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中东青年有很多相似之处”
作者 赵馨宇
青年参考
(
2018年01月10日
11
版)
2010年12月25日,传统的骆驼比赛在卡塔尔沙哈尼亚举行。
编者按:在北京大学,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国际交流活动——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China Arabia Multicultural Exchange Link,以下简称CAMEL)。该活动由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于2015年发起,旨在加强中国与阿拉伯精英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连接中阿各领域未来领袖,促进中阿青年相互理解和终身友谊的建立。本报特邀参与该活动的同学,谈谈他们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
“我们不能始终借着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肖意达是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成员,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2013级本科生,也是CAMEL的创始人之一。谈及CAMEL的定位,他在“精英”“未来领袖”等关键词中选择了“探路者”。“毕竟项目中文名是‘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它的本质是路。”肖意达说,“我和其他小伙伴希望与更多北大同学一起,探寻连接中阿两种文明的道路。”
大一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课堂上,肖意达了解到了一个乱中有治、多元文化交融的中东,心生探索的渴望。于是大一暑假,肖意达决定去以色列参加暑期学校。这两个月的亲身体验,彻底改变了他对中东地区的认知。
肖意达回忆:“我的4位阿拉伯舍友有基督徒,有穆斯林,有无神论者,还有不信教的贝都因人,经济背景、身份认同都大相径庭,彼此却能保持和谐友爱。和他们两个月的朝夕相处让我真正明白,中东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种因素的交织与融合。”
深入了解阿拉伯同学之后,肖意达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同学在中东知识积累方面的巨大差距,而这正是CAMEL诞生的重要原因。“我认识的许多美国大学生去过中东,甚至在中东进行田野调查和其他实践工作。还有很多西方同学是中东裔,他们在中东文明内部的视角,能很好地补充中东文明外部研究者的观点。”
为了使更多的中国青年有机会了解中东,肖意达决定创立CAMEL。在肖意达看来,CAMEL是以游学中东为特色的跨文化交流平台,鼓励中国青年依靠多元的专业知识体验中东,加深对这一地区的认知,逐渐缩小与西方同龄人在认识中东方面的差距。正如在北大讲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吴冰冰老师所说:“我们不能始终借着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只有我们的眼睛看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中东藏在黑纱下”
在肖意达与SICA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国际合作部的悉心指导下,CAMEL项目诞生了。
2016年2月14日至21日,北京大学CAMEL项目代表团访问卡塔尔大学,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大学-卡塔尔大学文化交流活动。代表们以“中国与海湾国家”为交流基点,探讨了“中国-海湾国家关系”“中国-海湾国家媒体对比”“海湾国家社会流动性”3个议题,并在布鲁金斯多哈中心、卡塔尔基金会、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参访与考察。
在丰富的交流、体验活动中,肖意达印象最深刻的,是去本地人家中做客的经历。“当时所有男生都被邀请到了当地人在沙漠中的会客厅Majlis,而这一家族从德高望重的族长到刚蓄上胡子的青年全部出席。观察他们的座次、喝茶聊天的方式时,我体会到了阿拉伯家庭中依照长幼形成的尊卑秩序;在他们用最好的饮食宴请来自远方的客人时,我体会到了书中所说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好客的传统。”
作为阿拉伯语系的学生,肖意达此前已经对中东有了一些认知,但这次交流活动使他的很多看法发生了转变。当时接待CAMEL代表团的卡塔尔同学,全都是带黑色头巾穿黑色罩袍的女生,甚至有人把脸全部蒙住——这是国人眼中典型的阿拉伯妇女形象。肖意达原来也以为,海湾女性穿成这样体现了其文化的封闭保守,但交流之后他才发现,她们的穿着实际上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海湾地区非常炎热,用头巾蒙头可以减少阳光暴晒对头发的伤害;穿罩袍可以走路生风,故而周身凉快。
