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天气开始转暖,欧美终于在暴雪严寒的阴影中松了一口气。但英国《卫报》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动阻止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将来得更加频繁。
“这是保暖,更是保命”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人行道上堆满了旧被褥,每条毯子下都缩着一个人,试图在这个7年来最寒冷的冬季中熬过夜晚。对无处容身的流浪者来说,这不只是在保暖,更是在保命。
冷风过境,气温一夜之间骤降13度,寒风让人骨头酸痛、皮肤冻伤,达拉斯至少有两人死于零度以下的严寒。20岁的雷蒙德和4个伙伴蜷缩在一条毯子下,依靠彼此的体温取暖。他本想投奔避难所,但因为空间不足而被拒绝了。这个高中时成绩优异的男孩因厌倦母亲的唠叨离家出走,直到此时才明白自己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那会儿真是又年轻又愚蠢。”他颤抖着拍了拍手,戴着手套的双手早已冻得麻木。
住在桥洞里的爱德华·金瑞努力用睡袋紧紧裹住自己,但寒意还是侵入了每一个毛孔。“真的很冷,”他忍不住抽泣起来,“我每天晚上都冻得半死。”
“可悲的是床位不够,所以即使无家可归者想进收容所,也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非营利组织“SoupMobile”的创始人戴维·蒂莫西告诉达拉斯新闻网。
就在离雷蒙德3公里远的地方,一位58岁的女性在公共汽车站附近被冻死。在潮湿的空气和冰冷的雨点中,67岁的流浪汉柯蒂斯·埃奇在距离百老汇仅50步的黑色金属长椅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验尸官沃利称,他死于体温过低导致的心律失常。当时气温仅有几度。
跨年那天,堪萨斯城的流浪汉詹姆斯·麦克格洛德永远告别了相识20多年的朋友雷吉·格伦。当时他们躲在一间废弃的棚屋里,挤在成堆的毯子下取暖,突然,麦克格洛德发现格伦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他踢了踢格伦的脚,没有反应,他已经被冻僵了。
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休斯敦等城市相继发出低温蓝色预警,交通管理局禁止人们在地铁站台或车厢里过夜。25岁的罗德里格斯原本在地铁上容身,但被警察赶了出来,他的双手在寒风中冻得又红又肿,紧紧握着一只粉红色打火机,以备不时之需。
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对于难民、非法移民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来说,每一个寒冷的夜晚都是生死考验。
据《瑞典晚报》报道,在2月28日零下10摄氏度的天气里,一名“衣着寒酸”的女性带着8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离开避难所后,在南部森林里被冻死,她的女儿因冻伤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自今年1月1日以来,法国巴黎地区至少有13名无家可归者身亡;去年11月到今年3月2日之间,波兰已有55人被冻死。非营利机构“国家能源行动组织”政策主任彼得·史密斯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政府今年的死亡人口统计数据预计将有“大幅增长”,这个冬天该国在寒冷的居所中死去的人数可能达到每天100人。
丹麦警方称,3月1日,一名84岁女性的遗体在哥本哈根西部一座公园里被发现,患有痴呆症的她在前一晚离开了家。在罗马尼亚,一名65岁男子和一名74岁女子在家中被冻得失去知觉后,于2月27日死于体温过低;一名84岁女性昏倒在街上并被积雪覆盖,送医抢救无效去世。
巴黎东北部一条运河边的临时营地里,一群阿富汗移民点燃篝火,烤火取暖。27岁的萨拉杰告诉美联社,晚上他冷得根本无法入眠。一名41岁的利比亚人因体温过低死亡,人们在火车的空车厢里发现了他的遗体。
欧洲人的日常生活陷入瘫痪
这股让欧洲人闻之色变的寒潮,在英国被称为“东方野兽”,荷兰人称之为“西伯利亚熊”,瑞典人叫它“雪炮”。英国气象局一个月前就向政府各机构发出警告,称大寒潮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000人。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暴雪严寒让欧洲人的日常生活陷入瘫痪。
荷兰的运河结了冰,人们在河道上滑冰嬉戏。持续低温让向来气候适宜的地中海岛屿科西嘉岛和卡普里岛惊现降雪,棕榈树林立的海滩上覆盖了一层雪。
威尔士部分地区的降雪警报达到了最高的红色级别,上千所学校停课,医院取消门诊预约,政府敦促人们除非必要避免出行。居民被告知“做好准备但不要恐慌”,慈善机构提醒老年人外出时穿暖,并确保住房供暖设施状态良好。
因冰雪天气影响交通,英国很多被延误了送货的超市货架空空,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没能囤够生活必需品的人们在暴雪过后一窝蜂地出来采购,加剧了超市供不应求的紧张情况。
