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军事禁区变成艺术殿堂
在朝韩非军事区追寻“地球之梦”
编译 胡文莉
青年参考
(
2018年01月03日
10
版)
位于朝鲜与韩国交界地带的“非军事区”,或许是世上最危险也最具原生态色彩的地方。在政治博弈陷入僵局的当下,有一批艺术家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装点这片人迹罕至的禁区,进而在半岛南北之间“架桥开路”,让岁月证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朝韩边界的一处瞭望台上,韩国艺术家崔宰恩(音)向北方极目远眺。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枫树和橡树混交林,在薄雾笼罩下闪烁着秋天的颜色。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军事禁区,崔宰恩打算实施一项惊世骇俗的计划。众多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师闻风而动,加入了她的队伍。他们定下的目标,在过去60多年间没有哪位将军或政客能够做到——借助某种共同的诉求,将朝鲜半岛上的两国连接起来。
几只白鹤掠过朝鲜境内的山峰,进入了崔宰恩的视线。它们会在这里遇到更稀有的丹顶鹤,后者是幸运与长寿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艺术家笔下。她所驻足的土地位于朝韩非军事区中心地带,由于气候温暖,每年,全世界半数以上的丹顶鹤会来这里过冬。
1953年,经历了三年多的战争,朝鲜和韩国签署了停火协定,“三八线”两侧地区组成的朝韩非军事区由此诞生,作为缓冲地带把半岛割裂至今。时光流逝,这片长约248公里、宽约4公里的昔日沙场逐渐被大自然同化,并为2700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难得的庇护所,包括几种濒危的兰花、豹猫、欧亚水獭,还有几近灭绝的阿穆尔斑羚。
“从士兵们的血泊中,长出了一座繁荣的花园。”崔宰恩感慨道。
军事禁区并非艺术禁区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出生在朝鲜战争结束那一年的崔宰恩乐于尝试各种挑战。大学毕业后,她前往日本学习插花艺术,但很快发现,跟插花比起来,自己更喜欢栽种有生命的植物。在日本同行的启发下,她把一吨吨土方搬运到东京的草月广场,撒下草种。一段时间后,青草破土而出,织成了一张起伏有致的绿毯。
突破艺术形式的局限后,崔宰恩把更广阔的建筑空间转化为自己的展示橱窗。她在一座锈迹斑斑的铁塔上种树,以此纪念韩国军政府统治时代的落幕;她从酒吧和餐馆收集了4万个酒瓶,建造了一座近30米高的亭阁;在19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她用再生塑料打造了展台;她还设计了一个“橙色月亮”用于为茶道仪式剪彩,展示地点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旁。
崔宰恩最重视的元素是“时间”。她曾把手工制作的树皮纸埋在世界各地,多年后挖出来,观察岁月带给它们的变化。现在,她的新计划可能需要更持久的耐心。
2014年,崔宰恩参加了一场以朝韩非军事区为主题的展览,多年来若隐若现的念头由此成型:在这片为隔绝武装冲突而设立的禁区,建起一座沟通朝鲜和韩国的“和平之桥”。
崔宰恩把想法告诉了她的好友、日本建筑师坂茂。在后者协助下,这个大胆的构想有了明确的实施方案:沿着狭长的非军事区架起一条13公里长的竹制悬空步道,以免游客踩到无处不在的地雷;依托步道搭建观景台,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开放式的“静思亭”,由包括朝鲜在内的各国建筑师和艺术家设计;他们还将为当地的物种建立种子库和知识库。
构想很美好,但显然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于是,艺术家将其命名为“地球之梦”,并制作了演示模型,在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公布。目前,崔宰恩团队已经向首尔历史博物馆正式提交了他们的方案,打算先征得韩国方面的认可。
诸多创作流派汇聚一堂
“地球之梦”团队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作品不拘一格。崔宰恩的创意是个竹瓮,内有螺旋式楼梯。丹麦人奥拉维尔·艾利亚松的成名作是布鲁克林大桥下的瀑布,这次,他专门为“地球之梦”设计了一个亭阁,由竹圈重叠而成,交叉的结构具有“团结”的寓意。来自日本的大石河田曾用木材制作了几个大型“鸟巢”用来装饰巴黎的建筑,他提出再做一个“鸟巢”,挂在非军事区的悬崖上。印度建筑师比乔伊·杰恩创作了一丛曼陀罗花。
韩国艺术家同样表现踊跃。李乌帆(音)主推极简主义风格,他设计了一道拱桥,上面有茶座,两边的游客可以在桥上赏景、品茶。李布尔(音)则把非军事区内随处可见的芦苇织成茧状,挂在步道两旁作为装饰,满足了崔宰恩“就地取材”的要求。
