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沙特告别“没有电影院的历史”

本报特约撰稿 袁野   青年参考  ( 2017年12月20日   06 版)

    12月3日,沙特民众在利雅得一所大学的剧场中等待观看演出。图片来源CFP

    《瓦嘉达》电影海报

    很多旅游手册上写道: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唯一以法律禁止上映电影的国家,全国没有电影院;那里的人不看电影,不喜欢拍照、录像。

    如今,随着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储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推进,沙特没有电影院的历史即将结束。

    沙特人不必去邻国看电影了

    据沙特《利雅得报》12月11日报道,沙特文化和信息大臣阿瓦德·阿拉瓦德宣布,该国视听媒体局理事会决定解除电影院禁令,将在90天内制定相关政策,并向有意开设电影院的机构颁发许可,后者将被允许从2018年3月起在该国运营。自1982年沙特以“电影容易引发道德堕落”为由关闭所有电影院后,大银幕终于又将在这个沙漠王国点亮。

    沙特国民尤其是占人口60%的年轻人对此欣喜非常,电影从业者更是欢呼雀跃。“在沙特阿拉伯,这是美好的一天!”沙特著名女导演海法·曼苏尔在推特网上写道。制片人艾曼·塔雷克·贾马尔说:“现在,我们的年轻男女将展示世界的可能性和值得欣赏的故事。”

    阿拉瓦德在声明中称,解除禁令是一个“分水岭时刻”,“通过发展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我们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同时丰富人民的娱乐选择”。政府估计,到2030年该国将有300多座电影院投入运营,银幕数量预计达到2000块,为沙特经济贡献超过240亿美元,并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

    嗅觉灵敏的商人们早已闻风而动。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国AMC公司等国际文化产业集团正与沙特积极接触,希望尽早抢占这块巨大的蛋糕。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沙特解除禁令后,邻国巴林的电影公司股价应声下跌7%,因为沙特人再也不需要到邻国去看电影了。

    禁令松动的迹象早已有之

    沙特并非一直禁止电影上映,相反,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国还有不少影院放映未经审查的各类影片。在冷战初期,美国人发现电影是向当时文盲率高达90%、以游牧生活为主的阿拉伯人进行宣传的理想方式,美国大使馆为此专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深入大漠深处为游牧部落放映电影,并且根据沙特当地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英雄人物创作电影剧本,专门拍摄了一批宣传片以对抗苏联。

    过多的外国影片逐渐引起了沙特宗教人士的不满,1975年费萨尔国王被暗杀、1979年麦加大清真寺被极端分子占领、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等事件更是刺激了沙特敏感的神经,终于导致1982年的禁令出台。此后35年间,沙特人只能在私人客厅或外国使馆里看到电影。

    不过,禁令之下也不乏通融之道。在大城市的咖啡馆里,往往有大屏幕电视播放各国影视剧;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录像机、VCD机、DVD机和卫星电视接收器,现在更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看电影,就连非穆斯林禁止入内的“圣城”麦加也不例外。为了看到最新上映的片子,大批沙特人不惜奔向邻国。

    禁令松动的迹象其实早已有之。据沙特《中东日报》报道,2005年11月,首都利雅得的王室财产洲际大饭店在开斋节前两周的庆祝日期间,每天放映3场译制的外国卡通片,据估计,半个月内有5万人前往观看。这是电影在该国公开场合消失20多年后,沙特政府首次发出“绿灯”信号。

    2006年,著名的“沙特首富、中东巴菲特”瓦里德·本·塔拉勒王子所有的罗塔那公司宣布进军国际影坛。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私人卫星电视公司MBC集团紧随其后,计划一年在沙特拍摄8部影片。同时,沙特在东部城市吉达开工建设了6座制片厂。

    同年7月14日,首届沙特电影节在吉达举行,不过为避免敏感,20多年来第一场电影公映是以“视觉演出节”的名义进行的。次年该国举办了“视觉艺术节”,5天中有19部沙特拍摄的短片参赛,还有科威特、巴林、阿联酋、日本和俄罗斯的作品助兴。

