、金融、物流和旅游方面的合作得到加强。香港将在大湾区的发展中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
CNN认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发展大湾区的总体规划的中心板块,该区域有望可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的湾区相媲美。”报道称,大桥将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不平衡,可能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中心”。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标志着跨境融合的又一个里程碑,”《南华早报》写道,“几十年前,55公里长的桥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今天,它是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工程奇迹,也是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内地城市的首次联合建设。它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树立了良好的合作范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一名议员对CNN说:“这座大桥将香港与内地联系起来,就像脐带一样。你看到了它,就会知道自己与祖国联系在了一起。”
本版图片来源CFP
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使穿梭港珠澳三地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构成“1小时生活圈”,大大促进了三地交流及大湾区发展。海内外媒体给这座伟大的大桥送上了关注与掌声。
“中国用世界上最长的海桥延伸了想象力”
“中国用世界上最长的海桥延伸了想象力,”英国《卫报》如是报道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这座造价200亿美元的大桥是世界上最不寻常的道路之一。这条全长55公里的大型跨海通道连接了香港大屿山、澳门和广东省珠海市,是全球最长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单是主桥就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则长约6.7公里,并与四个人工岛连接。”
新加坡“亚洲新闻频道”网站报道称,“这座桥长达55公里,从东到西长于新加坡的国土长度。它比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长20倍,使用了约42万吨钢材,足以建造60座埃菲尔铁塔。”
《卫报》报道称,关于港珠澳大桥的设想是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意在促进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当珠江三角洲——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试图提升价值链时,2003年,中国表示支持该项目,并于2009年开始施工。《卫报》注意到,这时距离中国建成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桥梁——36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仅仅过去了一年半。
“不可否认,这是一项非凡的工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大桥的用钢量是金门大桥的4.5倍。整个工程技术上最困难的地方是建造一条长达6.7公里的水下隧道。隧道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区之一。根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数据,每天有超过4000艘船只驶过这片海域。
CNN报道称,水下隧道由33个元件构成,也就是巨大的空心砌块,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每个重达8万吨。这些元件在珠海附近的龟山岛预制完成,并通过移动浮筒和拖船运到施工现场。“我们在海床上挖掘出一个基础沟槽,铺设岩床,然后放下元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主任兼高级工程师高兴林(音)告诉CNN。
水下隧道连接着两座人工岛,每个岛屿的面积达10万平方米,位于相对较浅的水域。高兴林说,从头开始建造岛屿并不容易:结构框架由120个巨大的中空钢铁圆柱构成,每个钢柱高50米,相当于17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世界上最大的民航机空客A380差不多。
“钢结构在上海一家工厂制造,然后用船运到现场。”高兴林告诉CNN。施工团队使用液压锤将钢柱打进海床,然后用沙子填充钢柱及其围起来的区域。
桥体本身的设计也颇具挑战性。为尽量减少对桥下水流和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影响,大桥采用单柱墩支撑,其中桩埋在海床中,且将桥墩数量由原定的318个减少到了224个,这些都减少了污染和对航运的阻碍。据报道,港珠澳大桥修建过程中,仅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就耗资3.4亿元,实现了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
前所未有的美学设计
“海豚、帆和中国结之间有什么联系?驶过世界上最长的、连接香港与珠海和澳门的海上通道,可能会得出答案。”香港《南华早报》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写道。在众多媒体专注于施工过程的时候,《南华早报》将注意力集中在港珠澳大桥的美学设计上。
参与大桥设计的跨国工程公司奥雅纳(Arup)的全球桥梁负责人纳伊姆·侯赛因告诉《南华早报》,当他与其他专家一起进行最终的设计时,独特性被排在尤为重要的位置,他们的目标是为这三个独一无二的导航通道桥创造各自标志性的视觉识别系统。“我们不会照抄照搬!”这位资深设计师笑着说,“说真的,我们在尝试做一些前人从未尝试过的事情。”