赵敏硕(音)是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他认为,建立种子库和知识库的最佳地点是朝鲜和韩国之间的一条地道。为了让两边的游客都能进入地道参观,他提出制作一个10米高的旋梯,安放在地道与国境线的交叉处,“就像倒过来的通天塔那样”。
“跟和平比起来,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多年来,美韩联军在非军事区埋下了总数超过百万枚的地雷,其中大多数是塑料制成的,金属探测器无法感知它们的存在。“这是非军事区内唯一的塑料物质,”崔宰恩说,“这里是世界上最纯净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要实施“地球之梦”,先决条件是清除地雷。
为此,艺术家们正在研究新的排雷手段,譬如用搭载塑料探测器的无人机打头阵,查明地雷位置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凝胶消除其威胁。单是排雷这一项的开支就可能比其余部分的总成本还高,但崔宰恩表示:“开支不是问题。跟和平比起来,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在“地球之梦”项目中,物理学家郑在成(音)负责管理种子库和知识库。他认为,利用坚固的花岗岩地道,除了建立非军事区生态系统的知识库,还应该把地球上最重要的知识保存下来,包括各种百科全书和量子力学理论等。万一末日来临,劫后余生的人类或许可以凭借这些知识重建文明。“总会有些幸存者吧。但愿他们别蠢到跟我们一样毁灭自己。”
近段时间,美国和朝鲜的对峙不断升级,“地球之梦”实施的前景似乎变得不太明朗,但崔宰恩还是打算向朝鲜方面提出这一方案。即使诸事顺利,拆除地雷、建立后勤、建筑施工、联系朝鲜艺术家共同参与等任务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全部落实的。她估计,整个项目至少要花5到10年才能大功告成。“不过,时间也是我作品的一部分,非常有趣的一部分。”
在最近的调查中,艺术家们发现竹子在该地区长势欠佳,于是决定调整修建悬空步道的方案,材料改用炭化木,可有效避免腐烂和虫蛀。“这些木材将来自与朝鲜半岛渊源最深的国家: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崔宰恩强调:“我们会一步步解决所有问题。”她坚信,“地球之梦”有朝一日终将实现。目前,她已开始争取联合国的资助。
“韩国需要和平,朝鲜也需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恐怖袭击、洪水飓风、物种灭绝……这个世界已经够危险的了。眼下,我们必须联合起来,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作品。”崔宰恩说。
位于朝鲜与韩国交界地带的“非军事区”,或许是世上最危险也最具原生态色彩的地方。在政治博弈陷入僵局的当下,有一批艺术家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装点这片人迹罕至的禁区,进而在半岛南北之间“架桥开路”,让岁月证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朝韩边界的一处瞭望台上,韩国艺术家崔宰恩(音)向北方极目远眺。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枫树和橡树混交林,在薄雾笼罩下闪烁着秋天的颜色。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军事禁区,崔宰恩打算实施一项惊世骇俗的计划。众多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师闻风而动,加入了她的队伍。他们定下的目标,在过去60多年间没有哪位将军或政客能够做到——借助某种共同的诉求,将朝鲜半岛上的两国连接起来。
几只白鹤掠过朝鲜境内的山峰,进入了崔宰恩的视线。它们会在这里遇到更稀有的丹顶鹤,后者是幸运与长寿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艺术家笔下。她所驻足的土地位于朝韩非军事区中心地带,由于气候温暖,每年,全世界半数以上的丹顶鹤会来这里过冬。
1953年,经历了三年多的战争,朝鲜和韩国签署了停火协定,“三八线”两侧地区组成的朝韩非军事区由此诞生,作为缓冲地带把半岛割裂至今。时光流逝,这片长约248公里、宽约4公里的昔日沙场逐渐被大自然同化,并为2700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难得的庇护所,包括几种濒危的兰花、豹猫、欧亚水獭,还有几近灭绝的阿穆尔斑羚。
“从士兵们的血泊中,长出了一座繁荣的花园。”崔宰恩感慨道。
军事禁区并非艺术禁区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出生在朝鲜战争结束那一年的崔宰恩乐于尝试各种挑战。大学毕业后,她前往日本学习插花艺术,但很快发现,跟插花比起来,自己更喜欢栽种有生命的植物。在日本同行的启发下,她把一吨吨土方搬运到东京的草月广场,撒下草种。一段时间后,青草破土而出,织成了一张起伏有致的绿毯。