    国内举办电影节的同时,沙特导演们的作品逐渐在国际社会闯出名声。2007年,阿布杜勒·艾亚夫执导的19分钟故事片《框架》获得了阿联酋电影比赛节评委特别奖,以及阿尔及利亚奥兰电影节最佳短片的提名;曼苏尔2004年拍摄的《唯一的出路》获得阿联酋电影比赛节和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短片金奖。她于2014年拍摄的剧情电影《瓦嘉达》还差点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政府必须支持电影,因为电影能够成就伊斯兰”

    在2006年举行的第五届阿联酋电影节上,10部来自沙特的影片首次面世,虽然都是4至45分钟的短片,但这不妨碍它们向世人展现新生的沙特电影工业强劲的势头。其中,艾亚夫的45分钟短片《电影500公里》是沙特拍摄的第一部故事性纪录片。

    该片改编自艾亚夫的亲身经历:一个沙特青年突发奇想,驱车从利雅得奔赴巴林首都麦纳麦,只为看一场电影。影片记录了他人生中头一次申领护照,头一次踏入电影院、面对大银幕的感受,以及往返500公里沿途的见闻。影片中,艾亚夫以一句台词调侃道:“巴林的影院老板天天盼放假,一到节假日,观众中80%至90%是沙特人。”

    《电影500公里》多次受邀在国外电影节放映,还获得了2008年沙特电影比赛短纪录片金奖。之后,艾亚夫拍摄了获奖的《框架》和《雨》。

    加拿大籍巴勒斯坦导演伊西多里·穆萨里姆拍摄于2006的《过得好吗?》,是沙特出品的第一部故事长片,片长达到95分钟,描写了刚领到毕业证书的女大学生杜妮娅努力求职,却遭遇极端保守的家人阻挠的故事。电影未能以喜剧收场,少见地表达了沙特女性对自身权利的诉求。

    影片女主角的饰演者是沙特首位女演员杏德·穆罕默德,她曾因与男演员同台演出不戴面纱的剧情,被国内保守势力恐吓。该片由罗塔那公司投资,在阿联酋拍摄完成,100万美元的投资开创了沙特“大片”的先河,2006年受邀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做特别展映。

    在沙特,曼苏尔是备受争议的女导演。身为著名诗人的父亲从小教她拍电影,在他的鼓励下,2003年曼苏尔就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时长7分钟的《谁?》,讲述一个男人穿上传统的黑色长袍,假扮成妇女的故事。2004年,曼苏尔拍摄了《痛苦的历程》和《唯一的出路》,2005年更是推出了纪录长片《没有影子的女人们》,讨论禁锢波斯湾女性的种种习俗。她以此片获得了阿曼的马斯喀特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近年来,沙特电影人不断用镜头反映这个沙漠王国的众生百态。2007年的吉达视觉艺术节上,马姆杜·萨勒姆执导的《圆月夜》备受赞赏;《空中的孩子》则讲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如何面对天天酗酒的父亲。2008年,罗塔那公司再接再厉,投资200万美元拍摄了沙特第二部故事长片《曼纳希》,讲述该国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憨厚的农民曼纳希被“忽悠”去大都会迪拜“发大财”的故事。此外,《沉默的影子》《三个女王》等影片继续关注沙特的保守礼教问题,该国还与美国合拍了60分钟的记录性故事片《沙特人在美国》,通过一系列沙特女性的表白,展现了9·11事件后沙特人在美国的生活和恋爱观。

    支持解禁的分析人士指出,将道德与艺术对立是极端分子的伎俩,而艺术家通过丰富的审美想象力来塑造人的民族特性。“政府必须支持电影,因为电影能够成就伊斯兰。在西方,电影是一项大工业,经常被用来针对伊斯兰。因此,建立我们的电影(产业)对伊斯兰完全正当合理,是合法的要求,是一件好事。”沙特著名学者谢赫·萨勒曼·欧德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

 

沙特告别“没有电影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