此外,卡塔尔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和以家族为基层单位的社会结构,对此也有很大影响:卡塔尔当地的年轻女性大多通过各类社交活动打过照面,而当地家族极重视名誉,由此形成了女性之间互相监督的风气,稍越雷池一步就可能被他人知道,继而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家族蒙羞。肖意达回忆:“我们一群人跟几个女生逛街,十分钟后某女生的远房阿姨就来问她,为什么要跟外国男生在一起,并嘱咐她要知道界限,因为阿姨的一个朋友看到了这个女生。”这种社会文化氛围让许多年轻女性不胜其烦,她们为了保护隐私,索性把自己全蒙上。
肖意达感慨,对很多中国青年而言,“中东也藏在黑纱下”。穿透黑纱需要敏锐的世界性眼光,更需要研究者在当地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直观印象。
难民坐在垃圾桶旁等待“新鲜剩饭”
在中阿大学交流之外,CAMEL也一直致力于打造“CAMEL+”平台,希望以文化与社会的相互理解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撬动更多社会资源,以促进中阿青年之间的深度了解,对中国和阿拉伯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2017年7月,CAMEL以“难民援助与社会创新”为主题,组织代表团赴约旦与以色列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实践。考察中,代表们不仅深入难民营调研,还前往联合国难民署约旦分部,向难民署官员展示中国援助叙利亚难民的现状和此次调研的成果。在以色列,代表们拜访了多家知名的创新企业,包括清洁能源企业Homebiogas和旨在帮助巴勒斯坦经济的社会投资机构Portland Trust。
北大阿语系15级研究生何英杰参与了此次考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让何英杰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不经意的发现。“在约旦,有一次坐车经过路边的垃圾桶,我发现一位妇女坐在垃圾桶旁边。我很纳闷,大夏天的,为什么会有人坐在那么脏的地方?旁边的司机师傅对我说,其实那位妇女是一位难民,坐在垃圾桶边,就能第一时间吃到新鲜的、没有太被污染的剩菜剩饭了。有时,当地人也会特地把家里的饭菜分一些,送给守在垃圾桶旁边的难民。”
“让中东青年了解中国需要更好的方案”
2017年2月,CAMEL组织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团远赴卡塔尔,与卡塔尔学生精英一起,以“文化遗产”“经济转型”“区域政治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代表、北大阿语系14级本科生龚哲浩记得,自己观摩了卡塔尔大学的国际文化节,发现卡塔尔学生自发组织了日本文化和韩国文化展,却没有中国文化展;拜访中国驻卡塔尔国大使馆时,他和同伴们了解到,我国每年都会给卡塔尔很多资助留学名额,却有大量名额被浪费。这些经历使CAMEL代表们切身感受到,中东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让中东青年了解中国需要更好的方案。
CAMEL也会为在京的中东青年提供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每年,CAMEL都会不定期地组织中东留学生聆听学术讲座,在观看京剧、学习太极拳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在攀登万里长城、泛舟后海中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北京。
龚哲浩曾经陪几个卡塔尔姑娘在北京各个景点和机构转了好几天。“这群姑娘们玩起来是真的疯,对欢乐谷高空项目一点不怵。可能是平常富贵惯了,结果对秀水街的赝品爱不释手。印象最深的是临走的时候,这些姑娘们把窗帘一拉,在大巴车里面跟着音乐起舞,欢乐溢于言表。”龚哲浩认为,其实在头巾和各种社会的束缚下,这一刻是少数她们能够真实表达情绪的时候,也是因为信任,她们才会把这样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
在交流中龚哲浩感到,中国和中东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家都是低头族,玩着手机社交软件。我们的卡塔尔朋友不少是毕业后投身金融行业的加班族,平时很难挤出时间和朋友聚餐;也有许多卡塔尔青年追求深造,去多国留学。婚姻包办等现象在卡塔尔确实存在,不少卡塔尔大学的女生毕业后就结婚生子,但更多女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一转眼,CAMEL已经走入了第3个发展年头,这个项目的基石没变,但其外延越来越广,层次也越来越丰富了。”龚哲浩说。他相信CAMEL终将建设成一种“网络”,连接中阿政治、商业、文化等各领域的未来领袖,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促成更多合作。
肖意达说:“在CAMEL的平台上,中阿青年将继续携手开拓创新,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和未来。”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
