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他们沉默着走进树海,从此消失

这是一片“要命的森林”

本报特约撰稿 胡文莉   青年参考  ( 2018年01月10日   05 版)

    钉在树上的遗书称,这名轻生者并不想被人找到。

    美国“网红”博主洛根·保罗对遗体叫喊“你还跟我们同在吗”的视频引来口诛笔伐。

    美国当红视频博主洛根·保罗在日本一座森林里拍下自杀者遗体的画面,并带着戏谑传到了视频网站上。新年伊始,他爆出的“猛料”便招来口诛笔伐。公众指责保罗对死者不敬,对他的大量粉丝造成了恶劣影响。视频平台YouTube网站也受到牵连,被指监管松懈。

    视频引起热议的同时,日本“自杀胜地”青木原树海又一次走进公众视线,引发对该国高自杀率这一社会顽疾的担忧。

    “网红”博主晒视频“无下限”

    美国“Buzzfeed”新闻网称,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网红”博主洛根·保罗拥有1600万粉丝,部分视频点击量近亿。在近日一段引起争议的15分钟视频里,保罗和同伴走进位于日本富士山脚下的青木原树海,不久后,他们看到了一具悬在树上的尸体。

    一行人没有流露出对死者的同情或是对死亡的恐惧。他们朝尸体大喊大叫、爆粗口,并对细节评头论足。当同伴表示“感到不舒服”时,保罗大笑:“这只是个笑话,这么严肃干什么?”

    保罗把这段视频命名为“我们在日本自杀森林里发现了一具死尸”,并于2017年12月31日上传到YouTube。“这绝对是YouTube的历史性时刻,我敢打包票,没人见过这样的东西。”他洋洋得意地配了一段介绍,“你们将看到空前绝后的视频!”

    如他所愿,视频引起了轰动,却是以他意料之外的方式——仅仅一天内,点击就超过了630万次,“冷血”、“人渣”等指责声汹涌而至。讨论他的推文在24小时内达到了20万条,迅速成为推特网上的热点。

    美国演员阿伦·保罗激烈抨击称:“难以相信你竟然有那么多粉丝,希望这段视频能让他们清醒。自杀不是笑话,你真是无脑至极!”作家凯特琳·道蒂痛心地写道:“对于那位死去的年轻人,他们完全无动于衷。”

    日本舆论也反应强烈。东京自杀预防中心的负责人伊藤次郎告诉《日本时报》,保罗的行为“与预防自杀的努力背道而驰”,而且违反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媒体报道死亡案例的准则——报道自杀事件应保持克制。“把走投无路的人作为调侃和嘲弄的对象,这完全不可接受。”

    见势不妙,不到一天保罗就删除了视频,并发推文解释自己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自杀的重视,挽救生命”。然而视频已在网上传播开来,这条不痛不痒的声明于事无补,两天内他的粉丝量锐减了100多万。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1月2日保罗发布了致歉视频,双目含泪、神情哀伤地“向网络道歉,向看过那段视频的人道歉,向患有心理疾病或抑郁症的人道歉,向视频里那个不幸的死者和其家人道歉”。

    这次,舆论分成了两派。有人认为他确实表现出了真诚的歉意,也有人指责不良影响已经形成,还有人把矛头转向了视频发布平台。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质疑,这段涉及不良内容的视频如何通过了YouTube的审查。

    YouTube的母公司谷歌不得不站出来表明立场。公司发言人向《日本时报》承认,视频违反了平台政策。“我们的心与自杀者及其家人同在。YouTube禁止以哗众取宠或玩世不恭的态度发布暴力或恐怖内容。”谷歌在声明中称。

    目前,事件还在继续发酵,在网上签名要求YouTube封杀保罗、将其视频作品全部下架的人已达到36万。

    “如果陷得太深,你也会抑郁”

    在视频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同时,视频拍摄地青木原树海也进入了公众视线。这片位于富士山脚下的原始森林有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别名:自杀森林。美国《纽约时报》称,在日本,决意寻死之人往往青睐此处,每年在这里寻短见的人数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

    植根于黝黑的火山灰土壤中,这里的树木大多有着上百年树龄,枝叶遮天蔽日,隔绝了一切喧嚣。走进森林就像进入另一个时空,静谧而阴郁的氛围难免让人们将之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纽约时报》称,GPS在这里时而失去信号,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导游,要走出森林也绝非易事,“想永远消失在这无尽的绿色中真是太容易了”。

