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来自中国,我是论坛创始人”

牛津新兴市场国家论坛是怎样诞生的

作者 韩天启   青年参考  ( 2018年03月14日   11 版)

    本文作者在牛津新兴市场国家论坛上发言。作者供图

    牛津新兴市场国家论坛5位联席主席(从左至右):托马斯·菲茨杰拉德、卡尔·陈、本文作者、李若然、玛瑞莎·纳兹。作者供图

    3月3日,英国牛津刚刚遭受了10年未遇的大雪,冰雪未融,寒风凛冽,牛津数学研究所大讲堂内却满是听众,气氛非常热烈。当天,牛津新兴市场国家论坛(Oxford Emerging Markets Summit)开幕,来自中国、巴西、南非等8国的牛津大学青年学者代表,以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亚太资深经济学家戴维·奥瑞尔(David O’Rear)等重磅嘉宾,和上百名来自20多个牛津学生社团的代表共聚一堂,就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坐而论道。

    此次论坛由牛津大学商学院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官方项目“APEC未来之声”赞助,被众多参会嘉宾、观众赞为“牛津最优秀的国际发展论坛”。而我,牛津大学一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竟是这一论坛的创始人。回看来路,感慨实多!

    论坛上,当主持人介绍我上台致辞时,我用PPT在投影上展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简单介绍了自己后,我说:“我很骄傲,我来自中国,我是中国人。”当时,全场的各国嘉宾与听众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做,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我是谁不重要,但我希望大家知道,论坛的创始者是个中国人。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这场盛大的国际交流论坛,6个月前还只是我脑海中的一个点子。

    在牛津大学,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设想

    2017年9月,我拉着沉重的行李箱抵达牛津,走在刚刚下过雨的路上,开始了在牛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生活。

    9月的牛津潮湿而微冷,我的心里却兴奋而火热。到牛津大学学习是我梦寐以求的。2013年、2014年,我曾在APEC峰会上担任中国青年代表,参与推动了《APEC青年报告》的落地,这让我对国际政治、跨文化交流等产生了愈发浓厚的兴趣。而牛津大学,恰恰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天堂,仅我所在的MBA班里就有来自60个国家的同学。我开始有意识地和各国同学交流,希望能给他们讲述我眼中真实的中国。

    但很快,问题出现了。我发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交谈效率太低。在牛津大学,同学们的课业极紧,可供深谈的机会有限。不过,我也发现,大家都非常渴望那些高速发展、带动全球经济的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与此同时,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识不足,甚至比较片面。

    这使我萌生了创立一个全新论坛的想法:选择最受大家关注和好奇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整个牛津范围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同学组成代表团,形成高度精炼的、有关新兴市场国家的热点分析,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加以讨论和阐释,让听众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准确地吸收和学习。此外,如果我们能在论坛之后的环节里,安排大家体验新兴市场国家的特色美食,一定能对与会者产生额外的吸引,也能帮助其从另一个维度感受多元文化。

    经过和许多牛津同学的反复确认,我了解到,我的设想在牛津大学是前所未有的,这让我备受鼓舞,立马开始行动。然而,等待我的,却是一盆又一盆冷水。

    冷水浇不灭的火苗

    谋定而后动,我相信这个道理。我首先联系到几个在牛津大学有论坛承办经验的前辈,得到的反馈却惊人地一致:

    “牛津大学的各种活动极其丰富,大家都很忙,你很难撬动大家的时间。而且一个论坛可不止几十个人参加,想成功举办可不容易!”

    “虽然你设想的形式是一种创新,但大型的国际论坛在牛津大学已经非常多了。你凭什么和人家竞争?”

    “你的MBA项目就1年,课又这么紧。如果你要在这里读几年博士,我还觉得举办论坛有点希望。别费功夫了!”

    ……

    这一盆盆的冷水浇下来,我确实有点蔫了,但一个人的话让我心里的火苗一下冒了起来。

    “你一个中国学生,刚到牛津,谁都不认识,而且你还想做全校范围的论坛。Oxford Union(牛津大学学生总会)的主席来做这件事,我觉得还差不多。”

    这位朋友并无恶意,但这几句“逆耳忠言”,在我心中起到了强烈的激将作用。凭什么我一个中国学生就不能做出来?我必须要试一试。

    办论坛,最基础的自然是资金。我一直在亚太经合组织下属的“APEC未来之声”项目工作,它是APEC下设的官方青年发展项目,国际影响力很大。正好“APEC未来之声”希望在非亚太地区进一步扩展影响力,所以在和相关多方反复争取后,我获得了“APEC未来之声”的资金支持。

    比募集资金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建设团队。我深知,核心团队往往比你的点子重要得多。我刚到牛津大学,必须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在最短时间内识别、聚拢一支能力强、人心齐的团队。而我面对的是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不同角色的陌生人,挑选、沟通是个严峻考验。

    像寻觅爱人一般寻觅合伙人

    我把举办论坛的总计划分为4个部分:不同国家学者代表团的招募与管理、论坛部分的运营、论坛后美食节的运营、全校推广。我要找4个人,他们的特长要和这些核心内容一一对应。

    接下来的每天,我都以寻觅爱人般的心态寻觅合伙人,细心观察身边的学者和同学,和他们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背景和性格,体味和他们的匹配度。