突破艺术形式的局限后,崔宰恩把更广阔的建筑空间转化为自己的展示橱窗。她在一座锈迹斑斑的铁塔上种树,以此纪念韩国军政府统治时代的落幕;她从酒吧和餐馆收集了4万个酒瓶,建造了一座近30米高的亭阁;在19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她用再生塑料打造了展台;她还设计了一个“橙色月亮”用于为茶道仪式剪彩,展示地点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旁。
崔宰恩最重视的元素是“时间”。她曾把手工制作的树皮纸埋在世界各地,多年后挖出来,观察岁月带给它们的变化。现在,她的新计划可能需要更持久的耐心。
2014年,崔宰恩参加了一场以朝韩非军事区为主题的展览,多年来若隐若现的念头由此成型:在这片为隔绝武装冲突而设立的禁区,建起一座沟通朝鲜和韩国的“和平之桥”。
崔宰恩把想法告诉了她的好友、日本建筑师坂茂。在后者协助下,这个大胆的构想有了明确的实施方案:沿着狭长的非军事区架起一条13公里长的竹制悬空步道,以免游客踩到无处不在的地雷;依托步道搭建观景台,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开放式的“静思亭”,由包括朝鲜在内的各国建筑师和艺术家设计;他们还将为当地的物种建立种子库和知识库。
构想很美好,但显然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于是,艺术家将其命名为“地球之梦”,并制作了演示模型,在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公布。目前,崔宰恩团队已经向首尔历史博物馆正式提交了他们的方案,打算先征得韩国方面的认可。
诸多创作流派汇聚一堂
“地球之梦”团队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作品不拘一格。崔宰恩的创意是个竹瓮,内有螺旋式楼梯。丹麦人奥拉维尔·艾利亚松的成名作是布鲁克林大桥下的瀑布,这次,他专门为“地球之梦”设计了一个亭阁,由竹圈重叠而成,交叉的结构具有“团结”的寓意。来自日本的大石河田曾用木材制作了几个大型“鸟巢”用来装饰巴黎的建筑,他提出再做一个“鸟巢”,挂在非军事区的悬崖上。印度建筑师比乔伊·杰恩创作了一丛曼陀罗花。
韩国艺术家同样表现踊跃。李乌帆(音)主推极简主义风格,他设计了一道拱桥,上面有茶座,两边的游客可以在桥上赏景、品茶。李布尔(音)则把非军事区内随处可见的芦苇织成茧状,挂在步道两旁作为装饰,满足了崔宰恩“就地取材”的要求。
赵敏硕(音)是2014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他认为,建立种子库和知识库的最佳地点是朝鲜和韩国之间的一条地道。为了让两边的游客都能进入地道参观,他提出制作一个10米高的旋梯,安放在地道与国境线的交叉处,“就像倒过来的通天塔那样”。
“跟和平比起来,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多年来,美韩联军在非军事区埋下了总数超过百万枚的地雷,其中大多数是塑料制成的,金属探测器无法感知它们的存在。“这是非军事区内唯一的塑料物质,”崔宰恩说,“这里是世界上最纯净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要实施“地球之梦”,先决条件是清除地雷。
为此,艺术家们正在研究新的排雷手段,譬如用搭载塑料探测器的无人机打头阵,查明地雷位置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凝胶消除其威胁。单是排雷这一项的开支就可能比其余部分的总成本还高,但崔宰恩表示:“开支不是问题。跟和平比起来,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
在“地球之梦”项目中,物理学家郑在成(音)负责管理种子库和知识库。他认为,利用坚固的花岗岩地道,除了建立非军事区生态系统的知识库,还应该把地球上最重要的知识保存下来,包括各种百科全书和量子力学理论等。万一末日来临,劫后余生的人类或许可以凭借这些知识重建文明。“总会有些幸存者吧。但愿他们别蠢到跟我们一样毁灭自己。”
近段时间,美国和朝鲜的对峙不断升级,“地球之梦”实施的前景似乎变得不太明朗,但崔宰恩还是打算向朝鲜方面提出这一方案。即使诸事顺利,拆除地雷、建立后勤、建筑施工、联系朝鲜艺术家共同参与等任务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全部落实的。她估计,整个项目至少要花5到10年才能大功告成。“不过,时间也是我作品的一部分,非常有趣的一部分。”
在最近的调查中,艺术家们发现竹子在该地区长势欠佳,于是决定调整修建悬空步道的方案,材料改用炭化木,可有效避免腐烂和虫蛀。“这些木材将来自与朝鲜半岛渊源最深的国家: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崔宰恩强调:“我们会一步步解决所有问题。”她坚信,“地球之梦”有朝一日终将实现。目前,她已开始争取联合国的资助。
“韩国需要和平,朝鲜也需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恐怖袭击、洪水飓风、物种灭绝……这个世界已经够危险的了。眼下,我们必须联合起来,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作品。”崔宰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