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4月0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伯克利“仰望”与“远眺”

作者 方嘉雯   青年参考  ( 2018年04月04日   11 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色。 图片来源CFP

    山高海阔,心远意长。

    飞机舷窗外,大海蔚蓝如洗,隐约几座小岛闪过,西海岸的繁华闯进眼帘,撞进心怀。首次只身一人走出国门来到美国加州伯克利,背着行李的肩膀还是弱弱的,装着期待的心忐忑地跳着——一切都是未知,新鲜、刺激又充满挑战,不住地问自己,我真的可以吗?

    山脚,连接高度与广度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简称UCB)是一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也是世界上顶尖的公立大学之一,位于旧金山东湾伯克利市的山丘上。山与海,日夜静静地守护着伯克利这座城市,丝丝灵动之气,顺着海风与山雾,渗入骨髓与血液。

    在伯克利大学3周的暑期项目“环境领导力项目”里,我有幸与其他7位来自瑞士、丹麦、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的学生一起参与实践,和世界各地的环境领导者共同学习和交流。

    我们的宿舍位于Foothill Residence Hall,是一座倚靠着伯克利大学东北部的山丘。向东推开窗仰头,林海松涛澎湃,偶有松鼠、小鹿出现,或飞奔而过,或悠闲自得。若是回过身来,向西远眺,又是另一种景象——由近及远,是密密麻麻的房屋树丛,伯克利的全景画面尽收眼底,天边是旧金山湾区,大桥在云端若隐若现。十几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一路上各种忐忑,都在这一远一近的景致中舒缓,在咸咸的海风和蒙蒙的山雾中消散。在伯克利的生活,正似我每日回到宿舍最爱做的两件事——仰望与远眺。仰望山之高,远眺原之广。

    教室处在地势更低的地方——或许,这样会让心更沉静而谦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同被誉为美国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马车,无论是教授的水平还是学生的学术素养都很高。在3周的项目里,我们有幸与近50名教授进行了交流,聆听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每一位教授,或年轻或苍老,都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充满激情,探讨的问题都很深入——创意的方法、扎实的工作、敏锐的洞察,让每一项研究成果都令人不觉感佩、景仰。

    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话题,教授讲座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每日清晨,坐在教室里仰头专注地聆听着教授精彩的授课,手下飞快地记着笔记,每一句话几乎都承载着新鲜的智慧与思想,就像射进教室的阳光,点亮内心中那些曾经迷惑昏黄的角落,顿觉豁然开朗。

    “贫民窟不是绝望之地,而是智慧和活力沉睡的地方”

    每天8个多小时的课程不只给我带来了思想知识上的启蒙,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许多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认识自我的视角和方法。

    世界上最混乱的角落,也许正是希望孕育的地方。由于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关系,我一直非常关注城中村和城市贫困的问题。此次在伯克利大学的交流项目,也包括了对城中村改造设计、城市贫困问题机制研究等问题的讨论。此前,我对中国的城中村问题总怀着一种“欲立必先破”的想法,心情总是沉重的,思考的出发点也很局限。然而,在伯克利大学,几位研究设计城中村的教授怀抱着另一种心态和视角,他们的思想为我提供了观察世界灰色区域的新视角,让这片阴影中的地方开始有鲜亮的希望之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一位印度裔的城市规划教授。他提出:“贫民窟不是城市的绝望之地,恰恰相反,那是智慧和活力沉睡的地方,将来会是城市发展中新的活力聚集点。”与之类似,另一位教授及其团队在设计非洲一个贫民窟改造方案时,也将激发社区创新与活力作为设计的核心思想。他们将贫民窟看作是一种合理存在甚至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增长点,我们眼中的“混乱”,在他们的眼中却是一片待挖掘的宝藏,哪怕只是几平方米的狭小空间,也可以充满情趣,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建构文化……虽然各国国情不同,但只要以人为本、大胆设计,很多难题一定会有柳暗花明之时。更令人感佩的,是这些教授对待问题时,那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像阳光,会将世界最黑暗和混乱的角落照亮。

    人人都是文化“三棱镜”

    仰望是有些辛苦的,疲倦之时,转过身看看远方吧。

    走出教室,实践出真知,体悟需用心。这个项目并不是每天都坐在教室里听讲座,我们有5天的时间在伯克利周边进行考察——城市乡村的有机农场、生态脆弱的海边、珍贵稀有的红树林公园、融入种植农业教育的中学校园……这些总能够激活大家热情和灵感,创意和理论落实在现实中,让大家的讨论更加深入。毕竟只有在做的时候,才能真正用心体会到核心的意义,发现真正的难题。

    敞开心扉,让智慧碰撞,每个人都是一扇窗。这个项目另一处吸引我的地方,是能够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环境领导者进行平等地交流。这些领导者或来自NGO,或来自学校,或来自公司企业,年龄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大家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相异,有时甚至语言都不太通,但我们同样怀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人文的关怀而来,因而彼此间总有志同道合之感。全项目一共有45名参与者,来自4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40 种不同的文化,45种不同的性格,碰撞在一起,让每一次课上的讨论都让人充满期待。我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总是很不相同,在表述其理由的时候,总会提及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由此,我在收获不同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同的文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国家的文化窗口。这个时候,射进教室的阳光似乎已不再是单一的颜色,透过一个个小的“三棱镜”,它绚丽如彩虹。

    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从肠胃开始

    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不知不觉会让你的思维打开,也会让你的心胸打开。各种迥异的观点不停地撞击你的心智之门,有冲突也有惊喜。开始时会有些不知所措,但渐渐地,我开始变得更加包容,甚至享受这种“海纳百川”的充实感和新鲜感。教授的研究项目很多是基于美国本土的,在其他国家总会有不适用的情况,于是课堂上免不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实例、观点、理智、感情……这样的时刻似小宇宙爆发,微微的火药味,却句句切中要害,无论是教授还是我们在座的学生,心中都是震撼与惊喜交织。课间茶歇时,略微腼腆的参与者们总会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犹记得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孩维多利亚总喜欢在吃胡萝卜的时候,抛出独到又诙谐的观点,清脆的声音仿佛是灵感在空气中炸开一瞬的伴奏。

    一起出去考察的时候,大家的思路就更活跃了:犹记得我们在马丁·路德·金高中的农作物种植园中,探讨辩论关于农业教育的可行性与意义的问题;犹记得我们在接触到地理工程学时,对相关理念潜在威胁的激烈争论;犹记得我们在海边一起奔跑,在红树林里围坐在老树下模拟圆桌会议,在有机农场里亲身种植体验,在伯克利植物园里的小溪中对微生物进行取样……共同的体验,却透过不同的视角,让每一段简单的行程变得多元多彩起来。

    更不能忘记,每次接触到各国美食时,大家在介绍本国饮食文化、农业发展状况时,流露出的由衷快乐与自豪。有人说,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从肠胃开始——那是最贴近这个国家本质的地方,是人们放下一切虚伪的束缚真正享受文化的地方,甚至能让你一窥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积淀、宗教信仰……

    三周的时间,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七彩的友谊。

    站在伯克利山脚,临走时再次推开东面的窗仰望山林,拉开西面的帘远眺城市,脑海中回忆着那山林与城市中,自己的脚印踏过的地方。正是在这一步步向上向远的探索中,我发现了以前不曾想象的高处胜景和远方佳境——人生或许恰如此,每一次前进之后,将会以新的高度和广度去看世界,看自己。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系学生,曾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学习

 

在伯克利“仰望”与“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