    自杀森林之名由来已久。1960年,日本作家松本清张出版了推理小说《黑色树海》,描述一对恋人将树海作为人生终点。小说畅销的同时,警方在林中发现的尸体数量开始大大增加。1993年,作家鹤见济以《完全自杀手册》详细讨论了各种自杀手法,并称树海为“最理想的自杀地点”,甚至分析了林中哪些地方人迹罕至,尸体难以被发现。该书问世后,“自杀森林”的地位得以确立,自杀者再度剧增,导致很多国家把此书列为“禁书”。

    心理学家朱莉·塞西尔告诉美国“Mashable”新闻网,披露自杀细节会刺激那些徘徊在轻生边缘的人,把他们推上绝路,因此保罗的行为极不负责任。

    为了避免鼓励效应,日本政府拒绝公布树海中发现的自杀者人数。警方记录表明,每年一度的官方大搜寻中,次次都能找到上百具尸体,自杀方式多为上吊或服用安眠药。为了阻止自杀,劝诫木牌在林中随处可见:“生命宝贵,受之父母。想想你的双亲和孩子,他们该有多伤心。把你的困难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下方还印有日本自杀预防协会的电话。

    年近七旬的地质学家早野梓30多年来一直担任树海的守护者,他告诉北美文化平台“VICE”网站,自己发现过100多具尸体,跟300多名试图轻生者谈过话,至今也“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轻生,不觉得自杀有多勇敢”,他希望挽救这些生命。

    他说,通过林中遗留的物品,他能看到轻生者最后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临时搭建的帐篷意味着此人心怀犹豫;头朝下被钉在树干上的布偶是一种诅咒,说明“对社会怀有很深的怨念”;停车场废弃已久的汽车表明,“它们的主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早野梓并非孤军奋战。从2009年起,政府开始雇人在森林里巡逻,一旦发现疑似轻生者立刻制止。当地警方称,已挽救了140条生命。不过,巡逻队员川彦告诉《日本时报》,制止自杀是艰巨的任务,“如果陷得太深,你也会得抑郁症”。

    “日本人并不把自杀当成坏事”

    日本政府2017年的白皮书指出,2016年该国有2.1万人自杀,降至22年来最低,但仍在发达国家中位居前列。自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该国自杀数字曾连续14年保持在每年3万人以上,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人自杀,“雄踞”全球之首。

    在树海中获救的中年男性太郎(化名)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在一家钢铁制造厂工作多年,最近公司开除了他,并勒令他搬出员工宿舍。“如果你要恋爱,就得花钱;如果你要结婚,就得养家。任何时候,有钱才能活下去。”他在债务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终决定“不再反抗”,就买了一张到青木原的单程车票。

    割开手腕后,他躺在林中静待死亡来临。但伤口不深,无法立即致命,被饥渴和寒冷折磨得奄奄一息时,登山者发现了他。出院后,他住进收容所,重新开始找工作。即使如此,他仍“感到羞耻”,自杀的念头不时在脑海里出现。

    在树海的死亡名单中,像太郎这样的人有很多。英国《卫报》指出,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心理、文化等。东京自杀预防中心主任加藤说:“在日本,由贫穷或工作压力引起的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原因。”

    《卫报》分析称,对极为看重自尊的日本人来说,失业不只是断了经济来源那么简单。在男权意识根深蒂固的日本社会中,男性背负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极大期待。但随着社会变革,铁饭碗越来越少,工作不稳定让他们倍感压力,失业更是耻辱,极易引发心理问题。这解释了为什么日本70%以上的自杀者是男性,而且几乎都跟失业有关。

    心理学家宫本正告诉《卫报》,和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不同,在日本,自杀并非罪过,人们视之为“对自己负责”的行为,以及洗脱耻辱的途径。“日本人并不把自杀当成坏事,相反,人们认为自杀是光荣的,甚至是凄美的。”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2007年5月,农业大臣松冈利胜因贪腐丑闻在家中自杀,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评价他为“真正的武士”,“以自杀保全了荣誉”。

    推动自杀高发的还有“沉默文化”。《日本时报》指出,每5个日本人中至少有一人经历过抑郁,但社会的潜规则是“别说出来”,“仿佛只要不吭声,一切问题就会自己消失一样”。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帕克在《大众文化中的心理疾病》一书中写道:“尽管自杀率高得吓人,日本医院却很少设置精神科病房。心理咨询治疗机构也很少,而且大多位置偏僻,没有招牌。”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一个月内,该国自杀人数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0%。政府白皮书指出,地震、海啸使很多人痛失亲人、生活巨变,心理创伤难以愈合。《纽约时报》认为,那些为此走进树海寻死的人或许“从来没有对谁倾诉过”。

 

这是一片“要命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