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第六届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交流营”侧记

本报记者 王聪聪   青年参考  ( 2017年11月01日   09 版)

    部分中德代表在讨论。

    本文作者(左二)与部分中德代表合影留念。

    部分中德代表在进行破冰交流。

    10月25日,王宏禹在“第六届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交流营”(以下简称“交流营”)微信群里,晒出了他“学以致用”的照片。

    王宏禹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他把交流营里“鱼缸讨论”、“冰山模型”等新颖的研讨形式用到了教学中,增加课堂互动氛围,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

    这一让中德双方青年代表都感到“收获满满”的交流营,是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活动。今年,该活动于10月15日至21日在德国汉堡市举行,主题为“变革中的世界秩序:中德关系的新机遇”。

    在一周时间里,中德双方共30名优秀青年代表围绕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媒体等领域的主题展开学习、研讨,增进了解、信任,进而建立一个强大持久的双边交流网络。在会议之外,双方总是抓住一切机会交流,聊工作、学习、家庭……

    脑洞大开的交流营

    德国青年代表弗兰克·霍普夫加特纳告诉《青年参考》,他于一年前报名参加交流营活动,经过层层筛选,仅有35名德国青年获得了面试资格,而他有幸成为最终入选的15名德国代表之一。他认为自己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密切相关。

    弗兰克目前在英国教授数字媒体和数据科学课程,还是中国东北大学的客座讲师。生活中的弗兰克对中国的饺子和包子赞不绝口。这位博士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德国青年是个“科技控”,他指着手机上的一款App说,交流营紧张有趣的日程让他缩短了睡眠时间。

    在《德国时代周报》参观访问时,弗兰克尖锐地发问:“不少媒体都有‘鱼饵文章’——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人们点击,但实际上正文并没有有价值的信息,该怎么解决?”这同样是中国媒体代表关心的问题。

    《德国时代周报》负责数字战略和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克里斯坦回答:“希望本报能永远避免这种情况,重要的是要深化与读者的信任,不要误导他们。”他坦言,《德国时代周报》正在与一些社交媒体竞争,不少社交媒体的文章往往没有核实就发布,而传统媒体必须提供优质内容以保持良好的声誉。

    10月16日,一场名为“国际咖啡室”的研讨会,让中德青年代表脑洞大开。

    德国主办方设计了6个“咖啡桌”,每桌负责人先介绍本桌的主题,然后其他人按照各自的兴趣挑选参与哪一桌的讨论,每轮讨论15分钟,然后轮换到其他“咖啡桌”,讨论4轮后,由各桌负责人汇总讨论要点及结论。

    德国青年代表尼尔斯·劳伊主持的“专利制度对产业创新的影响”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以往的创新大多集中在产品层面,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很容易,现在有很多商业模式创新,怎么来保护呢?”“第一位研发者付出了很多成本,第二位可能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但是推广做得好就占据了很大的市场,花了很多精力创造的反而不如宣传做得好的。知识产权保护能解决吗?”“如今互联网时代,强调信息分享公开,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来自江苏澄星集团的中国青年代表代表李歧霞说,很多中国的中小企业原来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东西申请保护后价值更大。“现在中国制造在向中国创造转变,政府也在大力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一些企业才意识到,我们也是可以向侵权者索赔的。”

    换位思考换来心灵相通

    “该怎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瘦瘦高高的德国青年代表莫里兹·鲁道夫,一逮着机会就向中国青年代表靳呈伟发问。

    靳呈伟是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他嗓门大,自带“扩音器”效果:“我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共建共享共赢,维护各国共同利益,打造共同发展平台、共赢伙伴关系、多元文化交流、公平正义的国际安全环境。”

    莫里兹·鲁道夫出生在1986年,他笑着对《青年参考》记者说“我属虎”。他曾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习,当时住在一户姓罗的中国家庭里,他们觉得他长得像明星刘德华,于是叫他“罗德华”。