本版图片来源CFP
编者按:在北京大学,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国际交流活动——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China Arabia Multicultural Exchange Link,以下简称CAMEL)。该活动由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于2015年发起,旨在加强中国与阿拉伯精英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连接中阿各领域未来领袖,促进中阿青年相互理解和终身友谊的建立。本报特邀参与该活动的同学,谈谈他们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
“我们不能始终借着他人的眼睛看世界”
肖意达是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成员,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2013级本科生,也是CAMEL的创始人之一。谈及CAMEL的定位,他在“精英”“未来领袖”等关键词中选择了“探路者”。“毕竟项目中文名是‘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它的本质是路。”肖意达说,“我和其他小伙伴希望与更多北大同学一起,探寻连接中阿两种文明的道路。”
大一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课堂上,肖意达了解到了一个乱中有治、多元文化交融的中东,心生探索的渴望。于是大一暑假,肖意达决定去以色列参加暑期学校。这两个月的亲身体验,彻底改变了他对中东地区的认知。
肖意达回忆:“我的4位阿拉伯舍友有基督徒,有穆斯林,有无神论者,还有不信教的贝都因人,经济背景、身份认同都大相径庭,彼此却能保持和谐友爱。和他们两个月的朝夕相处让我真正明白,中东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种因素的交织与融合。”
深入了解阿拉伯同学之后,肖意达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同学在中东知识积累方面的巨大差距,而这正是CAMEL诞生的重要原因。“我认识的许多美国大学生去过中东,甚至在中东进行田野调查和其他实践工作。还有很多西方同学是中东裔,他们在中东文明内部的视角,能很好地补充中东文明外部研究者的观点。”
为了使更多的中国青年有机会了解中东,肖意达决定创立CAMEL。在肖意达看来,CAMEL是以游学中东为特色的跨文化交流平台,鼓励中国青年依靠多元的专业知识体验中东,加深对这一地区的认知,逐渐缩小与西方同龄人在认识中东方面的差距。正如在北大讲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吴冰冰老师所说:“我们不能始终借着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只有我们的眼睛看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中东藏在黑纱下”
在肖意达与SICA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国际合作部的悉心指导下,CAMEL项目诞生了。
2016年2月14日至21日,北京大学CAMEL项目代表团访问卡塔尔大学,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大学-卡塔尔大学文化交流活动。代表们以“中国与海湾国家”为交流基点,探讨了“中国-海湾国家关系”“中国-海湾国家媒体对比”“海湾国家社会流动性”3个议题,并在布鲁金斯多哈中心、卡塔尔基金会、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参访与考察。
在丰富的交流、体验活动中,肖意达印象最深刻的,是去本地人家中做客的经历。“当时所有男生都被邀请到了当地人在沙漠中的会客厅Majlis,而这一家族从德高望重的族长到刚蓄上胡子的青年全部出席。观察他们的座次、喝茶聊天的方式时,我体会到了阿拉伯家庭中依照长幼形成的尊卑秩序;在他们用最好的饮食宴请来自远方的客人时,我体会到了书中所说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好客的传统。”
作为阿拉伯语系的学生,肖意达此前已经对中东有了一些认知,但这次交流活动使他的很多看法发生了转变。当时接待CAMEL代表团的卡塔尔同学,全都是带黑色头巾穿黑色罩袍的女生,甚至有人把脸全部蒙住——这是国人眼中典型的阿拉伯妇女形象。肖意达原来也以为,海湾女性穿成这样体现了其文化的封闭保守,但交流之后他才发现,她们的穿着实际上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海湾地区非常炎热,用头巾蒙头可以减少阳光暴晒对头发的伤害;穿罩袍可以走路生风,故而周身凉快。
