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很有安全感”
本报特约撰稿 隋宝锏
青年参考
(
2018年01月03日
12
版)
2017年12月31日晚,4000名武警官兵驻守在上海外滩、南京路步行街等主要旅游景点,确保节日里市民、游客的平安。
2017年8月4日,一名外国人顶着烈日在天安门广场秀武功。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近日,由国际SOS组织和化险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8旅行风险地图》显示,中国已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国家之一,是“游客低风险国家”。笔者采访了一些在华学习、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在他们看来,人在中国的“安全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中国,你完全不必担心走在街上会被枪击”
“我认为中国的社会治安非常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严格的枪支管控政策。”埃米莉·潘对笔者说。今年22岁的埃米莉·潘是一位华裔法国人,现在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学院的数学与金融专业。
2017年,埃米莉·潘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探望住在山东青岛的爷爷奶奶。在中国度过的3个多月里,埃米莉·潘发现,“中国真的很安全,在我爷爷奶奶家那里,每天夜幕降临后都有许多大爷大妈聚集在各类广场,伴着特别新潮时髦的音乐一起跳舞,丝毫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而在法国,除了一些观光区游人如织、较为安全外,许多地方的治安不容乐观。据法新社报道,2017年12月25日,马赛一家酒吧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多人伤亡。
埃米莉·潘告诉笔者,在法国,法律规定,除职业射击运动员和政府认定的狩猎人,其他人不得购买枪械。但这“只适用于守法的人”,枪械走私屡禁不止,也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而在中国,人们完全不必担心自己走在街上会被枪击。
正如《巴基斯坦新闻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所称,虽然中国人制造出了人类的第一款枪支——火枪,但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每年发生的枪击案极为少见,这值得世界其他国家思考和借鉴。
除了严格的枪支管控措施,中国社会对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有些甚至让埃米莉·潘感到有点不适应。在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下,长着一张中国面庞的埃米莉被要求出示“身份证”,比如在网吧上网、坐地铁遇到警察抽查身份证等。入乡随俗,埃米莉开始逐渐习惯随身携带护照,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各国都能执行中国的地铁安检制度,许多惨案就不会发生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国家,”同样就读于波士顿学院的法国女孩阿米莉对笔者表示,“在中国,除了扒窃这样的小型犯罪,我还从未亲身经历或者听说过身边发生了任何犯罪行径”。
阿米莉曾多次到中国旅游。2017年,她来到北京,在一家公司做了3个月的实习生。生活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最令她感到震惊的便是中国地铁严格的安检制度。“欧美国家的地铁跟中国地铁健全完善的安检系统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阿米莉不无感慨,“如果各国都能执行中国的地铁安检制度,那么许多地铁惨案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地铁建于上个世纪,在总体的规划设计上没有设置安全检查的功能。面对网上针对地铁安检的质疑,阿米莉坚信地铁安检利大于弊。“在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地铁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一种出行方式,因此地铁出行的安全至关重要。地铁安检既可以及时发现、制止有计划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对那些心怀不轨的组织和个人起到一定的心理震慑作用。”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执勤民警、公共场所几乎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都让阿米莉感到安全——如果一个人想干什么坏事,那总有蛛丝马迹会被发现。
谈到中国保障在华外国人安全的力度时,阿米莉表示,她最期待的就是基层干警沟通与国际礼仪能力的提升。“许多外国人来华旅游或者在华生活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与当地的公安执法机关在沟通上存在语言障碍。”阿米莉表示,虽然公安局的警察们对待外国人十分热情,但语言障碍使外国人在求助和报警时面临诸多困难。
“我知道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是什么,但那和现实差得太远了”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网友提问: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安全吗?
