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养“蛙”,遇见真实的自己

本报记者 温莎   青年参考  ( 2018年02月07日   12 版)

    《旅行青蛙》的游戏界面。图片来源 CFP

    中国网友为《旅行青蛙》制作的表情包。

    最近,一款日语界面、操作简单的“佛系”游戏在朋友圈里刷屏,仿佛一夜之间,许多人有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蛙儿子”。

    是为了“治愈”孤独?是为了寻求认同?是为了体会为人父母的心情?是为了“代入”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每一个痴迷《旅行青蛙》的玩家,都有着卸下面具的真实自我。外媒称,手机游戏《旅行青蛙》在中国的火爆看似偶然,其实暗藏着值得深思的社会原因。

-----------------------------------------------

    日本手机游戏在中国大火

    “朋友圈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手机游戏《旅行青蛙》在中国彻底火了。

    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就算没玩过《旅行青蛙》,也一定在朋友圈看到过类似这样的“抱怨”:“我的青蛙岀去一整天没回来,好担心”、“我的‘蛙儿子’去旅行了,没有手信只有照片”。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旅行青蛙》的操作十分简单:一只青蛙坐在石屋里吃东西、看书,玩家负责收集前院的三叶草,三叶草可用来购买青蛙旅行时需要的食物。游戏的场景设置是大自然中的一片池塘和山洞,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回归。

    青蛙去旅行后会消失多久并不确定,有时它会旅行几小时,有时是几天,玩家只能等它回家。回来后,它会展示旅行时拍的照片和纪念品。与一些画面精良的游戏不同,这款游戏仅有两个画面:一只住在树洞里的小青蛙,或者在吃饭,或在床上读书,或购买外出旅行的便当、护身符等;树洞外的庭院,里面有一小块地,生长着可作为货币的三叶草。

    小青蛙的生活很简单,只有吃饭、看书与外出旅行,想走就走,想回来就回来。

    在大多数时间里,玩家能做的事情只有“等待”,毫无刺激、烧脑可言。

    网络中有太多充斥着暴力的游戏,这款“一切随缘”的日本小清新游戏,隐隐透露出遁世与乌托邦的色彩,难怪网友笑称自己在“佛系养蛙”。而且,相较于《王者荣耀》等游戏的各种充值手段,《旅行青蛙》的玩家只需要收割三叶草就可以为青蛙购置各类物品,而三叶草生长仅需两三个小时,如此短的生长周期意味着游戏的“充值”功能几乎形同虚设。

    游戏的等待过程近乎乏味,甚至没有任何游戏目标,但这显然无损玩家们的兴致。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称,这款游戏意外地赢得了中国广大白领的喜爱,他们有空就打开手机,看看小青蛙回家了没,顺便收割三叶草。

    去年11月发售后,《旅行青蛙》的增长并无特别之处。直至今年1月,中国用户疯狂涌入,短时间内将其推向风口浪尖。

    作为一款由日本开发的游戏,《旅行青蛙》至今没有汉化版本。也就是说,苹果手机的中国用户克服了语言障碍,把一款全日文游戏捧上了中国区应用免费榜第一的宝座。

    在接受美国游戏资讯网站“polygon”采访时,《旅行青蛙》的开发者、日本HIT-POINT工作室负责人上村真裕子表示:“我自己就很喜欢旅行,所以游戏就设定了旅行主题,我的初衷是想让游戏玩家体会在家期盼小青蛙旅行归来的感觉。没想到在中国这么火爆,说实话一开始我都有点吓到了,不敢相信。”

    中日玩家在游戏上倾注的热情不尽相同,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态。日本《朝日新闻》称,《旅行青蛙》在App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其中中国占95%,日本仅占2%。

    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自2017年12月该游戏推出以来,中国玩家已经为“养蛙”花了200多万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日本,该游戏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下载量只有40万次,用户只花费了10万美元。为了迎合中国市场,上村真裕子透露,HIT-POINT工作室正在讨论今后增加中文、英语等多语言版本的可能性,“旅行蛙”的路线也有可能向世界各地拓展。

    “世界那么大,让青蛙替我去看看”

    29岁的琪琪在一家报社做校对工作,最近刚从一款和“4个男人谈恋爱”的游戏中脱身,就掉进了“青蛙的坑里”。“那款恋爱游戏太费钱了,还是青蛙省钱。”她告诉《青年参考》。

    琪琪表示,青蛙游戏虽然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操作,但同样费精力,因为“自己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看一眼蛙回没回来”。

    和琪琪一样,25岁的贤(音)告诉BBC,她看到朋友们在微信上分享“蛙儿子”的图片后,忍不住下载了该游戏,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我的工作内容十分枯燥,所以我差不多每隔10分钟就打开一次游戏。我的蛙在旅行过程中寄给我的明信片,总能给我带来惊喜。”

