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5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熊孩子”出没,请注意!

本报记者 高珮莙   青年参考  ( 2018年05月30日   12 版)

    2016年10月2日,郑州植物园在国庆假期免费向社会开放。一些孩子随意攀爬景区内的景观石,家长却不以为意。图片来源CFP

    管教“熊孩子”是个世界性难题

    因为经常需要出差,29岁的小朱心中有关“熊孩子”的“阴影面积”已经大到难以计算。

    她在地铁里被小孩吃水果后黏黏的手弄脏过衣服,坐高铁时被小孩打翻可乐淋湿了半条裙子,坐卧铺时被小孩哭闹的声音吵得整夜难以入眠,还被拽过头发、踢过椅背、抢过iPad。

    小朱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在这些经历的影响下,她简直不敢生孩子。

    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熊孩子”的破坏力。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5月20日,山东青岛市民高先生的5岁儿子趁家人外出,翻出家里的5万元现金,撕成了碎片。高先生回家后目瞪口呆,找到银行却被告知无法兑换。如何将这些碎钞拼起来成了难题。

    “我已经小心翼翼地拼了两天了,实在拼不出几张来,有的钞票被撕成了十几片,真的太难拼了。”高先生说。

    比起其他“熊孩子”闯的祸、造的孽,高先生的遭遇还算好的。2016年,江苏宿迁的两个“熊孩子”玩火烧毁两辆汽车,家长赔偿44万;不久前,一位网友发帖称,她亲戚家的“熊孩子”试图将自己怀孕的嫂子推倒,事后“熊孩子”却满不在乎地说,“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流产”;“熊孩子”开车、放鞭炮、玩弹弓等恶作剧导致他人受伤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2017年7月,一名5岁的男孩强行将邻居家两岁的小女孩关进电梯并带到18楼,小女孩最终从18楼坠落、死亡。

    “熊孩子”不分国界,如何管教孩子是个世界性难题。

    据法国“France24”网站报道,近日,法国中部卢瓦尔省兰河畔圣维克托市市长授意临时关闭当地一所小学,试图引起国家教育部对两名扰乱学校秩序的学生的关注。

    兰河畔圣维克托市小学的生活助理德尔菲娜·图尔尼告诉法新社,两名捣蛋的“熊孩子”只有六七岁,平时在学校表现很差。他们不仅自己不学习,还扰乱其他同学学习,辱骂、击打、咬伤老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并朝他们吐口水,做出很多伤人的事,严重扰乱了学校秩序。

    据图尔尼回忆,5月7日,一名老师试图抓住其中一个想要在上课过程中跑出教室的孩子,绊了一跤,撞上了衣帽钩,前额划了10厘米长的伤口,鲜血直流。现场的6位老师和3位学校生活辅导员都在哭,“熊孩子”的无法无天和受伤同事的惨状让大家一度情绪崩溃。

    那位可怜的老师缝了25针,一周没能工作。

    不止学校,任何一处公共空间都有可能成为“熊孩子”的战场。

    为了避免顾客被打扰,许多店家想办法把“熊孩子”拒之门外。据《纽约时报》报道,芝加哥一家咖啡馆的老板丹·麦克考利曾经目睹一对夫妇在孩子爬上柱子、躺在地上、打扰别的顾客时,仍然愉快地看着报纸。他从几年前开始就严格禁止“熊孩子”在自己店里打闹、尖叫、乱扔东西。许多父母对这一规定不满,甚至联合抵制这家咖啡馆,但麦克考利表示,他就算破产也不会向“熊孩子”妥协。

    北卡罗来纳州一家餐厅发起了“拒绝儿童入内”的网上请愿,吸引了数百人签名。

    加利福尼亚州一家餐厅的店主宣布,只欢迎“孩子很乖”的家长,试图阻止那些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木地板上蹦蹦跳跳。一家书店规定,可以将随意说话、走动、喝饮料的孩子赶出门外,另一家咖啡馆则明确告诉父母们,儿童游戏区没有工作人员执勤,他们得自己负起责任。

    “如果你散发正能量,正能量就会来到你身边。”麦克考利告诉《纽约时报》,“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唯一重要的人,那整个世界都会陷入混乱。”

    “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缺乏是非观念的“熊家长”

    今年5月,两个孩子在上海玻璃博物馆打碎了一对用玻璃制成的天使翅膀。这件于2014年开始展出的名为“天使等待”的艺术品,等来了这对毁灭性的“小天使”。

    据“Shanghailist”网站报道,监控画面显示,两个孩子在保护雕塑的绳圈内玩耍,他们的母亲微笑着举着手机,兴高采烈地拍视频,孩子们互相打闹,撞到了雕塑。

    了解这一事件后,艺术家雪莉·薛决定将这一作品的名字改为“破碎”。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一个屏幕循环播放这段“肇事”视频,以展示这个新名字的来由。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网友认为,监护人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艺术家应该为他们画一幅全家福,并将其命名为“教养”。这一评论在微博上收获了超过2.7万个赞。也有网友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和祖辈过多的溺爱和关注,成了被惯坏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正如美国“Momtastic”网站所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个缺乏是非观念或者管教不当的“熊家长”。林女士对此深有体会。