回帖清一色都是“安全”。网友芭芭拉·瑞恩说:“我是一个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英国人。中国对外国人而言超级、超级安全!可能是国民性格的原因吧,中国人比较好客,每个人都会帮助外国人。我在中国就没遇到过对我不好的人。我知道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是什么,但那和现实差得也太远了。我觉得对游客而言,美国和任何欧洲国家可能都没有中国安全吧。”
网友洛姆写道:“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4年,在4个城市常住过,也去过中国许多省份。在中国,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都很安全。我从来没在街上被人骚扰过,没人取笑我,也没人向我随意抛媚眼,我更没有被人占过便宜。我偶尔会在很晚的时候从地铁站走回家,但我从来都没感到害怕。”
目前住在深圳的洛姆开始允许11岁的女儿自己出门坐地铁,但在很多别的国家,洛姆绝对不敢这么做。
甚至有网友在帖子下面回复:“其实,我更担心的是中国人去国外旅游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总在中国呆着,他们没准儿会觉得世界其他地方都和中国一样安全吧!”
化险咨询客户联络总监托尼·马对新加坡《海峡时报》表示,中国安全局势一直很稳定,风险评级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勒索绑架和极端暴力事件在中国都非常少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游客第四大旅游目的地,2017年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人身安全不是安全感的全部内涵”
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外国友人赞不绝口。也有受访者对笔者指出,愿意给“人在中国的安全感”打90分,因为“还有不少提高的空间”。
从加拿大到中国旅游的埃里克·沃德告诉笔者:“人身安全不是安全感的全部内涵,在华外国人的各项权益,特别是旅游权益,也应该保证不受侵害。”埃里克·沃德在来华旅游时遭遇了不少旅游陷阱,让他叫苦不迭。“那些店家常常以试喝或者品尝的名义邀请我们到店里喝茶,却在最后向我们出具高额的账单。”埃里克·沃德建议,中国政府继续加大打击旅游消费欺诈的力度,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合法权益。
来华旅游的印度人纳雷什·迪欧拉也对笔者表示,“一些无良商家会在火车站、风景区附近挑选外国游客下手”。纳雷什遇到过“掉包真钞”的陷阱,“当你使用一百元人民币纸钞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有的商家会趁你不注意,将你的真钞与假钞互换,然后对你说你的钱有问题,让你再给他一百元”。
一些针对外国人的消费陷阱会用“美人计”作为掩护。就读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法国女孩安娜·布比对笔者坦言,自己身边就曾有朋友“中招”。
安娜·布比说,许多中国旅游城市的酒吧会雇佣一些漂亮的女性,在街上或者用软件与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聊天。“你真的难以想象,她们有能力同时跟那么多外国男性周旋。这些女性会约这些外国人到她们受雇佣的酒吧喝酒。那里的洋酒很多是假的,但账单上显示的价格往往比真货的市场价高2倍到3倍不止。”
影响外国人在华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心交流”
现在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韩国留学生金彰植认为,“在华外国人的安全感一部分源于祖国与中国双边关系的发展状况”。
金彰植精通中英日韩四门语言,曾在韩国军队服役两年,2014年服役结束后来中国留学,已经在北京生活了3年。他对笔者说:“2017年,韩国‘萨德’问题令中韩关系降到冰点,那段时间我和我在华的韩国朋友一直心怀忐忑,甚至尽量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
金彰植认为,影响外国人在华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既不是社会的治安管理,也不是对在华外国人的一些管理政策,而是民心的交流。“暖暖的人心能融化坚冰。”他回忆起初到北京时在国贸迷路的经历,“当时我刚来北京不到一个星期,正好是中秋节,想给在韩国的家人寄两盒月饼,就一个人走到国贸附近的邮局”。就在准备原路返回的时候,金彰植迷了路。“那个时候我不认识中国汉字,也不会用APP打车,看着夜幕下国贸桥下的车流,只觉得内心充满了茫然与无助。”
正在金彰植沮丧之时,一位热心的路人看到他不知所措的样子,伸出了援手。“一位西装革履、看起来像刚刚下班的男士走上前来,帮我搞清了回去的路线,还把我送到了央视新楼附近的公交站旁,真的令我十分感动。”
国籍背景各不相同而心灵相通,安全感自然能生根发芽,历久弥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刘宏斌在接受《海峡时报》采访时指出,除了对犯罪行为的持续打击、追踪犯罪的技术设备的使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中国维持高安全等级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是漫长历史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成长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不歧视或敌视不同文化的人群,这使得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感到安全和惬意”。
本版图片来源CFP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近日,由国际SOS组织和化险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8旅行风险地图》显示,中国已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国家之一,是“游客低风险国家”。笔者采访了一些在华学习、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在他们看来,人在中国的“安全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中国,你完全不必担心走在街上会被枪击”
