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女性“红利”推动中国发展

本报记者 高珮莙   青年参考  ( 2018年08月08日   12 版)

    2017年7月10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出席第二届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并发表演讲称,女性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秘方”。

    世界经济论坛官方网站今日刊文称,中国有700万名25岁到34岁的城市单身女性,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称,在中国,女性对GDP的贡献约为41%,这一比例高于包括北美在内的大多数地区。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健康、更富有、受教育程度更高,但“剩女”等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于她们的生活中。

    中国女性对GDP的贡献约为41%,这一比例超过美国

    刘安琪(音)是中国新一代女性的缩影。她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自己曾就读于声誉卓著的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有银行工作,薪水比她的公务员丈夫高不少。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对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各大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国内地女性与丈夫共同养家,高于41%的平均比例,而在美国,这个数字为56%。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为73%,居世界首位,高于意大利和希腊等发达国家男性劳动力参与率。就业领域的活跃态势,使中国女性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比例从1980年的20%,跃升到了2015年的50%。

    据美国“石英”网站报道,自2006年以来,大学注册人数中女性超过了男性,且这一差距还在扩大,尽管中国男性的人口基数更大。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近一半的中国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而男性只有不到40%。

    专家发现,女孩比男孩发育更快,更自律,在学业上表现更好,上大学的机会也更多。此外,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学扩招过程中,高校开设了一些被认为对女性有利的新课程,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外语等。

    更重要的是,这种女性“红利”在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经济论坛官方网站刊文称,据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开平(音)估算,在上海浦东或北京中心商务区的跨国公司里,约70%的本土员工是中国年轻女性。

    中国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就业也在快速增长。世界经济论坛官方网站刊文称,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中层和高层女性技术人员达到660万人,占中国技术人员总数的44%,比2000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女性在中国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中占55%,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家是女性。这个数字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

    近年来,女性创业的趋势非常明显。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该集团旗下的淘宝、天猫和聚划算的8500万家网店中,有50.1%由女性开设。她们不仅经营服装和美容产品,还进入传统上由男性把持的领域,比如电子产品和家具行业。

    追踪中国最富有人群的《胡润百富榜》报告显示,全球共有88位白手起家的女亿万富翁,其中包括56位中国女企业家,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适合女性企业家的地方。

    总体而言,在中国,女性对GDP的贡献约为41%,这一比例高于包括北美在内的大多数地区。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刊文称,她们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正在推动中国实现新的增长。

    女性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秘密武器”

    花10万元买一辆新车,35岁的吴巧云(音)几乎没怎么犹豫就作出了决定,也无需征求丈夫的同意。

    作为一个4个月女婴的母亲,这位生活在云南的女性相信汽车可以提升她的生活品质。吴巧云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会计,她靠每月3500元的收入付了这笔钱,因为丈夫的钱被套在了股市里。

    香港《南华早报》称,在中国,吴巧云的情况不是特例。在中国,女性在家庭消费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据该报估计,中国有4.8亿女性消费者,其中有2.9亿人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女性作出近75%的家庭消费决策,也承担了相当比例的家庭财务责任。

    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阿里研究院发现,中国的消费市场处于转型中,这将带来巨大的机遇。三股强大的力量——富裕程度的提高,新一代消费者的出现及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在引领这种转变。去年,第12届中国女性消费论坛发布了关于女性消费习惯的最新报告,强调女性在个人和家庭消费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英国《卫报》指出,中国的中产阶层女性每年在国内的消费高达3万亿美元。53%中国女性拥有自己的银行卡,76%的女性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消费能力增强是意料之中的事。在家庭中,女性掌管钱袋是普遍现象。她们是奢侈品牌、旅行社和美容院的重要客户,也是股票、房地产甚至比特币的忠实买家,她们强大的集体购买力成为中国经济的“秘密武器”。

    去年的“双11”购物活动中,阿里巴巴的平台在24小时内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780万美元,女性将“光棍节”变成了零售商眼中最有价值的一天。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17年全球女性与创业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女性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秘方”,并希望在下辈子成为一名女性。

    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消费者对护肤品和美容的需求不断升级,希望实现“冻龄”和“逆生长”的终极目标。67%的女性倾向于使用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高度专业化的护肤品,家庭月收入在两万元以上的女性中有80%持这种观点。四分之一的女性能够接受2000元以上的护肤单品,56%的人对奢侈品牌的护肤产品更有信心。