此外,卡塔尔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和以家族为基层单位的社会结构,对此也有很大影响:卡塔尔当地的年轻女性大多通过各类社交活动打过照面,而当地家族极重视名誉,由此形成了女性之间互相监督的风气,稍越雷池一步就可能被他人知道,继而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家族蒙羞。肖意达回忆:“我们一群人跟几个女生逛街,十分钟后某女生的远房阿姨就来问她,为什么要跟外国男生在一起,并嘱咐她要知道界限,因为阿姨的一个朋友看到了这个女生。”这种社会文化氛围让许多年轻女性不胜其烦,她们为了保护隐私,索性把自己全蒙上。
肖意达感慨,对很多中国青年而言,“中东也藏在黑纱下”。穿透黑纱需要敏锐的世界性眼光,更需要研究者在当地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直观印象。
难民坐在垃圾桶旁等待“新鲜剩饭”
在中阿大学交流之外,CAMEL也一直致力于打造“CAMEL+”平台,希望以文化与社会的相互理解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撬动更多社会资源,以促进中阿青年之间的深度了解,对中国和阿拉伯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2017年7月,CAMEL以“难民援助与社会创新”为主题,组织代表团赴约旦与以色列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实践。考察中,代表们不仅深入难民营调研,还前往联合国难民署约旦分部,向难民署官员展示中国援助叙利亚难民的现状和此次调研的成果。在以色列,代表们拜访了多家知名的创新企业,包括清洁能源企业Homebiogas和旨在帮助巴勒斯坦经济的社会投资机构Portland Trust。
北大阿语系15级研究生何英杰参与了此次考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让何英杰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不经意的发现。“在约旦,有一次坐车经过路边的垃圾桶,我发现一位妇女坐在垃圾桶旁边。我很纳闷,大夏天的,为什么会有人坐在那么脏的地方?旁边的司机师傅对我说,其实那位妇女是一位难民,坐在垃圾桶边,就能第一时间吃到新鲜的、没有太被污染的剩菜剩饭了。有时,当地人也会特地把家里的饭菜分一些,送给守在垃圾桶旁边的难民。”
“让中东青年了解中国需要更好的方案”
2017年2月,CAMEL组织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团远赴卡塔尔,与卡塔尔学生精英一起,以“文化遗产”“经济转型”“区域政治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代表、北大阿语系14级本科生龚哲浩记得,自己观摩了卡塔尔大学的国际文化节,发现卡塔尔学生自发组织了日本文化和韩国文化展,却没有中国文化展;拜访中国驻卡塔尔国大使馆时,他和同伴们了解到,我国每年都会给卡塔尔很多资助留学名额,却有大量名额被浪费。这些经历使CAMEL代表们切身感受到,中东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让中东青年了解中国需要更好的方案。
CAMEL也会为在京的中东青年提供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每年,CAMEL都会不定期地组织中东留学生聆听学术讲座,在观看京剧、学习太极拳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在攀登万里长城、泛舟后海中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北京。
龚哲浩曾经陪几个卡塔尔姑娘在北京各个景点和机构转了好几天。“这群姑娘们玩起来是真的疯,对欢乐谷高空项目一点不怵。可能是平常富贵惯了,结果对秀水街的赝品爱不释手。印象最深的是临走的时候,这些姑娘们把窗帘一拉,在大巴车里面跟着音乐起舞,欢乐溢于言表。”龚哲浩认为,其实在头巾和各种社会的束缚下,这一刻是少数她们能够真实表达情绪的时候,也是因为信任,她们才会把这样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
在交流中龚哲浩感到,中国和中东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家都是低头族,玩着手机社交软件。我们的卡塔尔朋友不少是毕业后投身金融行业的加班族,平时很难挤出时间和朋友聚餐;也有许多卡塔尔青年追求深造,去多国留学。婚姻包办等现象在卡塔尔确实存在,不少卡塔尔大学的女生毕业后就结婚生子,但更多女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一转眼,CAMEL已经走入了第3个发展年头,这个项目的基石没变,但其外延越来越广,层次也越来越丰富了。”龚哲浩说。他相信CAMEL终将建设成一种“网络”,连接中阿政治、商业、文化等各领域的未来领袖,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促成更多合作。
肖意达说:“在CAMEL的平台上,中阿青年将继续携手开拓创新,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和未来。”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
本版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