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海报留下“最精彩的一笔”
本报特约撰稿 袁野
青年参考
(
2017年12月06日
17
版)
在戎马倥偬之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也会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1925年苏联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苏联艺术家们在一张张电影海报中注入的惊人才华,更是留下了令今人赞叹不已的作品。
-----------------------------------------------
“那个时代没有规则,只有对想象力的追寻”
热爱艺术的人们对塔森出版社一定不会陌生。最近,这家德国书局推出画册《俄罗斯先锋派电影海报》,收录了250余幅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苏联电影海报,包括俄罗斯构成派代表人物乔治和弗拉迪莫·斯登伯兄弟、身兼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的米哈伊尔·德卢加奇,以及著名达达派艺术家、摄影师、平面设计师亚历山大·罗钦可等人的作品。
画册的作者苏珊·派克在前言中写道:这些艺术家如同莫斯科街头的闪耀之光,他们的作品堪称前所未有,在海报设计史上留下了最精彩、最富想象力的一笔。
整个20世纪20年代,苏联都是世界现代主义艺术的主导力量。革命使艺术家们欢欣鼓舞,不断探索足以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形式;列宁等党和国家的领导者视艺术为构筑国家未来蓝图的重要力量,“艺术深入生活”、“艺术深入科技” 这样的口号表达了人们对艺术改变生活的普遍信仰。
那时的艺术家继承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丰厚遗产。早在19世纪末期,俄罗斯先锋派已形成一股蓬勃发展的浪潮,至上主义、俄罗斯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立体未来主义、新原始主义等艺术运动方兴未艾,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等画家引领着该国先锋派走在世界艺术发展的最前端。
十月革命后,高涨的艺术氛围、生活和创作方式的彻底改变,都助推了实验艺术的火焰熊熊燃烧。建构主义、现实主义、分析艺术、无产阶级艺术等多元艺术形式看似互相对立,实则并驾齐驱地繁荣发展,孕育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不仅留下了《蒙太奇》和列宁格勒红旗纺织厂等先锋摄影、建筑名作,还设计出了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海报作品。
《俄罗斯先锋派电影海报》展现了这些艺术家们的风采——他们用独特的构图和透视营造出令人震撼的效果,用抽象的几何图形表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艺术形式。“设计师们将电影创新手法运用在海报设计中,比如大特写镜头、独特的视角、夸张的比例等。他们将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拼凑起来,融合摄影与印刷手法,把不同镜头中的角色和动作混剪在一起。人物脸色彩鲜活艳丽、身体姿态拉长扭曲,动物的身体给了人,演职员表也成为整体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派克在前言中写道。
艺术家们大胆采用新式绘画技法和设计技术,比如平版印刷术和摄影拼贴技法。他们大块大块地使用色彩,豪放地填充画面,用堪比野兽派的浓墨重彩来描绘黑白电影的画面。正如本书作者所说,“那个时代没有规则,只有对想象力的追寻”。
事实上,这些杰作几乎都是在紧迫的时间和简陋的条件中创作出来的。在德卢加奇和弗拉迪莫·斯登伯的回忆中,他们头一天下午3点看到影片,第二天上午10点前就必须拿出完整的设计,有时只有12个小时来创作一幅海报,甚至没看过电影就要创作出海报,外国影片尤其如此。他们能指望的往往只有一份寥寥数语的内容简介、几张印刷模糊的剧照,以及好莱坞散发的广告宣传册。
海报的印刷设备相当简陋,技术也很原始,几乎都是沙皇时代留下的“老家伙”。弗拉迪莫说,许多机器几近散架,要靠绳索绑在一起才能继续运转。
他们的作品被印制了成千上万份,留存至今的却极少
尽管困难重重,艺术家们仍然效率惊人。德卢加奇和斯登伯兄弟是那时最高产的设计师。兄弟俩在上世纪20年代绘制了超过300幅海报,德卢加奇的作品更是超过500幅。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他们的作品被印制了成千上万份,曾贴遍苏俄的大街小巷,留存至今的却极少。大部分海报的纸张质量低劣不堪,往往随着电影下线而被随手撕掉。难能可贵的是,即使知道作品只能闪耀短短几周,艺术家们仍然一丝不苟地维持着极高的创作水准。
然而,艺术实验的火花转眼即逝。列宁去世8年后,斯大林在1932年宣布“社会现实主义”将是国家唯一认可的艺术形式,无论创作内容还是手法都必须描绘 “真实的、符合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苏联生活画面”,该国先锋派艺术的时代因之迅速凋零。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艺术的灵光没有彻底泯灭。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战火中,苏联还是诞生了肖斯塔科维奇伟大的《第七交响乐》;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门前,摆放着苏联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的“铸剑为犁”;上世纪50年代,苏联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也迎来了复兴。
