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6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职场朋友圈,公与私不能“傻傻分不清”

见习记者 胡文利   青年参考  ( 2018年06月20日   08 版)

    图片来源CFP

    有人戏言:“10年前在QQ上网恋,有一种分类叫隐身对其可见,另一种叫在线对其隐身;如今在朋友圈里工作,有一种分类叫提醒谁看,另一种叫不给谁看。”在朋友圈里发牢骚怕被领导看到?利用朋友圈为公司推广又担心被好友拉黑?当公与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时,你该如何把握分寸?

    社交网络侵蚀个人空间

    晚上11点,李晓蕾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公寓,身上那套把她衬托得干练有型的大牌服饰也无法让人忽视她脸上的憔悴。她从事处于这个时代风口浪尖的金融业,加班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几乎蚕食了她全部的个人时间。

    她还没来得及打开灯就倒在沙发上,点开微信朋友圈里的红点。果然,老板又刷屏了。《2018中国区块链投资机构20强》《雷军50岁身价破千亿:5条规律决定人生胜负》……中间穿插着公司活动的照片,配上一段段或鼓舞或感性的文字。底下已有好些人点赞,她的朋友圈里也有人开始转发同样的内容。她赶紧逐一点赞,然后挑了几张团队照片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大家都这样做,”她告诉《青年参考》,“这已成为公司文化。”

    正如美国“每日工作”网站所言,很多人尽量让工作与生活“泾渭分明”,但社交媒体的兴起让这种界限越来越模糊。私人空间的传统定义已经过时,在工作中使用社交网络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美国“Klinglerlaw”网站指出,在社交网络上与同事来往是有好处的,可以增进感情,鼓舞士气,让共事变得轻松。特别是对那些工作氛围良好的小公司而言,把同事变为朋友并非难事。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查,60%的员工会用社交网络搜索和添加同事。不过,与同事网络“建交”弊端也不小,26%的人表示,他们曾因社交网络的内容批评或开除过员工。此外,私人空间正在受到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侵蚀。

    据“中国就业网”报道,今年3月,某咨询公司要求每个员工每天至少转发一条公司公众号的推送。4月,员工薛先生收到公司警告,称其在清明节期间没有转发公司信息,将受到处罚。薛先生认为,朋友圈是私人空间,自己没有义务在朋友圈为公司发布信息,并提出申诉。公司答复:员工平时用公司的电话和电脑处理私事,公司并没有禁止,凭什么不能要求员工用私人工具发布公司信息?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企业要求员工在朋友圈里“有所不为”,不发布有损公司形象或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强迫员工“有所为”,把朋友圈当作公司推广渠道,就难免招人烦了。“老板每天通过微信群提示所有人发布药品研究成果,接着,同事们就在朋友圈里各自刷屏。有谁没有转发,老板会在群里直接点名。现在,许多朋友都把我屏蔽了。”医药代表菲奥娜告诉该报。

    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员工阳奉阴违。某公司销售在朋友圈里发布广告时只对同事可见,在发送截屏时,老板注意到只对部分朋友可见的图标,于是勃然大怒,开除了他。

    “中国就业网”认为,社交媒体虽然是网络虚拟空间,但仍属于每个人私人所有,这种所有权应当得到尊重,分享应当是主动、自愿的行为。

    一时冲动可能让你追悔莫及

    公司强迫员工通过个人社交网络为公司宣传涉嫌侵占私人空间,员工也经常傻傻分不清公和私的界限。据《金融时报》报道,某公司员工晚上10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吐槽工作太累:“躺在床上,泪流满面。无愧良心和天地,窗外雷声不断,老天为我在流泪。自认坚强,却不知还能坚持多久,也许快了。”老板马上评论道:“如果一份工作让人如此悲伤,不做也罢。”第二天,公司就以“严重违反单位制度”为由炒了他的鱿鱼。该员工不服,将老板告上法庭。法官认为,员工在私人平台有感而发实属平常,公司管理制度不能干涉员工个人生活,最终判定员工胜诉。

    但法律并不等同于文化,合法不一定合情。美国《时代》杂志指出,显然,在社交网络上抱怨工作或同事绝非明智之举,特别是当你的网络社交圈包括被吐槽的当事人时。嘴上发泄一番是逞了一时痛快,但对你的职业生涯必将造成影响。在网络时代,消息传遍全世界只需要几秒钟,一时冲动发出去的东西,可能让你终生追悔莫及。