    “罗德华”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他在写的博士论文,方向正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在10月18日上午的分享环节,他运用大量数据和图像资料展示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连接状况和地缘环境,着重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紧接着,中国青年代表王宏禹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动机、经济动力、地缘因素和文化涵义。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全球经济治理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的重要抓手。

    形式新颖的角色互换分组讨论也让各位代表印象深刻。中国青年代表被分别设定为德国经济部和欧盟委员会的官员,讨论的主题是为各自的组织商定与中国进行“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的可能方案。与此同时,德国青年代表被分别设定为中国发改委官员和中国企业家,需要讲好能够被欧洲人接受和认可的“一带一路”中国故事,寻求经济、外交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听完代表们热烈讨论后展示的政策建议,德国前驻华大使、交流营德方主持人施明贤大步走上台,高兴地说:“即便讨论的结果仍然带有相当强烈的本土思维惯性,但这种换位思考和深入讨论,是我们人心相通、政策融通的理想起点。”

    王宏禹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说,德国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很清晰、深入,设计了角色互换讨论环节,说明非常看重“一带一路”的实际效果。

    在一些德国青年代表看来,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多边”的框架,相应的,中国需要有一个机构专门对接这一倡议,解决出现的问题。此外,实现互联互通,还需加强人文交流,建立互信,这样才能真正将欧洲、中亚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好哥们儿”后会有期

    德国青年代表亚历山大刚刚加盟迅达集团(一家以生产优质电梯为主业的瑞士公司),参与运营全球市场业务,此前他在一家做叉车的公司负责中国市场。他这样向《青年参考》介绍自己:“之前运货,现在运人。”亚历山大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汉语非常流利,他的夫人是上海人。也许是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他的行为风格非常具有“中国范儿”,比如会在生活中处处礼让长者。在第一天的“破冰”联谊活动之后,他就和几位中国青年代表成了“好哥们儿”。

    亚历山大也有“压力山大”的时候,“迅达这家百年电梯企业同样需要创新,我要做的,是把客户需求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情况告诉他们,再和研发相结合”。他坦言,一些德国人的思维模式很难改变,他也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打开局面。

    中国的崛起和巨大的市场让德国人感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承担起了责任。李岐霞说,参与国际竞争时,不仅要看经济数据报表,还要看社会责任;当前,许多中国企业在环保上的开销动辄达数亿元。在场的一位德国青年代表瞪大了眼睛,表示“这很了不起”。

    德国代表威廉·佩恩来自宝马公司,他介绍称,如今宝马在中国年销售规模约为60万辆,其设计研发会特别考虑中国人的需求,他负责的研发部门,现在正在研发的是六七年以后上市的车型。

    有德国青年代表提到,一些德国人担心,“中国会买光德国的高科技”,一些德国媒体对此也是添油加醋。

    在莫里兹·鲁道夫看来,正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一样,很多德国普通人并不了解中国,也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了解,但实际上远没有真正明白……这是产生一些隔阂的重要原因。他认为消除分歧需要时间,中德年轻人要互相学习对方的历史、文化,多参加一些像交流营这样的活动,增进了解、互信。

    据了解,举办“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交流营”活动,是2011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韦斯特维勒,在会晤时共同提出的倡议。活动计划自2011年起连续举办10届,以打造中德青年领导者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

    “政治家搭建起良好的平台,交流的成效还要看年轻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董霞在接受《青年参考》记者采访时说,“从今年起,交流营的形式有了进一步创新,更加注重充分的讨论交流,体现专业化和持久对接两大特点,为中德两国未来行业发展培育人才。今后,交流营每年会为营员举办两场活动,共同研究国际问题,建立长期的联系。”

    中国前驻波兰、意大利、印度大使孙玉玺担任此次交流营的中方主持人,他认为此次交流营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年轻人在活动中结下了深情厚谊,在未来的事业发展、国家发展中定将大有作为。

    “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希望你们为世界的改变作出贡献。”施明贤对中德两国青年代表说。

 

“第六届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交流营”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