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关头,他取消了安乐死计划
“安乐死不是能轻易提起的话题”
本报记者 高珮莙
青年参考
(
2017年12月06日
06
版)
质疑者称安乐死是人为地缩短生命,与“尊严死”不能画上等号。
身患胰腺癌的傅达仁希望在台湾推动安乐死合法化,“愿为此奋战到最后一天”。
近日,身患晚期胰腺癌的台湾体育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在瑞士安乐死机构取得会员资格,这位被诊断仅剩两个月生命的绝症患者“获得了绿灯通关,随时可以如愿”。他希望成为首个合法接受安乐死的亚洲人。
“安乐死是现代化产物,是不分蓝绿、宗教、种族、人伦道德与文化哲学的,这有如一场战争——战场上杀人并不犯罪,这是全人类对抗恶病菌毒的战争。”傅达仁在脸谱网上写道。除了为自己寻求“安乐”,他还积极推动台湾安乐死合法化,呼吁给绝症患者选择死亡的自由。
----------------------------------------------
“我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11月18日,傅达仁在脸谱网上晒出一张与儿子拥抱的照片,并写下这样一段话:“骨中骨的拥抱,热与热的燃烧;血与血的交流,如火山未爆;心与灵的交互,舍也难!不舍也难!哭表不了那世纪的离别!泪流不完那巨大的悲切!”
11月15日,这位84岁的老人在瑞士取得了安乐死的“绿卡”,这意味着他可以与医生进行两次谈话后定下接受安乐死的时间。但在最后关头,舍不得儿子的他取消了计划,“千里迢迢,非常痛苦”地回到了台湾。
身患胰腺癌以来,傅达仁在3个月中接受了6次手术,进出医院10回。身高1.8米的他胆囊被摘除,无论是坐、站还是躺着都痛苦难当,体重从74公斤骤降至58公斤,瘦得医生不敢再给他开刀。因为不断发烧,他只能持续打消炎药和抗生素,加上难以进食、每天注射吗啡,令他开始质疑“没有尊严地活着”究竟意义何在。因此,他在11月赶往瑞士,找到全球唯一一家帮助国际人士安乐善终的机构,寻求安乐死。
“我的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选择生死)是我自己的人权。”他告诉台湾《中国时报》,安乐死机构“就像上帝给世界开了一扇窗”,让饱受病魔折磨的人看到了“解脱”的可能性。
起初家人纷纷反对,但眼看他越来越虚弱,儿子傅俊豪渐渐改变了立场。“有什么理由反对?都痛苦得不能活了。”他决定支持父亲的选择,陪伴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任何年满18岁的成年人都能成为瑞士安乐死机构“尊严”的会员,前提是其身患绝症,且完全出于自愿。整个流程大约需要花费人民币8.8万元至11万元,包括遗体火化与运送回乡。
据瑞士资讯网报道,傅达仁希望自己接受安乐死的过程被拍摄下来,进行直播。“尊严”尚未就此表态,瑞士另一家安乐死机构“解脱”表示,为保护临终者的私人空间、不给其过多压力,他们无法赞同直播安乐死。
“如果把这一私密时刻同步与公众分享,我们很难保证患者是否还有叫停的勇气。”死亡问题研究专家赫尔穆特·巴赫迈尔告诉瑞士资讯网,“我觉得这是一种暴露狂。”
他的决定引发热烈讨论
傅达仁不是第一个产生记录安乐死过程这个念头的人。英国广播公司曾播放纪录片《选择死亡》,由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英国作家泰瑞·帕查拍摄。片中,罹患“渐冻症”的71岁富商彼得·斯梅德利希望在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前有尊严地离开,在妻子的陪伴下,他来到了“尊严”。
女医生再三确认其意愿后,斯梅德利坚定地紧握妻子的手,喝下了医生调制好的安乐死药水。服药后他拿起巧克力,笑着说真好吃。在生命的终点,他从容不迫地安慰妻子:“亲爱的,你要坚强。”
死亡来得很快。一分钟后他开始不适,咳了几十秒便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去世时他仍紧握着妻子的手。过了一阵子,医生对她说:“你现在可以哭了。”她开始放声大哭。
这部纪录片在英国播出后,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批评这是鼓励人们自杀。导演帕查解释称,此片意在推动英国安乐死合法化。
无论在哪个国家,安乐死都不是一个能轻易提起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给予安乐死合法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寥寥可数,在英国也没有合法化。“尊严”有557名英国会员,其中22人已在这家机构接受了安乐死。