    在社交网络上,有一种内容比抱怨和吐槽危害更大。2014年6月,时任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的张明芳在朋友圈中透露,丽珠集团管理层将实行限制性股票期权方案。“随着丽珠公司激励机制的完善,未来三年业绩增速将逐年加快。我们看好该公司,维持增持评级。”这条消息发布后,丽珠集团股价上扬,涨幅超过4%。当天下午,张明芳删除了信息,并在朋友圈里澄清:“今天关于丽珠集团的微信系失误,深感抱歉!今后,我们会慎用非正式交流工具。”事后,张明芳丢了饭碗,还因泄露内幕消息被罚款20万元。

    关于在职场上如何使用社交网络,“Klinglerlaw”的建议是:

    不要发布有挑衅意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不要透露对你不利的信息,比如把你酗酒、吸大麻或从事其他非法活动的自拍放到网上;慎重谈论与宗教、政治或性有关的内容;不要发表歧视性言论;不要说公司或同事的坏话;不要泄露公司机密,等等。

    那么,在社交网络发布什么样的内容才算得体?“每日工作”建议发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比如分享你喜欢的歌曲、最近看过的电影、朋友孩子的照片等,这些话题都比较安全。

    网络社交 注意分寸

    “每日工作”指出,同事之间的网络社交也应该注意界限。工作环境不同,交往分寸也不一样。比如在风气相对保守的机构,员工在社交网络上更应该谨言慎行。

    对社交网络进行隐私设置是个可行的方法。无论推特还是脸书,大多社交软件允许用户对朋友圈里的人进行分组,比如分为“家庭组”、“朋友组”或“同事组”等。在发送一条消息前,你可以选择该消息对谁可见或对谁不可见。不过,《时代》指出,这种做法也有缺陷。你的好友名单在不断变化和扩大中,过去对同事不可见的内容未必不会被新同事看见。最安全的做法是,假设你的每条信息都能被所有人看见,包括那些对你的职业有生杀大权的人,慎重把握尺度。

    从事媒体工作的张先生有两个微信号码,一个专门用来转发工作内容和自媒体公众号内容,并不时配以犀利的点评,头像是公司Logo;另一个用来展示个人生活,比如炫一炫今天跑了多少公里,晒一晒低卡路里的健康晚餐,发一发跟家人出游的照片,偶尔秀一秀跟女朋友的恩爱,头像则是家里的宠物——一只比熊犬。

    《金融时报》认为,把工作帐号和个人帐号分开也是个好办法。不仅是企业要求,很多员工也希望在同事和客户面前保持专业形象。在工作账号上设置得体的头像与昵称,跟踪最新行业新闻,发布条理清晰的点评;在私人号上设置二次元头像,发布个性化言论。如果与客户或同事发展了私人友谊,再用个人微信号添加,这种方法能良好地控制社交距离。

    此外,用于工作场合的社交网络正在写字楼里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内部社交媒体应用——Yammer。跨国矿业集团力拓总裁让-塞巴斯蒂安·雅克就是它的用户。

    从澳大利亚西北矿区飞回珀斯的航班上,雅克抽空在Yammer上发了个帖子。他在帖子中透露,力拓所有岗位将来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终生岗位”或将消失,员工可以“选择适应或拒绝转变”。他还说,力拓的中长期目标是把西澳的铁矿石产量提高到每年4亿吨。这个帖子立刻受到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被多家新闻机构报道。

    《金融时报》认为,像雅克这样能在工作社交网络上提供具有新闻价值信息的人并不多。这类平台看似有用,但大多数员工已被过量信息搞得不胜其烦。而且,在脸书或推特上与你信任的人扯闲篇是一回事,与成千上万的同事聊天是另一回事。只有当老板带头,严肃地看待这些平台,利用它们发表真实想法,而不是转发无聊信息或公司最新通报时,这些平台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领导越是讲真话,面临的风险越大。不过,正如雅克对员工说的,“在工作中找乐子非常重要”。

 

职场朋友圈,公与私不能“傻傻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