“当我们设计桥梁时,我们希望它从所有角度看上去都很有吸引力,这样人们就可以享受它。”侯赛因解释说,港珠澳三地都希望大桥位于各自区域内的部分拥有“非常独特的美学设计”。“我们的想法是,当你穿过这座桥时,你会看到三个导航通道桥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造型。它们绝不会千篇一律。”
设计师们的智慧和心血塑造了港珠澳大桥的绝妙外观。根据所跨越的区域,大桥上方的塔楼被设计为三种形状:江海直达航道桥上是海豚,青州航道桥上是中国结,九洲航道桥上是类似于船帆的双塔。
匠心还不止于此。为了减少驾驶员穿越大桥时的疲倦无聊感,设计师还为桥面主甲板加上了曲线,使其看起来就像一条蜿蜒的蛇。“它就像一条蛇,顺着它就会看到桥上可爱的塔楼。”侯赛因说。
除了它的美学吸引力,这些设计还能使港珠澳大桥的使用寿命达到120年。《卫报》报道称,大桥可以承受时速340公里的强风,相当于16级台风。它还可以承受8级地震和30万吨级超大型货船的撞击。不久前,台风“山竹”以250公里/小时的风速肆虐了香港,让设计师们忧心忡忡,但大桥完好无损。设计师们相信,港珠澳大桥可以抵御比“山竹”更加极端的天气。
“这座桥的使用寿命符合全球标准,”侯赛因说,“经过适当的维护,寿命还可以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再延长40到50年。”
独具匠心的细节处理
“作为世纪性工程,港珠澳大桥那Y字型的桥身有很多世界之最。”台湾《联合报》网站称。而面对三地不同的驾驶规则,设计师在进行细节处理时也独具匠心。
《联合报》指出,由于香港的交通规则与内地不同,驾驶位在车辆右侧,路面行车线也不同,所以进入大桥的香港连接路后,行车线将改用“右上左落”的安排,行车方向与香港一般路面不同。
《卫报》报道称,为了解决“靠左靠右”如何转换这一难题,设计师们经过无数轮论证,最终选择了最为稳妥的方法:内地车开到专门设置的合并点,停下,转换行驶侧面,然后继续开往香港,反之亦然。
不同之处远不止于此。未来的大桥穿梭巴士要悬挂香港和内地的车牌,香港段的沿途指示牌均以繁体中文及英语标示。《联合报》记者发现,在香港的大桥穿梭巴士装备完善,车内备有轮椅位,车厢下层尾部有行李架,每个座椅旁边都有USB插口,供乘客为电子产品充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所有穿梭于大桥上的巴士都将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以确保安全。该技术由内地研发,在驾驶期间,若大巴司机在20秒内3次打哈欠或左顾右盼等,系统便会发出警示,确保司机在良好状态下驾车。为确保安全,巴士司机在驾驶时不能携带手机。穿梭巴士公司还从以色列引入行车距离系统,若巴士跟车太近会发出警示;司机驾驶时要佩戴特制的手环,监测脉搏等身体状况。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给三地之间的交通带来根本性变化。以前,香港人前往澳门和珠海只能坐船,如今可以驾车,说走就走,三地真正被纳入“1小时生活圈”。
《联合报》详细分析了大桥如何做到这一点。在大桥开通前,从香港到珠海的轮渡全程需70分钟,票价为175港元,每2小时一班,高峰期为每小时一班;搭大巴需要2至3小时,票价140港元,每日约5班。
大桥开通后,搭乘“港珠线”穿梭巴士,班次在繁忙时间约5至10分钟一班,非繁忙时间及深夜则维持在15至30分钟一班,45分钟就能抵达珠海,票价只要65至75港元。而且穿梭巴士24小时营运,不仅方便还大幅节省金钱、缩短交通时间。由香港搭巴士去澳门,虽然时间上和坐船差不多(均需约45分钟),但价格便宜了一多半(船票需150至200港元),而且不用受晕船之苦。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指出,对有公共交通车费优惠的老年人来说,从香港到澳门最低只需花费37.4港元。
RFI记者亲身实测了穿梭巴士,发现除了费用大幅降低、车程大大缩短之外,过关的时间也非常短,过关、购买巴士票、上车只须5分钟,比香港其他口岸前往内地的过关时间大大缩短。该记者所乘的巴士早上8时15分由高铁西九龙站旁的直通巴士站开出,8时50分便抵达大桥的香港口岸,等待9时正式开通过关,最后在10时20分抵达珠海位于人工岛的关口。
RFI表示,大桥的“过路费”堪称低廉,客车每次需交人民币150元至300元,货柜车115元,货车60元。当然,一座桥的经济收益不能只计算收了多少过路费,还要计算附带推动的物流、旅游业及公司往来的商业利益。据路透社报道,在使用的头20年内,这座桥预计将产生45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
《卫报》报道称,大桥的开通将使“贸易、金融、物流和旅游方面的合作得到加强。香港将在大湾区的发展中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
CNN认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发展大湾区的总体规划的中心板块,该区域有望可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的湾区相媲美。”报道称,大桥将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不平衡,可能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中心”。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标志着跨境融合的又一个里程碑,”《南华早报》写道,“几十年前,55公里长的桥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今天,它是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工程奇迹,也是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内地城市的首次联合建设。它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树立了良好的合作范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一名议员对CNN说:“这座大桥将香港与内地联系起来,就像脐带一样。你看到了它,就会知道自己与祖国联系在了一起。”
本版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