2002年,荷兰成为全球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并对其执行程序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之后,比利时立法规范安乐死。按照该国法案,实施前提是接受者的病情已无法挽回,为此遭受“持续和难以忍受的生理、心理痛苦”,经过深思熟虑后由本人提出申请。法案规定,患者有权选择使用止痛药进行治疗,以免贫困或无依无靠者因负担不起医疗费而寻求安乐死。比利时也是全球首个对安乐死年龄不设限的国家。在澳大利亚,安乐死一度合法,但由于遭到当地医学协会的强烈反对,法案仅仅“生存”了9个月即被参议院废除。此外,美国的部分州也支持安乐死。
瑞士禁止积极、直接的安乐死,但在苏黎世等个别城市,医生可以给重病且自愿结束生命的病人一些致命药品,由病人自己服药。这种情况被视为被动协助自杀。
不久前赶赴瑞士的傅达仁,再度掀起了台湾媒体的热烈讨论。
“安乐死就是特快列车”
傅达仁告诉台湾媒体,他到瑞士“赴死”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提高安乐死在台湾的接受度。虽然安乐死又称“协助自杀”,但他强调安乐善终不等于自杀。“这是一种人道。自杀痛苦、丑陋、没有尊严,而安乐死尊重个人选择生死的人权。”他告诉台湾“中央社”,“欧美病人有多种选择,可以放弃治疗,可以安宁治疗,或是选择安乐死。安乐死就是特快列车。”
在亚洲,至今没人合法地登上这辆通往死亡的“特快列车”。
傅达仁在记者见面会上透露,台湾透析、插管、因患癌自杀的人非常多,但“帮助自杀”被视为犯罪,没有医生敢开药让病人安乐死。在他看来,瑞士安乐死机构为各国罹患绝症的人提供了一个带着尊严离去的出口,因为“帮助生不如死的人解脱是很大的善事”。
去年12月6日,傅达仁上书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要求推动安乐死合法化。他在信中表示,台湾超过75岁的植物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太多,自己以病者、老者身份上书,恳请实行自愿安乐死法案,减少因高龄社会配套长照政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减少老人及其家人的痛苦。
此信立刻在台湾引起了巨大争议。艺人潘慧如的母亲曾被癌症折磨9年,因此她赞成安乐死,认为人有权选择自己“离开”的方式。作家琼瑶表示,生命到最后阶段十分痛苦,将痛苦期缩短是一种慈悲;如果将来得了不治之症,她也会通过安乐死走完这段必须面对的终途。
但台湾《中国时报》警告称,安乐死既是积极地结束生命,也是人为地缩短生命,与“尊严死”不能画等号,因此在适用上要非常谨慎。“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李彦秀指出,安乐死合法化并不容易。蔡英文回信称,此案牵涉医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等层面,“必须详加研议”。
傅达仁表示,即使会被骂,他也“愿为此奋战到最后一天”,未来还计划与作家一起成立安乐善终协会。
亚洲的传统观念对安乐死非常抵触,但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据《日本时报》报道,日本没有关于安乐死的具体立法,但根据过去两桩案件的判决结果设立了一套法律框架,在满足一系列条件的情况下,安乐死可能是合法的。
韩国也在近期迈出了一步。据韩国《亚洲经济》报报道,11月24日,又称《安乐死法》的韩国《维持生命医疗决定法》试行满一个月,11位病人放弃了没有治愈希望的治疗,其中7人已进入临终阶段,即将接受“尊严死亡”。明年2月起,这部法案将正式施行,届时,只需主治医师和相关领域的一名专家从医学角度判断患者治愈无望,患者便可自行决定是否维持治疗。
傅达仁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台湾安乐死合法化的那一天,但“年轻人奋斗向前,年老人喜乐再见”是他的座右铭。因为舍不得家人,他回到了台湾,但他相信自己会再次前往瑞士寻求“解脱”,因为“生死要自己决定”。
近日,身患晚期胰腺癌的台湾体育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在瑞士安乐死机构取得会员资格,这位被诊断仅剩两个月生命的绝症患者“获得了绿灯通关,随时可以如愿”。他希望成为首个合法接受安乐死的亚洲人。
“安乐死是现代化产物,是不分蓝绿、宗教、种族、人伦道德与文化哲学的,这有如一场战争——战场上杀人并不犯罪,这是全人类对抗恶病菌毒的战争。”傅达仁在脸谱网上写道。除了为自己寻求“安乐”,他还积极推动台湾安乐死合法化,呼吁给绝症患者选择死亡的自由。
----------------------------------------------
“我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11月18日,傅达仁在脸谱网上晒出一张与儿子拥抱的照片,并写下这样一段话:“骨中骨的拥抱,热与热的燃烧;血与血的交流,如火山未爆;心与灵的交互,舍也难!不舍也难!哭表不了那世纪的离别!泪流不完那巨大的悲切!”
