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7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探访“年轻”的乌兰巴托

作者 李治   青年参考  ( 2018年07月18日   11 版)

    乌兰巴托街景。殷晟程 摄

    7月3日,中国青年代表团拜会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

    “鲲鹏展翅草原绿,牛羊驰骋蒙古春。逐鹿群雄高原主,戎马一生铁木真。”当年黄金家族大获全胜时,这绵延的草场上有过怎样热烈的庆祝?夕阳的金边怎样镀上了牧民的脸颊?夜晚瞭望星空银河,又该是怎样的豪情万千?

    斗转星移,开阔的天空和无际的草原似乎亘古不变,一座有活力的城市在草原上拔地而起。7月2日至6日,应蒙古国外交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邀请,中国青年代表团赴乌兰巴托对蒙古国进行友好访问,我有幸作为代表随行。

    原始与现代的碰撞

    “我们生活在天堂和地狱中间,去哪儿就看你自己怎么做。”

    乌兰巴托,一个信奉藏传佛教的地方,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英雄城”,人口约140.8万,其中74%的人口是青壮年,因此,乌兰巴托也被视为一座“年轻”的城市。

    一下飞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青草和雨水的清香。这里与中国没有时差,清晨5点就天亮,晚上9点才天黑,尽管天上有云,可还是给人一种很明亮的感觉,像是一片接近天堂的高地。

    城区中心坐落着一座小庙宇——乔金喇嘛庙,这是一座藏式佛教寺庙,也是蒙古最早建立的佛教寺庙。在壁画上,大象代表愚蠢,人代表欲望,老虎代表愤怒……壁画提醒着虔诚的人们:人的外表不是最可怕的,内心才是。该寺庙曾被乔金-里夫桑汗达夫,即蒙古国末代大汗、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的哥哥占领,1938年,政府将其改造成一座博物馆,让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乌兰巴托的楼都不是很高,没有北京、深圳那样国际都市的玻璃摩天大楼,都是低矮的建筑,正如在辽阔的草原一般,没有“水泥森林”能遮挡住视线。在漂亮的酒店旁,随处可见散落在道路间的花花绿绿的棚户区。

    “现在很多人试图摆脱游牧生活,进入乌兰巴托,但是这座城市的承受能力根本没有这么大,于是现在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限制人们进入城市。”同行的翻译老师解释说。年轻的“新移民”们仍然在努力,想融入这座靠他们过去的游牧供养出来的城市,但工作机会寥寥;除了开私家车赚外快还车贷、在工地或者商店打零工,他们无法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许多人陷入贫困。住不起昂贵的住宅区,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只能在城市的夹缝中游荡。

    我问,这里的城市没有绿化吗?答案是,这里的城市一出去就是草原,不需要绿化。

    乌兰巴托城市面积不大,南北窄,东西长,四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两面环绕的山群中,乌兰巴托狭长的城市建筑参差林立,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

    苏联对蒙古的影响是深刻、全面的。乌兰巴托建筑的基调总体上还是苏式的,尽管许多已破败不堪。老旧的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系统,从来没有得到过修缮,许多公共机构已经倒塌。原本竖着书写的蒙文被斯拉夫化,变成了横写的新蒙文。

    韩国开始抢占蒙古市场,乌兰巴托街道上出现了不少韩文标语,一家超大型的购物广场在当地的国家宫以东落成,刚刚开始营业。

    “年轻”的蒙古国与《青年发展法》

    “蒙古国有关人的发展的立法比较完善,出台的相关法律部数比中国还多。”据蒙古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介绍,蒙古国在2017年出台了《青年发展法》,并且成立了负责青年发展的相关政府机构——蒙古促进青年委员会,由蒙古国总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牵头,蒙古的20个省和1个直辖市的省长作为主席,并在21个省级政府都成立了青年发展中心,许多地方官员与非政府组织代表作为委员会成员参与其中。

    这个草原上的国家,在有关人的发展的立法上,竟然如此先进,让我不得不感慨与敬畏。是什么推动了蒙古国的青年立法?