    一些玩家喜欢《旅行青蛙》带来的“间接旅行”的感觉。在霍尼韦尔(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工作的张潇潇告诉《青年参考》,自己很喜欢旅游,但近年来因为工作繁忙,想去五湖四海看看的目标迟迟未能达成。

    “《旅行青蛙》在某种程度上是和我内心的遗憾相契合的。在事业的上升期,玩乐的计划肯定要放在工作之后。世界那么大,可以让青蛙替我去看看,哈哈。”

    有玩家喜欢用这款游戏来“放空大脑”,以缓解一天工作的劳顿。“在《旅行青蛙》里,你不需要考虑任何事情,”28岁的会计余婷(音)告诉《纽约时报》,“游戏设计简单,又没有竞争性质,所以让人非常放松。”

    连续半个多月忙于“养蛙”的36岁北京白领王洁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这款游戏的吸引力不在于“好玩”,而在于勾起玩家的好奇:“青蛙每天去了哪儿?干了什么?带了什么回来?”

    另一名玩家、29岁的黄小姐则对《青年参考》表示,《旅行青蛙》的游戏特点,符合了时下年轻人喜欢自我标榜的一些特质,比如“不争不抢、佛系”等,在朋友圈里“晒蛙”,既是跟风,也是寻求潜在的认同。

    由于“蛙”和“娃”同音,自从养了青蛙之后,不少网友开始感叹“养娃不易”。

    “我和朋友都把我们养的青蛙叫‘蛙儿子’,”北京22岁的研究生高朗(音)告诉《纽约时报》,“养了‘青蛙’后,我突然明白了为人父母的感觉,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而且我想,将来我自己去远方旅行时,会尽量给父母寄一些照片。”

    黄小姐也对《青年参考》笑称自己“不养蛙不知父母恩”。“我给‘青蛙’准备吃的、用的,然后它一声不响就走了,不知何时才有音讯……我们这代年轻人比较自我,对什么都不太在意,却因为一只‘青蛙’而心生牵挂,隐约体会到了父母的心情。”

    游戏不可能长红,生活方式却可能长存

    除去上述相对“表层”的原因,在上村真裕子看来,《旅行青蛙》在中国大火,根本原因在于游戏中那只“不受束缚”的青蛙,符合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期待。

    上村真裕子说:“这只小青蛙传达了一种自由而随性的生活形态。没有人能将一款游戏永远玩下去,但一种充满魅力的生活方式可能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

    琪琪告诉《青年参考》,自己马上就30岁了,她和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变得焦虑。“我结婚了,但还没有孩子,工作无聊,又不能辞掉,我有时觉得自己并不快乐,我需要一个载体来寄托自己空虚的精神世界,抓住能够给予我温暖的事物,《旅行青蛙》正是这样一款治愈系的游戏。”

    “我不够勇敢,但我的‘青蛙’可以,每天无忧无虑地吃饭、看书、旅行、社交,我的‘蛙儿子’过着我想过的生活。”琪琪说。

    琪琪表示,这款游戏之于她的意义不仅仅是养一只‘青蛙’聊以自慰,透过这只‘青蛙’,她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生活的压力常让琪琪感到时刻都不能松懈。而在等待蛙的过程中,琪琪会产生一种希望,“将来有机会,我要把‘蛙儿子’去过的地方都去一遍,让梦想照进现实”。

    除了给予人们陪伴和希望外,也有评论指出,这款游戏的爆红与城市生活的孤独感不无关系。甚至有人开始担心,“养蛙”看似无伤大雅,但这款游戏似乎是在鼓吹一种“自闭”的生活观,玩家“宁愿养蛙也不养娃”,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生育率持续低迷的危机。

    对于这些担心,玩家王洁告诉《联合早报》,这样的担忧似乎是“想多了”。“这毕竟只是一个游戏,我不会因为它而变得更积极或消极,‘蛙儿子’带给我的,纯粹是一种陪伴和牵挂。”

    琪琪也告诉《青年参考》,养虚拟的“蛙儿子”和在现实生活中要不要孩子没有关系,她本人就正在积极备孕中。

    《旅行青蛙》也给了整日忙碌的人们一个“慢”下来的契机。

    张潇潇告诉《青年参考》,《旅行青蛙》最让自己着迷的一点,就是小青蛙那股“悠哉悠哉、慢吞吞”的样子,以及自己等待青蛙回家的漫长过程。在日复一日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生活里,“慢”已经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养青蛙、等青蛙,“恰巧能让自己心里有一个可以享受‘慢’的空间”。

    “我也明白,游戏仅仅是游戏,无论我们在游戏中获得了怎样的满足,养蛙都不能帮我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张潇潇说。但正是这种间接的“角色代入”,让她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某种缓冲和慰藉,遇见了真实的自己。

 

养“蛙”,遇见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