11月15日,这位84岁的老人在瑞士取得了安乐死的“绿卡”,这意味着他可以与医生进行两次谈话后定下接受安乐死的时间。但在最后关头,舍不得儿子的他取消了计划,“千里迢迢,非常痛苦”地回到了台湾。
身患胰腺癌以来,傅达仁在3个月中接受了6次手术,进出医院10回。身高1.8米的他胆囊被摘除,无论是坐、站还是躺着都痛苦难当,体重从74公斤骤降至58公斤,瘦得医生不敢再给他开刀。因为不断发烧,他只能持续打消炎药和抗生素,加上难以进食、每天注射吗啡,令他开始质疑“没有尊严地活着”究竟意义何在。因此,他在11月赶往瑞士,找到全球唯一一家帮助国际人士安乐善终的机构,寻求安乐死。
“我的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选择生死)是我自己的人权。”他告诉台湾《中国时报》,安乐死机构“就像上帝给世界开了一扇窗”,让饱受病魔折磨的人看到了“解脱”的可能性。
起初家人纷纷反对,但眼看他越来越虚弱,儿子傅俊豪渐渐改变了立场。“有什么理由反对?都痛苦得不能活了。”他决定支持父亲的选择,陪伴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任何年满18岁的成年人都能成为瑞士安乐死机构“尊严”的会员,前提是其身患绝症,且完全出于自愿。整个流程大约需要花费人民币8.8万元至11万元,包括遗体火化与运送回乡。
据瑞士资讯网报道,傅达仁希望自己接受安乐死的过程被拍摄下来,进行直播。“尊严”尚未就此表态,瑞士另一家安乐死机构“解脱”表示,为保护临终者的私人空间、不给其过多压力,他们无法赞同直播安乐死。
“如果把这一私密时刻同步与公众分享,我们很难保证患者是否还有叫停的勇气。”死亡问题研究专家赫尔穆特·巴赫迈尔告诉瑞士资讯网,“我觉得这是一种暴露狂。”
他的决定引发热烈讨论
傅达仁不是第一个产生记录安乐死过程这个念头的人。英国广播公司曾播放纪录片《选择死亡》,由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英国作家泰瑞·帕查拍摄。片中,罹患“渐冻症”的71岁富商彼得·斯梅德利希望在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前有尊严地离开,在妻子的陪伴下,他来到了“尊严”。
女医生再三确认其意愿后,斯梅德利坚定地紧握妻子的手,喝下了医生调制好的安乐死药水。服药后他拿起巧克力,笑着说真好吃。在生命的终点,他从容不迫地安慰妻子:“亲爱的,你要坚强。”
死亡来得很快。一分钟后他开始不适,咳了几十秒便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去世时他仍紧握着妻子的手。过了一阵子,医生对她说:“你现在可以哭了。”她开始放声大哭。
这部纪录片在英国播出后,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批评这是鼓励人们自杀。导演帕查解释称,此片意在推动英国安乐死合法化。
无论在哪个国家,安乐死都不是一个能轻易提起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给予安乐死合法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寥寥可数,在英国也没有合法化。“尊严”有557名英国会员,其中22人已在这家机构接受了安乐死。
2002年,荷兰成为全球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并对其执行程序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之后,比利时立法规范安乐死。按照该国法案,实施前提是接受者的病情已无法挽回,为此遭受“持续和难以忍受的生理、心理痛苦”,经过深思熟虑后由本人提出申请。法案规定,患者有权选择使用止痛药进行治疗,以免贫困或无依无靠者因负担不起医疗费而寻求安乐死。比利时也是全球首个对安乐死年龄不设限的国家。在澳大利亚,安乐死一度合法,但由于遭到当地医学协会的强烈反对,法案仅仅“生存”了9个月即被参议院废除。此外,美国的部分州也支持安乐死。