“我认为中国的社会治安非常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严格的枪支管控政策。”埃米莉·潘对笔者说。今年22岁的埃米莉·潘是一位华裔法国人,现在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学院的数学与金融专业。
2017年,埃米莉·潘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探望住在山东青岛的爷爷奶奶。在中国度过的3个多月里,埃米莉·潘发现,“中国真的很安全,在我爷爷奶奶家那里,每天夜幕降临后都有许多大爷大妈聚集在各类广场,伴着特别新潮时髦的音乐一起跳舞,丝毫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而在法国,除了一些观光区游人如织、较为安全外,许多地方的治安不容乐观。据法新社报道,2017年12月25日,马赛一家酒吧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多人伤亡。
埃米莉·潘告诉笔者,在法国,法律规定,除职业射击运动员和政府认定的狩猎人,其他人不得购买枪械。但这“只适用于守法的人”,枪械走私屡禁不止,也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而在中国,人们完全不必担心自己走在街上会被枪击。
正如《巴基斯坦新闻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所称,虽然中国人制造出了人类的第一款枪支——火枪,但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每年发生的枪击案极为少见,这值得世界其他国家思考和借鉴。
除了严格的枪支管控措施,中国社会对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有些甚至让埃米莉·潘感到有点不适应。在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下,长着一张中国面庞的埃米莉被要求出示“身份证”,比如在网吧上网、坐地铁遇到警察抽查身份证等。入乡随俗,埃米莉开始逐渐习惯随身携带护照,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各国都能执行中国的地铁安检制度,许多惨案就不会发生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国家,”同样就读于波士顿学院的法国女孩阿米莉对笔者表示,“在中国,除了扒窃这样的小型犯罪,我还从未亲身经历或者听说过身边发生了任何犯罪行径”。
阿米莉曾多次到中国旅游。2017年,她来到北京,在一家公司做了3个月的实习生。生活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最令她感到震惊的便是中国地铁严格的安检制度。“欧美国家的地铁跟中国地铁健全完善的安检系统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阿米莉不无感慨,“如果各国都能执行中国的地铁安检制度,那么许多地铁惨案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地铁建于上个世纪,在总体的规划设计上没有设置安全检查的功能。面对网上针对地铁安检的质疑,阿米莉坚信地铁安检利大于弊。“在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地铁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一种出行方式,因此地铁出行的安全至关重要。地铁安检既可以及时发现、制止有计划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对那些心怀不轨的组织和个人起到一定的心理震慑作用。”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执勤民警、公共场所几乎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都让阿米莉感到安全——如果一个人想干什么坏事,那总有蛛丝马迹会被发现。
谈到中国保障在华外国人安全的力度时,阿米莉表示,她最期待的就是基层干警沟通与国际礼仪能力的提升。“许多外国人来华旅游或者在华生活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与当地的公安执法机关在沟通上存在语言障碍。”阿米莉表示,虽然公安局的警察们对待外国人十分热情,但语言障碍使外国人在求助和报警时面临诸多困难。
“我知道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是什么,但那和现实差得太远了”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网友提问: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安全吗?
回帖清一色都是“安全”。网友芭芭拉·瑞恩说:“我是一个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英国人。中国对外国人而言超级、超级安全!可能是国民性格的原因吧,中国人比较好客,每个人都会帮助外国人。我在中国就没遇到过对我不好的人。我知道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是什么,但那和现实差得也太远了。我觉得对游客而言,美国和任何欧洲国家可能都没有中国安全吧。”
网友洛姆写道:“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4年,在4个城市常住过,也去过中国许多省份。在中国,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都很安全。我从来没在街上被人骚扰过,没人取笑我,也没人向我随意抛媚眼,我更没有被人占过便宜。我偶尔会在很晚的时候从地铁站走回家,但我从来都没感到害怕。”
目前住在深圳的洛姆开始允许11岁的女儿自己出门坐地铁,但在很多别的国家,洛姆绝对不敢这么做。
甚至有网友在帖子下面回复:“其实,我更担心的是中国人去国外旅游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总在中国呆着,他们没准儿会觉得世界其他地方都和中国一样安全吧!”
