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103位外国青年导演镜头下的“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贾晓静   青年参考  ( 2018年07月25日   11 版)

    印度青年导演普拉马蒂。

    印度导演普拉马蒂的作品《寻找萤火虫》海报。

    7月17日,2018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下简称“看中国”)展映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行。

    “看中国”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实践项目,迄今已经举办八届,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格鲁吉亚、印度、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55个国家73所高校的508名青年参与,共完成507部短片,获90余项国际奖项。

    2018年“看中国”活动从4月19日启动,至7月17日展映仪式止,历时115天,汇集了来自36个国家的103位外国青年导演,呈现出103部以“生态·生物·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短片。

    从体现自然生态的青海湟鱼洄游、珠海中华白海豚保护、河北白洋淀湖泊环境,到展示城市风貌的重庆桥梁影像、深圳绿色建筑工程、大连有轨电车运营;从现代都市中共享单车、绿色餐厅和新能源电力的应用,到田间乡下古茶树的保护利用与沙漠生态治理……外国青年导演们在“生态·生物·生活”这一年度主题的引导下,带着或冷静或好奇的眼光,发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点滴故事。

    在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四村拍摄的短短4天里,来自爱沙尼亚的瑞斯马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拍摄短片《古茶树的变身》时,瑞斯马斯不止一次被这里质朴的风俗感染。通过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他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就是人们最后的“信仰”——“古茶树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神秘的圣树,是村民们团聚不散的根由。”他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告诉观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带来极大的力量。

    “看中国·内蒙古行”指导教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杰奥夫·波利斯特指出,“生态·生物·生活” 不仅是中国话题,也是世界话题。“今天,人们倾向于把文化视为与自然世界分离的东西。现在我们面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挑战,需要重新定义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更积极地支持生命。”

    西班牙青年导演玛瑞亚深入青海共和县泉湾湿地,用镜头记录了当地一名普通僧人守护候鸟的故事。

    位于青海湖畔的泉湾湿地是中亚、东亚两条候鸟迁徙路径的交汇点,每年冬天,大天鹅、黑颈鹤、鸬鹚、海鸥等鸟类都会如期而至。智华是尕日拉寺的一名僧人,常年生活在泉湾湿地附近。多年来,他义务承担起保护湿地环境的责任,包括清理湿地垃圾、守护湿地生物等。对于在湿地生活的候鸟,智华给予了精心呵护:监测记录、加高巢穴、冬季喂食……

    “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3400米的地方记录下这个故事,是我的荣幸。”玛瑞亚说。

    展映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对2018“看中国”项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表示,希望中外青年今后继续保持联系和沟通,做文化交流传播的青年使者,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

    “看中国·北京行”指导教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阿瑟夫·西拔表示,“看中国”项目为各国青年提供了了解中国的机会;这些青年艺术家的纪录片作品,也能“帮助人们更直接地认识中国人民,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看中国”创始人黄会林看来,“看中国”项目8年来的实践证明,每部纪录片创作背后都有更多的故事。“今天的‘看中国’已经成为中外青年之间一座充满活力的友谊桥梁,成为培育中国与世界电影新生力量的重要平台。”

    “他们会将这些永恒的记忆带回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看中国·河北行”外方指导教师、牛津布鲁克斯艺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家约瑟夫·霍加思·卡尔表示。他认为,纪录片创作只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百名外国青年导演在中国的经历和体验,以及他们与公众分享的中国印象,将给“看中国”项目带来更深的意义。

 

103位外国青年导演镜头下的“中国故事”
125名港澳学子在京沪感受“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