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志愿者和高科技设备伸出援手

70多年后,二战老兵“回家了”

编译 孙爱坤   青年参考  ( 2018年01月10日   07 版)

    调查人员逐步缩小搜索范围,最终发现了安葬阵亡者的墓地。

    在民间志愿者与高科技装备协助下,一批湮没无闻的军人墓地重见天日。时隔70余年,这样的“重逢”来得有些迟,但还是给逝者带来尊严,让生者感到喜悦。

    克莱·埃文斯没见过外公亚历山大·波尼曼,但从小就对后者的生平数如家珍。二战期间,波尼曼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中尉,于1943年远赴南太平洋上的基里巴斯作战。当年11月22日,波尼曼在率部进攻被日军占据的一座岛屿时中弹殉职。军方在为他追授勋章的文件中提到:“他用无畏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反扑。”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56岁的埃文斯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外公的遗体,将他带回故乡。然而,没人知道波尼曼被葬在何处。有亲戚说,波尼曼的遗体可能在战后被运回了夏威夷,但缺乏证据;于是,亲朋好友只得在他的衣冠冢上刻下“安息于海上”。

    马克·诺亚的出现让埃文斯看到了希望。后者管理着名叫“历史航线”的非营利组织。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欧美各国,类似性质的组织和机构为数不少,既有私人的,也有公立的,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发掘阵亡军人的遗骸,为逝者找到适当的归宿。

    按照美国国防部的估算,至2017年,仅美国就有8万多名老兵的遗体不知所踪。如果加上其他国家的阵亡军人,这个数目大概还要翻几番。结合传统的解谜式调查和花样翻新的高科技装备,“历史航线”和类似组织已小有收获。特别是在那些政府能力欠缺的地方,私人资助的机构往往在“带失踪军人回家”的使命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他们献出了生命,却没机会享受生活”

    对克莱·埃文斯而言,“历史航线”的介入,为他还原外公生前的最后一段足迹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线索——一张从军方档案库中发现的硬纸片上提到,波尼曼的长眠之地名叫“27号公墓”;战争结束后不久,军方曾设法寻找这处墓地,无果而终。

    2013年,埃文斯决定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历史航线”的野外发掘工作。“我就是个打下手的,愿意做任何事。”按照他的说法,无论是拍照、挖沟、清理遗骸还是筛沙子,他在昔日战场上待得越久,就越相信同事们的素养,即便“寻找外公就像大海捞针”。

    2015年3月,埃文斯的电话再度响起。得知马克·诺亚的搜寻团队很可能锁定了27号公墓的位置,他决定亲赴现场,于是预订了飞往比休岛的机票。

    多少个世纪以来,比休岛一直是一群南太平洋岛民的家园,他们以捕鱼为生,如今的总人口不过1万余名。该岛面积不到1平方英里,却在20世纪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43年末,为了得到一个安全的陆上基地用来发动空袭,美国决定从日本手中夺回马绍尔群岛。为此,美军首先得占领周边岛屿,包括比休岛所在的塔拉瓦环礁。

    史料记载,美军为此集结了规模庞大的兵力,包括12艘战列舰、17艘航母、超过60艘驱逐舰,外加1.8万余名海军陆战队员。然而,第一批冲上比休岛的部队发现,自己面对的是炼狱般的热带海滩。战役策划者没有考虑到退潮,如此一来,在居高临下的日军眼中,海滩上的美军就成了毫无掩护的靶标。这场耗时76小时的厮杀最终以白刃战收场,总共超过1000名美国军人阵亡,以至于海滩都被染红了。

    这些士兵并没白白牺牲。美军最终收复了塔拉瓦环礁,由此开启了一连串关键战役的胜利。鏖战中,相当一部分阵亡者被匆匆掩埋在岛上各个角落。1949年,军方宣称,塔拉瓦战役的失踪者“无法被寻获”。这意味着,数百个家庭或将永远无法安葬他们的亲人;这些家庭被告知,阵亡官兵已经被海葬或被掩埋在没有标记的墓地中。

    官方敷衍了事的态度令诺亚等人恼火。身为飞行员兼历史爱好者,他曾经尝试把自己的知识用于搜寻失事航空器,于2003年建立了“历史航线”。他说,“我们最开始从事商业观光,并利用这方面的收入来搜寻失踪军人。显然,后一方面的需求很大。”

    2006年以来,“历史航线”已向世界各地派出了100多支小分队,筹集到650万美元经费(很大一部分系私人捐款),诺亚每周也会坚持进行40~60小时的志愿工作。

    制订塔拉瓦岛的发掘计划时,诺亚征求了不少学者的意见,其中包括来自波多黎各的阿伽门农·格斯·潘特。潘特自称“技术达人”,擅长使用穿地雷达,这门特长对搜索任务非常有价值。在诺亚的鼓励下,潘特同意加入塔拉瓦小分队。他感慨道:“你搜寻失踪人员时,感觉很真实。许多死者实在太年轻了,他们献出了生命,却没机会享受生活。”