瑞士禁止积极、直接的安乐死,但在苏黎世等个别城市,医生可以给重病且自愿结束生命的病人一些致命药品,由病人自己服药。这种情况被视为被动协助自杀。
不久前赶赴瑞士的傅达仁,再度掀起了台湾媒体的热烈讨论。
“安乐死就是特快列车”
傅达仁告诉台湾媒体,他到瑞士“赴死”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提高安乐死在台湾的接受度。虽然安乐死又称“协助自杀”,但他强调安乐善终不等于自杀。“这是一种人道。自杀痛苦、丑陋、没有尊严,而安乐死尊重个人选择生死的人权。”他告诉台湾“中央社”,“欧美病人有多种选择,可以放弃治疗,可以安宁治疗,或是选择安乐死。安乐死就是特快列车。”
在亚洲,至今没人合法地登上这辆通往死亡的“特快列车”。
傅达仁在记者见面会上透露,台湾透析、插管、因患癌自杀的人非常多,但“帮助自杀”被视为犯罪,没有医生敢开药让病人安乐死。在他看来,瑞士安乐死机构为各国罹患绝症的人提供了一个带着尊严离去的出口,因为“帮助生不如死的人解脱是很大的善事”。
去年12月6日,傅达仁上书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要求推动安乐死合法化。他在信中表示,台湾超过75岁的植物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太多,自己以病者、老者身份上书,恳请实行自愿安乐死法案,减少因高龄社会配套长照政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减少老人及其家人的痛苦。
此信立刻在台湾引起了巨大争议。艺人潘慧如的母亲曾被癌症折磨9年,因此她赞成安乐死,认为人有权选择自己“离开”的方式。作家琼瑶表示,生命到最后阶段十分痛苦,将痛苦期缩短是一种慈悲;如果将来得了不治之症,她也会通过安乐死走完这段必须面对的终途。
但台湾《中国时报》警告称,安乐死既是积极地结束生命,也是人为地缩短生命,与“尊严死”不能画等号,因此在适用上要非常谨慎。“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李彦秀指出,安乐死合法化并不容易。蔡英文回信称,此案牵涉医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等层面,“必须详加研议”。
傅达仁表示,即使会被骂,他也“愿为此奋战到最后一天”,未来还计划与作家一起成立安乐善终协会。
亚洲的传统观念对安乐死非常抵触,但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据《日本时报》报道,日本没有关于安乐死的具体立法,但根据过去两桩案件的判决结果设立了一套法律框架,在满足一系列条件的情况下,安乐死可能是合法的。
韩国也在近期迈出了一步。据韩国《亚洲经济》报报道,11月24日,又称《安乐死法》的韩国《维持生命医疗决定法》试行满一个月,11位病人放弃了没有治愈希望的治疗,其中7人已进入临终阶段,即将接受“尊严死亡”。明年2月起,这部法案将正式施行,届时,只需主治医师和相关领域的一名专家从医学角度判断患者治愈无望,患者便可自行决定是否维持治疗。
傅达仁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台湾安乐死合法化的那一天,但“年轻人奋斗向前,年老人喜乐再见”是他的座右铭。因为舍不得家人,他回到了台湾,但他相信自己会再次前往瑞士寻求“解脱”,因为“生死要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