    林女士对《青年参考》记者回忆,自己有次观看演出,被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占了座位。她态度温和地请对方让开,但两个小孩视若无睹地大吵大闹,她们的母亲则毫不在意地要求她另找个座位“随便坐下”。因为被林女士拒绝,两个小女孩开始对林女士动手,并在推搡过程中大哭起来。

    孩子母亲带着孩子匆匆离开后,林女士坐了下来。几分钟后,一个胳膊上有大片刺青的彪形大汉站在走廊里,态度强硬地把林女士叫出剧场“教训”了一番,还威胁要对她动手。她的同伴在一旁打电话偷偷报警,并叫来两名男性家属壮声势,才勉强解决了这件事。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艾莉森·鲍恩撰文认为,当别人的孩子在商店或餐厅里表现不佳时,人们是有权利发泄愤怒的。但如今,有些父母不仅不会感谢你帮忙管教“熊孩子”,反而会生气。

    美国“Momtastic”网站认为,有些孩子在公众场合“熊”,是因为他们在家里被允许“耍熊”。

    临床心理学家托马斯·费兰则向美国《赫芬顿邮报》指出,那些允许孩子在公共场合哭哭啼啼或暴虐调皮的成年人,显然缺乏适当的育儿技能。他建议那些被“熊孩子”骚扰的人们不要费心去解决问题,而是迅速躲开,“毕竟,这些‘熊孩子’比野生动物强不了多少,人们真的不应该在意”。

    美国正面管教专家吉姆·费伊也认为,孩子在公共场合行为不端有很多原因,他们知道父母处于尴尬的境地。无论父母在家里使用什么管教方法,在商店或餐厅里都是无效的,陌生人不要试图去约束别人的孩子。

    科学研究证实,儿童的大脑,尤其是帮助控制冲动和情绪的额叶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公众场合的灯光、颜色、噪音、新鲜的人和事物,都会让儿童比在家里更难管理自己的行为。理解这一点,就会对孩子有更多耐心和更现实的期望,并更好地处理他们的行为,比如提前计划好行程,选择适当的地点,准备一些玩具让孩子安静下来。

    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把孩子“耍熊”当作教育孩子的好机会,而不是一味维护他们。

    据美国“Psychology Today”网站报道,过去10年来,美国心理治疗师乔丹·威特见识过无数个暴躁的孩子和他们沮丧的父母。他花了好几年时间总结出,管教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的冷静、爱和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行为端正、情绪稳定、有自主意识的孩子。

    “我不求把孩子教育成圣人,但至少要成为人”

    网友“糯米包”在火车上不止一次遭遇过“熊孩子”,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合肥到北京的高铁上,目睹一位母亲管教孩子的经历。

    因为孩子在车厢里喊叫着跑来跑去,这位母亲把孩子拉到车厢连接处严厉地训话,告诉孩子公共场合不准吵闹,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冷静地等待孩子哭完后,她蹲下身给孩子擦了擦脸,确认孩子不会继续吵闹后才带他回座位。

    “糯米包”忍不住感慨,孩子“熊不熊”,家长的教育非常重要。

    美国“Aha Parenting”网站建议,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举止粗鲁,无论他是否有意,首先要做的都是简洁并温和地向那些被冒犯的人道歉。让孩子学着自己收拾烂摊子,比如用纸巾清理他打翻的牛奶,引导他向被他欺负的孩子道歉等。

    其次,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他的行为如何让别人感到不适,让他承诺不再犯。用同情心帮助他制造安全感,克服不良行为。

    最后,即使孩子道歉了,也要让他得到教训,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不好的后果,比如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拒绝给他买东西等。设定界限,并坚持规则。

    责骂和体罚并不能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自律的人。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不恰当的惩罚只会让孩子愤怒和产生防御心理,进而学会撒谎并出现更多的错误行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拥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美国高中教师苏珊·霍兰德告诉“Psychology Today”,自己遇到过一个男孩,他挑衅、吵闹,举止粗鲁,连母亲都对他非常冷淡。霍兰德发现,这个孩子的父亲在海外工作,母亲独自带着3个孩子,他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她花五六分钟时间带着这个孩子一起读书、互动,他很快就变得冷静、独立、有礼貌。

    浙江省衢州市一书店店员开门营业时,发现门缝里塞了一张纸条和40元钱,上面写着:“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偷了4本画书,本应带儿子来道歉,没开门,对不起。”

    知乎网友“风之子”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管教孩子的经历。一次,他3岁半的儿子在超市偷拿了一个果冻,他发现后顶着大太阳带着孩子走了40分钟去退还果冻并道歉,回家后罚站半小时。儿子说脏话会被纠正,看到垃圾会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走在路上能遵守交通规则。

    “‘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制造‘熊孩子’的家长。我不求把孩子教育成圣人,但至少要成为人。”“风之子”写道,“我不想毁了自己最爱的小朋友成人的道路。”

    本版图片来源CFP

 

“熊孩子”出没,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