    从一开始,参与发掘者就知道此行困难不小,毕竟,其他民间组织和政府此前已搜索过比休岛,全都空手而归。正因如此,全新的穿地雷达才被寄予厚望。这种装备能发射微波以扫描土壤中的各类物质,非同寻常的物体会反射回与一般土壤不同的能量波,雷达的天线能够捕捉并记录这种差别。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参照档案资料和其他微小的发现,制图专家即可绘出遗体所在位置的草图,进而逐步缩小搜索范围,直至“命中目标”。

    阵亡者在70年后“归队”

    “历史航线”对比休岛的关注始于2008年。除了穿地雷达,他们还不时动用嗅探犬等传统勘测手段。2015年,在反复比对档案和地图后,他们越来越确信找到了27号公墓。史料显示,包括亚历山大·波尼曼在内的至少40名士兵在塔拉瓦战役后于此下葬。

    团队成员在热带地区灼热的阳光下挥汗如雨。疑似的墓地被厚实的水泥板覆盖,必须动用大批笨重的装备开掘,包括水泥锯、风钻和手镐。诺亚说,“我们平均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水泥的厚度为50到70厘米,再下面还有50厘米左右的珊瑚礁。”

    水泥和珊瑚礁的底层是较细的土壤颗粒,表明目标越来越近。诺亚解释说,“你看到清晰的、白花花的珊瑚砂,突然成了挖壕沟带出的黑色土壤。它就这样猛地跃入你的眼帘。”

    身份识别牌和军服陆续出土后,在比休岛阵亡的士兵们重见天日。遗体一具接一具地被抬出,在厚重的水泥板保护下保持得相对完好。为鉴别死者身份,发掘小组事先搜集了当年参战人员的医疗记录,其他线索如小饰品、刻有名字的打火机也颇有帮助。他们在27号墓地找到35具遗体,是迄今为止在单一地点找到的遗骸数量最多的一次。

    埃文斯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随着时间流逝,他越来越紧张。忽然,一点金属的光泽在他眼前闪过。“外公当初镶有与众不同的假牙。”他事后解释道。随队法医很快确认了死者牙齿上的金属成分,用肯定的语气强调,“是黄金”。这个中年男人意识到自己面前的正是外公,他呆立在原地,意识不到摄像机已从手中滑落。

    “历史航线”完成初步工作后,就轮到美国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统计署出马。通常,该机构会从失踪士兵的亲属那里获取DNA样本。如果有母系亲属,技术人员则会提取出样本的线粒体DNA,并用测序仪读取其中的遗传密码。当亲属的线粒体DNA样本符合失踪人员的样本时,官方即可宣布后者“正式归队”。

    “宽慰远胜于让某人安息”

    发现27号墓地之后的两年,“历史航线”又在比休岛寻获了数十名二战老兵的遗体。随着发掘工作的规模持续扩大,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复杂。

    首先,塔拉瓦岛的人口密度很大,岛上的地貌受人类活动影响,与74年前大不相同。这意味着调查人员必须与时间赛跑,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气候变化让海平面持续上升,最终可能淹没这个小岛。

    搜寻小分队经常要与当地土著交涉。幸运的是,基里巴斯人对那段历史非常重视,乐意帮助调查人员。阿伽门农·潘特表示,“我们走进社区,跟市长、警察部门沟通。我们无意侵犯当地人的隐私或安宁”。如果需要移走一排植物或拆除篱笆去挖掘某个掩埋地,小组成员要么事后帮当地人恢复,要么赔偿对方。此外,“历史航线”还尝试与当地文化遗产部门合作,举办关于掩体、枪炮阵地和其他战时遗迹兴衰过程的展览。

    在“历史航线”的成员看来,这份工作最重要的奖励在于,那些失踪官兵的家人经过70多年的守望,终于获得了慰藉。潘特说,“宽慰远胜于让某人安息。不确定性非常令人不安。死者有侄子侄女、外孙……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长辈当年遭遇了什么。这些都是失踪人员亲友仍然感受到的切肤之痛。不止一次,有失踪者家属告诉我们,带亲人‘回家’有助于消除痛苦,让依然活在世上的人们更为亲近,还增强了家族的自豪感。”

    克莱·埃文斯对此感同身受。亚历山大·波尼曼的遗体被发现后,埃文斯一度表现得很平静,因为他不习惯在周围有很多人的情况下发泄情感。第二天,当晨曦洒满寂静无声的发掘现场,他才彻底放松下来。“我独自一人走到外公的墓前,坐了下来。这一刻,世界上仿佛只有我们俩。就这样,我得以独享这美好的时刻。”埃文斯说。

    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网站

 

70多年后,二战老兵“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