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善行者”指挥中枢:45小时无眠

本报记者 沈梦菲   青年参考  ( 2017年09月20日   19 版)

    公众互动部成员在居庸关长城合影

    在漫长的筹备期,“2017北京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总共组织了1次新闻发布会、1次队伍抽签会、3次政府协调会、5次全会动员会分工会、10次路线踏勘、9场队长说明会、5次队员实地拉练、2次队员体能训练、1次急救培训、10场高校志愿者培训会……正赛期间,组委会在两天内发放数十吨物料,组织了3283名志愿者,邀请了28家企业和29家媒体平台,帮助2311名队员、769支队伍完成了50公里和100公里挑战。

    很少有人知道,承担如此海量工作的指挥中枢,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鹏和他分管的公众互动部的9位年轻人。

    部门小,能量大。5男4女,女生无一例外留着利索的短发。这个精英团队的入职要求听上去很简洁:文能通宵加班写作,武能跑越野马拉松。

    何为能跑?标准是20公里起。今年7月,整个部门参加了崇礼50公里越野赛,全体完赛。就拿当天“因状态不佳7小时才完赛”的“飞歌”(化名)来说,他在2015年的善行者100公里徒步活动中就拿过冠军,当时的成绩是13小时多一些。作为对比,今年的百公里冠军队伍耗时近20个小时,七成参加50公里徒步的队伍在13小时后才完赛。

    “能加班”这条要求更被戏称为“没有底线”。2014年首届“善行者”活动举办时,仅有一名全职员工李思璇。后来渐渐增加人手,仍然忙得团团转。按照这位最资深员工的说法,她所在的部门天天加班,却天天跟打了鸡血一样,“秘书长见了都羡慕”。

    前两届人手最缺的时候,部门成员基本没体验过节假日和周末的滋味。每天9点一上班,就忙得根本停不下来,通宵也是家常便饭。为便于管理,李思璇为参赛队员建了11个微信群。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通讯录被“善行者”队员“攻占”,两三千个好友中起码有2/3是参赛队员。他们每天通过微信和李思璇联络,无论是对比赛的疑问,还是筹款的最新情况,大家都愿意找她征求意见,常常一聊就聊到夜里十一二点。

    李思璇粗略一算:过去3年,加班一共500多天。也就是说,多加出来整两年的工作日时长。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位80后很久没去商场挑件新衣甚至化妆了。

    临近比赛日的安排,更是让组织者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40吨物资,内含50种以上的补给物资和200多种物料。在全程跟踪下,第一批物资提前两天到达库房,直到凌晨1点才全部就位。次日即9月8号上午10点半,物资开始从库房送到16个站点,每辆车往返了三四趟,凌晨两点才送完。9月9日和10日比赛当天,随着参赛队伍沿途推进,组委会一路回收剩余物资,再把它们送到下一个站点继续使用。

    9月9日凌晨3点,公众互动部副主任鲁书成、李思璇和李言,开始对接接驳参赛队员的摆渡车,5点半在终点处的指挥中心“进入一级战备”。这里是“善行者”活动的大脑,有工作人员和GPS信息投影仪,有站点信息汇总,有救援队。李思璇负责接电话,在微信群里答疑解惑;李言负责GPS,发现有人偏航就及时提醒。指挥中心内,红牛、咖啡不限量供应,微信群里的实时图片和视频舒缓了大家紧张和疲惫的神经。

    9月10日清晨5点,一场阵雨不请自来。李言立刻联系气象局,得知预计降水量在20毫米左右。此时此刻,还有一些100公里比赛的参赛队伍在途中,有的人正在攀登蟒山。考虑到蟒山的上山道路是土石路,比较陡峭,雨天路滑可能带来危险,组委会果断做出了更改路线的决定,同时迅速调派支援队,把滞留山上的参赛队员接了下来。事实上,每年的“善行者”活动都会被降雨“闹场”,所幸今年预案完备,并没给比赛带来太大影响。

    当日晚上6点半,最后一支挑战100公里的队伍拿到了奖牌和证书。这意味着,“2017北京善行者”活动的赛事部分告一段落,组委会的小伙伴们算是松了口气。

    收尾,新闻稿审核……全部工作结束是晚上9点半,大伙回到家已是午夜时分。掐指一算,在指挥部奋战的人们,连续45个小时没合过眼。

    第二天,他们一直睡到日落时分。一天额外的假,一个不用定闹钟的觉,真的很奢侈。

 

“善行者”指挥中枢:45小时无眠
“善行者”是我的惊喜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