史上最出色的海报设计照亮了艺术之路,其中的想象力、智慧、创造力也许至今仍未被超越。
本版图片来自《俄罗斯先锋派电影海报》一书
在戎马倥偬之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也会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1925年苏联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苏联艺术家们在一张张电影海报中注入的惊人才华,更是留下了令今人赞叹不已的作品。
-----------------------------------------------
“那个时代没有规则,只有对想象力的追寻”
热爱艺术的人们对塔森出版社一定不会陌生。最近,这家德国书局推出画册《俄罗斯先锋派电影海报》,收录了250余幅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苏联电影海报,包括俄罗斯构成派代表人物乔治和弗拉迪莫·斯登伯兄弟、身兼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的米哈伊尔·德卢加奇,以及著名达达派艺术家、摄影师、平面设计师亚历山大·罗钦可等人的作品。
画册的作者苏珊·派克在前言中写道:这些艺术家如同莫斯科街头的闪耀之光,他们的作品堪称前所未有,在海报设计史上留下了最精彩、最富想象力的一笔。
整个20世纪20年代,苏联都是世界现代主义艺术的主导力量。革命使艺术家们欢欣鼓舞,不断探索足以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形式;列宁等党和国家的领导者视艺术为构筑国家未来蓝图的重要力量,“艺术深入生活”、“艺术深入科技” 这样的口号表达了人们对艺术改变生活的普遍信仰。
那时的艺术家继承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丰厚遗产。早在19世纪末期,俄罗斯先锋派已形成一股蓬勃发展的浪潮,至上主义、俄罗斯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立体未来主义、新原始主义等艺术运动方兴未艾,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等画家引领着该国先锋派走在世界艺术发展的最前端。
十月革命后,高涨的艺术氛围、生活和创作方式的彻底改变,都助推了实验艺术的火焰熊熊燃烧。建构主义、现实主义、分析艺术、无产阶级艺术等多元艺术形式看似互相对立,实则并驾齐驱地繁荣发展,孕育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不仅留下了《蒙太奇》和列宁格勒红旗纺织厂等先锋摄影、建筑名作,还设计出了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海报作品。
《俄罗斯先锋派电影海报》展现了这些艺术家们的风采——他们用独特的构图和透视营造出令人震撼的效果,用抽象的几何图形表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艺术形式。“设计师们将电影创新手法运用在海报设计中,比如大特写镜头、独特的视角、夸张的比例等。他们将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拼凑起来,融合摄影与印刷手法,把不同镜头中的角色和动作混剪在一起。人物脸色彩鲜活艳丽、身体姿态拉长扭曲,动物的身体给了人,演职员表也成为整体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派克在前言中写道。
艺术家们大胆采用新式绘画技法和设计技术,比如平版印刷术和摄影拼贴技法。他们大块大块地使用色彩,豪放地填充画面,用堪比野兽派的浓墨重彩来描绘黑白电影的画面。正如本书作者所说,“那个时代没有规则,只有对想象力的追寻”。
事实上,这些杰作几乎都是在紧迫的时间和简陋的条件中创作出来的。在德卢加奇和弗拉迪莫·斯登伯的回忆中,他们头一天下午3点看到影片,第二天上午10点前就必须拿出完整的设计,有时只有12个小时来创作一幅海报,甚至没看过电影就要创作出海报,外国影片尤其如此。他们能指望的往往只有一份寥寥数语的内容简介、几张印刷模糊的剧照,以及好莱坞散发的广告宣传册。
海报的印刷设备相当简陋,技术也很原始,几乎都是沙皇时代留下的“老家伙”。弗拉迪莫说,许多机器几近散架,要靠绳索绑在一起才能继续运转。
他们的作品被印制了成千上万份,留存至今的却极少
尽管困难重重,艺术家们仍然效率惊人。德卢加奇和斯登伯兄弟是那时最高产的设计师。兄弟俩在上世纪20年代绘制了超过300幅海报,德卢加奇的作品更是超过500幅。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他们的作品被印制了成千上万份,曾贴遍苏俄的大街小巷,留存至今的却极少。大部分海报的纸张质量低劣不堪,往往随着电影下线而被随手撕掉。难能可贵的是,即使知道作品只能闪耀短短几周,艺术家们仍然一丝不苟地维持着极高的创作水准。
然而,艺术实验的火花转眼即逝。列宁去世8年后,斯大林在1932年宣布“社会现实主义”将是国家唯一认可的艺术形式,无论创作内容还是手法都必须描绘 “真实的、符合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苏联生活画面”,该国先锋派艺术的时代因之迅速凋零。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艺术的灵光没有彻底泯灭。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战火中,苏联还是诞生了肖斯塔科维奇伟大的《第七交响乐》;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门前,摆放着苏联雕塑家叶夫根尼·武切季奇的“铸剑为犁”;上世纪50年代,苏联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也迎来了复兴。
史上最出色的海报设计照亮了艺术之路,其中的想象力、智慧、创造力也许至今仍未被超越。
本版图片来自《俄罗斯先锋派电影海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