化险咨询客户联络总监托尼·马对新加坡《海峡时报》表示,中国安全局势一直很稳定,风险评级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勒索绑架和极端暴力事件在中国都非常少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游客第四大旅游目的地,2017年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人身安全不是安全感的全部内涵”
对中国的社会治安,外国友人赞不绝口。也有受访者对笔者指出,愿意给“人在中国的安全感”打90分,因为“还有不少提高的空间”。
从加拿大到中国旅游的埃里克·沃德告诉笔者:“人身安全不是安全感的全部内涵,在华外国人的各项权益,特别是旅游权益,也应该保证不受侵害。”埃里克·沃德在来华旅游时遭遇了不少旅游陷阱,让他叫苦不迭。“那些店家常常以试喝或者品尝的名义邀请我们到店里喝茶,却在最后向我们出具高额的账单。”埃里克·沃德建议,中国政府继续加大打击旅游消费欺诈的力度,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合法权益。
来华旅游的印度人纳雷什·迪欧拉也对笔者表示,“一些无良商家会在火车站、风景区附近挑选外国游客下手”。纳雷什遇到过“掉包真钞”的陷阱,“当你使用一百元人民币纸钞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有的商家会趁你不注意,将你的真钞与假钞互换,然后对你说你的钱有问题,让你再给他一百元”。
一些针对外国人的消费陷阱会用“美人计”作为掩护。就读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法国女孩安娜·布比对笔者坦言,自己身边就曾有朋友“中招”。
安娜·布比说,许多中国旅游城市的酒吧会雇佣一些漂亮的女性,在街上或者用软件与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聊天。“你真的难以想象,她们有能力同时跟那么多外国男性周旋。这些女性会约这些外国人到她们受雇佣的酒吧喝酒。那里的洋酒很多是假的,但账单上显示的价格往往比真货的市场价高2倍到3倍不止。”
影响外国人在华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心交流”
现在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韩国留学生金彰植认为,“在华外国人的安全感一部分源于祖国与中国双边关系的发展状况”。
金彰植精通中英日韩四门语言,曾在韩国军队服役两年,2014年服役结束后来中国留学,已经在北京生活了3年。他对笔者说:“2017年,韩国‘萨德’问题令中韩关系降到冰点,那段时间我和我在华的韩国朋友一直心怀忐忑,甚至尽量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
金彰植认为,影响外国人在华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既不是社会的治安管理,也不是对在华外国人的一些管理政策,而是民心的交流。“暖暖的人心能融化坚冰。”他回忆起初到北京时在国贸迷路的经历,“当时我刚来北京不到一个星期,正好是中秋节,想给在韩国的家人寄两盒月饼,就一个人走到国贸附近的邮局”。就在准备原路返回的时候,金彰植迷了路。“那个时候我不认识中国汉字,也不会用APP打车,看着夜幕下国贸桥下的车流,只觉得内心充满了茫然与无助。”
正在金彰植沮丧之时,一位热心的路人看到他不知所措的样子,伸出了援手。“一位西装革履、看起来像刚刚下班的男士走上前来,帮我搞清了回去的路线,还把我送到了央视新楼附近的公交站旁,真的令我十分感动。”
国籍背景各不相同而心灵相通,安全感自然能生根发芽,历久弥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刘宏斌在接受《海峡时报》采访时指出,除了对犯罪行为的持续打击、追踪犯罪的技术设备的使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中国维持高安全等级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是漫长历史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成长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不歧视或敌视不同文化的人群,这使得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感到安全和惬意”。
本版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