法国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强降雪,导致航班中断、公路交通停滞。在罗马尼亚东部和南部,数十条道路被大雪封锁。英国气象局警告称,一些农村地区可能遭遇断电、手机信号减弱甚至消失。爱尔兰的航空公司一度暂停运营,铁路公司也暂时关门。瑞典交通管理部门称,该国小型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达到往年冬天的两倍之多。
“恶劣气候下,不应该低估生命面临的危险。”爱尔兰总理里奥·瓦拉达卡尔说。他敦促人们在下午4点前就赶回家,在暴风雪离去前尽量别出门。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主任苏萨娜·贾卡布告诉《纽约时报》,严寒在诸多方面威胁人们的健康,不但能加重已有的病症,还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等。贫困家庭受到严重打击,因为他们无力承担取暖费用;非法移民、难民、无家可归者等弱势人群缺乏服装、食品和医疗服务,风险更大。世卫组织呼吁受影响国家保持警惕,采取措施保护处于危险中的人们。
马其顿政府发布了一份建议,呼吁建筑公司减少工作时间、为户外工人提供安全的取暖场所,并允许他们每工作两小时就休息30分钟。该国还敦促雇主允许孕妇和60岁以上老人暂时不上班。
据《每日电讯》报道,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社区工作负责人要求不能归家的人们自2月27日起,在晚8点至早7点之间进避难所取暖,除非天气好转。在比利时的多个城镇,政府不得不派警员将不肯进避难所的流浪者扣押起来,以免他们被冻死。波兰当局则在街道上放置煤炭加热器帮助人们取暖。
与欧洲的严寒不同,3月初,北极迎来的却是创纪录的高温:气温达到冰点以上。科学家认为,正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这一轮天气异常。英国《卫报》指出,不管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如今都必须采取行动阻止全球变暖,否则异常天气将来得更加频繁。
据《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新的研究表明,高温、寒潮、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将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高出3摄氏度,部分地区遭遇极端天气的风险就会增长5倍;在北美、欧洲、东亚和南美洲南部地区,多达60%的地区被各种极端天气造访的频率将增加至少3倍。
“我们不想让任何人死在街头”
美国波士顿的收容所“松树街客栈”的公共休息室里,几十个蓝色塑料垫和折叠小床已经准备妥当,无家可归者可以暂时逃离室外致命的冷空气,在这里度过一个温暖的夜晚。这座4层小楼里床位充足,能容纳近500人,但人们担心在严寒侵袭下这还不够多。
松树街客栈的员工通常要求健康的客人在白天离开,但波士顿的气温已连续11天保持在零度以下,有时甚至低至零下十七八摄氏度。暴风雪在门外呼啸,人们不得不蜷缩在室内。
想起过去住的那顶单薄的帐篷,55岁的汤姆·史密斯有些后怕。雪下得太大,帐篷随时可能坍塌,他也无法在帐篷里生火取暖。在这种极端天气中,松树街客栈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这里每天供应2500份食物,比平时多出500份。经理乔希·奥布莱恩告诉英国路透社,他有25年没经历过这么漫长的极寒天气了。这段时间,松树街客栈额外的伙食费和员工数量增加了一倍,还得派出人手去搜罗露宿街头者,导致运营预算超了25%。
“我们不想让任何人死在街头。”这家收容所的发言人芭芭拉·特维桑说,“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波士顿、纽约等主要城市的政府正鼓励流浪者向避难所求助。纽约无家可归者服务部门的发言人艾萨克·麦金恩称,政府加大了应对力度,并且计划在私人和公共避难所为流浪者再增加450张床位。
巴尔的摩的一家收容所表示,无论天气状况如何,他们都会像往常那样提供床铺、食物和水,寒冷的天气里,没有谁会被拒之门外。在法国,国际红十字会呼吁公众捐出一万条毛毯,帮助无家可归者度过困境。
一辆汽车开上达拉斯街头,詹姆斯在车窗内喊道:“你们想要一些咖啡吗?不过没有奶油和糖。”这位老兵退伍后曾在当地流浪数年,如今专门开着车四处跑,在寒冷的夜晚给无家可归者送上热咖啡,夏天则送瓶装的冰水。
雷蒙德从路边跳起来欢呼:“太好了!不管怎么样,喝点东西就能暖和起来了。”确保街道上其他人都喝到了热乎乎的咖啡后,他给自己抢了一个杯子。
喝完咖啡,雷蒙德对詹姆斯表示感谢,然后钻回装着自己所有家当的袋子里,指望能睡个好觉。“在大街上入睡没问题,但风一吹就醒了。”他边说边将针织毛线帽紧紧捂在头上。
帽子上带着一个标签,写着“这顶帽子是带着爱意为你而做”,落款是查理·冈萨雷斯。雷蒙德说,冈萨雷斯是个91岁老人,亲手编织了很多毛线帽,分发给这里的流浪汉,每个人都有一顶。
在冈萨雷斯、詹姆斯和那些送来毯子的人们帮助下,雷蒙德和伙伴们熬过了又一个寒冷的夜晚,但每一天都可能有新的挑战。
“我们不是‘生活’在这里,只能算勉强生存。”39岁的瑞安·鲁兹告诉达拉斯新闻网。他鼻子红通通的,语速慢了下来:“我真想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