    据德国《世界报》报道,2014年,中国整容手术行业价值4000亿元,且这个市场还在以30%的年增长率迅速扩张,预计在2019年将达到8000亿元。此外,在二孩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母婴市场目前规模约为46亿美元,并很可能保持每年15%的增长率。

    然而,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说,中国女性在经济层面的成就和贡献,无法阻挡“剩女”一词不断蔓延带来的焦虑和偏见。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应该是谦逊温柔的,擅长相夫教子”

    在镇江大学里,段凤燕(音)一边接受会计专业培训,一边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符合传统文化要求的“聪明、阳光、完美”的女性。师生们一致认为,年轻女性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保持竞争力。

    “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二,别坐满整张椅子。”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经验,“收腹,放松肩膀,挺直后背,两腿并拢。”此外,她们还要学习化妆、茶道和礼仪等课程。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应该是谦逊温柔的,擅长相夫教子。”21岁的段狄(音)在茶道课前告诉《华盛顿邮报》,“我想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李子怡(音)是一名19岁的早教专业学生。多年前就有人说女生光学习好是不够的。老师告诉她,高考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公平的考试,因为它“不看脸”。她的同班同学、18岁的护理专业学生王彩蝶(音)表示,女护士应该化淡妆,让自己看上去更专业,对男同学则没有这方面要求。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写道,“中国确实需要女性参与劳动,推动经济发展。中国也需要女性结婚生子,因为老龄化将迅速冲击这个国家”。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刊文所言,中国社会对女性的文化期望仍然没有改变。接受良好教育并找到一份收入中上的工作固然不错,但一旦到了25周岁,她们就被期望走进婚姻。《华盛顿邮报》称,中国社会担心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结婚、不生孩子。美国“商业内参”网站报道称,中国各地陆续推出激励措施,鼓励更多年轻女性生育,但在消除就业歧视之前,这些措施的影响是有限的。

    去年,一家“传统文化学校”要求女性“少说话,多做家务,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向丈夫鞠躬。“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中国女权主义者陆品(音)告诉《华盛顿邮报》,“我们能让女性回归传统角色吗?”

    30岁的戴璇(音)是上海一家奢侈品杂志社的编辑,挣的钱足够养活自己。因此,她不急于结婚。

    “并不是成功女性不想结婚,而是赚到的钱让我们更挑剔。”她告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45岁的博达大桥广告公司驻上海首席执行官约瑟芬·潘则表示,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社会中,男人很容易被约会对象的头衔吓一跳。“他们不希望找个女CEO做妻子,也许认为这会是个巨大的威胁。”她说,“虽然我不是个傲慢的人,很低调,也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头衔。”

    更多女性拥有自己的事业,她们不想在二三十岁时结婚生子,打算晚点进入婚姻,或干脆不结婚。

    26岁的袁瑞玉(音)表示,她和朋友们都面临来自父母的催婚压力,但这反而让她们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她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出国留学、找到喜欢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独立。“婚姻是一个人最私人的决定,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她告诉NPR。

    对有志于发展事业的中国女性而言,结婚生子的确是人生路上的“拦路虎”。30岁那年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刘安琪生活中的一切都改变了。银行里很少有女性担任高级职位,因此她辞职成为家庭主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告诉《金融时报》,她在北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工作。去年,她被要求签署一份承诺未来5年不生孩子的协议,她因拒绝失去了这份高薪工作。北京一家健身房和咖啡馆的联合创始人雪莉·苏则表示,为了更好地管理员工,她特意穿着比较中性化的衣服,让自己的表达方式甚至步态更男性化。

    据《金融时报》报道,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性别差距指数显示,中国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100位,低于塞内加尔和柬埔寨,但高于印度和韩国。该报告称,要想缩小全球性别差距,至少需要100年。

    虽然在现实中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中国女性仍然保持乐观,因为她们相信自己正在走向更大的平等。“我们正在努力改变别人的想法。”一家非营利女性主义组织的协调员李勇(音)告诉《金融时报》,“这需要时间。”

    本版图片来源CFP

 

外媒:女性“红利”推动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