    我迅速锁定了第一个人选——李若然。他是来自陕西的中国留学生,有西北汉子的实诚和义气,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创业经历,尤其精于中外合作,能够特别迅速地和外国友人结交。密谈良久,他顺利加盟。我们确定了8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印度、泰国、印尼、墨西哥、巴西、南非、尼日利亚。李若然负责8个国家的学者代表团的招募与管理。

    与此同时,第二个人选也浮出水面——玛瑞莎·纳兹(Marisha Naz),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美女经济学家,有过主办TEDx演讲会的经历,为人刚柔并济,擅于协调。经过我几番邀请,玛瑞莎加入进来,负责论坛部分的运营。

    第三个人选需要负责美食节的部分,而这部分恰恰是我最担心的。因为涉及8个国家的美食,需要和不同的提供商订购,涉及繁复沟通与奔波协调。牛津的学生不怕高精尖的挑战,但面对一项重复、单调的工作,如果没有责任心,很快就会厌倦、疲惫,然后放弃。

    一个意外的机遇,让我发现了我的第三位核心团队成员——卡尔·陈(Carl Chan),他是来自香港的美籍华人。一次,我邀请他于某日到我的住处吃火锅,并顺嘴说了一句:如果你方便的话,可以带点甜点过来,咱们人多,一块儿吃。他答应了。吃火锅那天,他正好要坐火车去外地办事,他不清楚要去的地方有没有蛋糕店;他怕回来再买蛋糕的话,本地的蛋糕店会关门。结果,这位仁兄大清早就去买了一个大蛋糕,然后提着蛋糕坐火车去外地办事,再提着蛋糕坐火车回来参加我的饭局——整整一天,他都提着那个又大又沉的巧克力蛋糕,只是为了兑现我们顺嘴约定的一件小事。我马上确定,他就是天赐人选。最终的结果证明,我的判断非常正确,他的责任心完全胜任这项特别有挑战性的工作。

    最后一位,必须有全校推广的能力。所以,最好他已经是牛津大型学生社团的领袖。我在参加牛津的Fresher’s Fair时(牛津的“百团大战”——所有大型学生社团的展示会),专门和一些国际发展、经济政治相关社团的领导者取得了联系,之后约了他们一一见面详细交流。最终,我确定了最后一位核心成员——托马斯·菲茨杰拉德(Thomas Fitzgerald)。他是英国本地人,大三,是牛津多个大型学社的领导小组成员,对国际交流特别感兴趣,对我们的理念也特别认同。

    至此,牛津新兴市场国家论坛的5位联席主席确定了。

    大雪难挡听众热情

    在此后的5个月中,我们这个小团队开始了紧张工作。从策略制定、邀请嘉宾,到确定场地,再到设计论坛流程,每一步都非常扎实。我们深知,在牛津大学,想和众多已经有多年声誉的大型论坛竞争,关键在于能吸引听众。我们不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清晰展示我们的创新和与众不同,在其他方面,也需要和优秀、成熟的竞争者做到一样的高水准。

    我们一路披荆斩棘,看着组织团队逐步扩展壮大,招募的各国代表团成员遍布整个牛津大学,从商学到公共政策,从法学到自然科学。代表们在一次次的讨论与彩排中,不断完善彼此的演讲。

    我们成功争取到牛津最大最重要的学术场地之一——牛津数学研究所大讲堂,在那里举行我们的论坛。它也是史蒂芬·霍金等世界学术权威授课、演讲的场地。虽然我们是全新的论坛,但依然吸引了香港总商会前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人》杂志亚太资深经济学家戴维·奥瑞尔先生,以及牛津大学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终身教授、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中心创始主任傅晓岚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论坛,并参加圆桌会谈。CCTV欧洲站的记者也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深入报道。

    2018年2月底,距离论坛的举办还有一周左右,英国遭遇了10年未遇的大雪,交通瘫痪。但是,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来自牛津、伦敦、剑桥等地的听众,继续预订论坛的门票,热情丝毫不受影响。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终于到了3月3日。论坛现场,各种新颖论述激烈碰撞,给听众们带来了跨越全球的知识盛宴。

    比如,中国学者代表给大家带来了关于“中国模式中的选贤举能”的演讲,从中华上下五千年官员制度的历史沿革,到今天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拔与产生,深入浅出的阐释让现场众多外国同学感叹,原来“不同”也可以意味着“更好”。

    尼日利亚学者代表让大家认识到了一个与刻板印象不同的非洲大国:作为非洲大陆人口最多、GDP总量最高的国家,尼日利亚正在掀起一股“创新创业”浪潮,很多优秀的本土公司受到全球科技巨头的青睐,发展蒸蒸日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尼日利亚的文化发展也大有“黑马”之势,电影业蓬勃发展——和美国的好莱坞类似,尼日利亚的电影中心叫诺莱坞(Nolewood),其生产的很多优秀的电影频频斩获国际大奖……

    论坛后的美食节部分,中国饺子、南非烤肉……8国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伴着来自南美的萨尔萨舞蹈,以及中国的弦乐合奏,此情此景,真可谓“美美与共”!

    中国正在崛起,更大的能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想,从大处说,推动世界各国青年相互了解协作,是我们“强国一代”理应肩负的历史使命;从小处说,外国人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往往是“只会学习”,我希望我们能用事实证明,在学习之外的领域,我们同样出色。这就是我创立牛津新兴市场国家论坛的“初心”。

    “我很骄傲,我来自中国,我是中国人。”吾辈当自强,不远的未来,中国会因我们而自豪!

    本文作者为英国牛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牛津新兴市场国家论坛是怎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