    蒙古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在蒙古320万人口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33.72%,有四分之一是在读学生。基于这样的现状,政府十分重视青年的发展。蒙古国青年联合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有97年历史,在蒙古国21个省、330个县,以及乌兰巴托的9个区都设有分支机构,会员超过10万人。蒙古青联的主要宗旨是:促进青年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给青年提供参加思想、体育及道德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机会;对青年进行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教育。

    例如,针对就业问题,从2013年开始,蒙古青联创办了青年劳务中心,每年有3万青年进行登记。统计显示,去年有1.5万名蒙古青年通过青年劳务中心获得了工作。蒙古青联于2014年与大批私营企业签订合同,允许在校大学生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收入,解决勤工俭学的问题。以前大学生打工在蒙古国是普遍现象,蒙古青联介入后,小时工的收入开始有了保障。2014年,蒙古青联提出了“有自行车的乌兰巴托”,在乌兰巴托专门设置了186.7公里的自行车道,增设了99个自行车停车场。

    对蒙古国而言,最重要的是畜牧业、矿业和计算机行业,其中计算机行业最受年轻人青睐。去年,由蒙韩基金会资助的蒙古首都青年发展中心在乌兰巴托成立。该中心负责人介绍称:“计算机行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是无限的。计算机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该计算机中心有76台计算机,青年可以报名免费学习计算机,目前培训人数已超过1500人。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主要是网站、网页的制作,由于韩国网站的需求量大,蒙古国在这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小,从该中心毕业的青年大部分被推荐到韩国公司工作。

    世界上大部分人知道12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国,到了21世纪,蒙古像草原雄鹰一般再度腾飞。1990年以后,很多蒙古人“走出去”,到世界各国工作学习,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蒙古,将蒙古打造成开放包容的国家。

    蒙古青联的主任UNDRAM.G告诉我,在蒙古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近30%前往韩国,30%前往美国,其余前往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去年,有近190万蒙古青年赴中国留学。

    乌兰巴托的夜

    午后,阳光挣脱云彩,露出不那么刺眼的夕阳柔光,天空中有大片云朵飘过,不过留下的是湿润与祥和。来到草原,不能错过的就是“呼麦”。

    “蒙古族的呼麦是来自喉底的声音,是纪念先祖的声音,是绑定历史的声音。它可以瞬间从山顶降到河谷,再从河谷升至山顶。”蒙古族人形象地称之为“人声马头琴”,音乐界人士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当我听到呼麦歌唱家们浑厚圆润的声音,总能被它那声如洪钟、源自大地的自然感折服,这种超低音效果也是绝大多数男低音或女低音不能达到的。难怪呼麦能和长调、马头琴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成为蒙古族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

    音乐应该也是一门没有国界的语言吧。

    傍晚来到山坡上的蒙古包,天空是被撕裂的蓝。一层银灰、一丝魅紫、一缕烁金,和莹蓝绞在一起。再过一个小时,长庚星将在日落的地方升起,照耀每一个夜行者的旅途。

    蒙古包中央一般会有藏式火炉,用来烧水和取暖。所有用电都靠电瓶完成。条件艰苦一些的戈壁里连电瓶都没有,更别提网络了。

    在乌兰巴托之外的其他蒙古城市,你很难发现成规模的现代建筑,总能在城市周边看到连片聚集驻扎的蒙古包。很多城市道路甚至没铺设柏油。风大的日子,汽车扬起阵阵黄土,让人觉得这里和荒漠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游牧者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商品交换、子女教育、去公共澡堂洗澡。它们像大草原里聚集的一批流动建筑,随时准备搬迁。蒙古人敬畏这片土地,也尽情享受着自由的生活方式。

    天刚刚黑下来,夕阳的余辉尚未收起来时,天上的星星开始若隐若现;当那烟雾似的余辉完全消失时,满天的星星似乎颗颗都晶莹璀璨起来。这时,夜幕下繁星灿烂,碧空中清新如洗,肯特山的夜空竟显得如此辽阔。突然,从蒙古包里传出我熟悉的《乌兰巴托的夜》这支歌来……

    “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草原的子民无忧无虑,大地的儿女把酒当歌。乌兰巴托的夜,多么美,多么静,你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乌兰巴托的夜,多么美,多么静,听歌的人不许哭!”

    中国驻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邢海明曾对我们说,“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这片辽阔而美丽的草原上,我看见了这个国家的蓬勃发展,我与许许多多中国青年一样,渴望将美好的友谊与祝愿带到这片土地上。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

 

探访“年轻”的乌兰巴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