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贫穷与歧视代代相传

英国:吉普赛人仍在流浪

本报特约撰稿 胡文莉   青年参考  ( 2017年09月20日   09 版)

    停泊在伯明翰的吉普赛人房车

    玛格丽特不能理解,为什么吉普赛人处处被人嫌弃。

    吉普赛孩子的童年短暂,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最棒的战士、马夫、射手及采集者”。

    在摩登都市中有一群游牧者,他们拥有独立于现代社会之外的生存技能。关于这些人,悦耳的名称是歌舞者、占卜师,难听的称呼是骗子、小偷。他们从来不被主流社会接受,却无数次被写进文学作品而流传后世。人们称他们为吉普赛人。

    “把你赶来赶去,你愿意吗”

    过去半年里,9岁的吉普赛女孩玛格丽特跟随家人搬迁了30次。她告诉英国《每日邮报》,自己想要的只是一个固定的家。

    在英国,为了安置居无定所的吉普赛人,伯明翰一处地区被划为合法的吉普赛居住地,但当地居民不愿和他们做邻居,不时驱逐他们。

    今年2月,一群吉普赛人在伯明翰Shenley专科学校的停车场内安营扎寨,学校为“安全起见”停课一天,并报了警。面对执法人员,吉普赛人让孩子留在拖车里。根据当地法律,警察不能移动有乘客的车。孩子们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喜悦没能维持多久——警察强迫他们安静地离开。

    目睹了这一切的玛格丽特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总是嫌弃吉普赛人。“我们不是流浪狗,我们是人。如果把你赶来赶去,你愿意吗?”她对《每日邮报》说,“我们不是坏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只想有个安身之所。”她的姐姐布丽吉特·玛丽颇有同感:“那些人只是一天没上学而已,而我们这辈子都没念过书,因为一直在流浪。”

    与警察对抗无果后,吉普赛人开着20辆房车离开,原本美丽的校园留下满地垃圾,清理费花了几千英镑。

    对无视社会秩序的吉普赛人,许多欧洲人抱有排斥的态度,双方冲突时有发生。英国《卫报》报道称,2003年在“吉普赛人滚出去”的咆哮声中,英国一群种族主义者将15岁的吉普赛少年约翰尼·德兰尼围殴致死。不过,法官并没有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把此案定性为种族主义暴行。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2008年11月,捷克边境靠近德国的小镇利特维诺夫爆发了反吉普赛人的右翼游行。几百名“光头党”打着“吉普赛人必须滚”的旗号招摇过市,警方并未及时制止。不甘示弱的吉普赛人以行动回应——主要是偷窃,还有几人持刀袭击了一家酒吧,造成3人受伤。这一事件的发酵,促使驱逐吉普赛人的声浪在欧洲迅速蔓延。

    一名吉普赛人不无感伤地说,他并不想责备那些种族主义者,如果事态继续恶化,他们只能搬到别处,继续流浪。

    吉普赛孩子童年短暂

    由于无法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玛格丽特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去上学,而是和朋友们整天玩耍。她知道,等待她的是和上一辈相同的命运:成为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和其他吉普赛妇女一样守在家里照顾家人,而男人们忙于寻找暂居的地方,直到被驱赶,再继续寻找下一个,如此往复。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超过两万名吉普赛人面临和玛格丽特一家相同的处境。吉普赛人的童年短暂,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女孩们最多读到小学毕业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家务,而男孩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成年人的工作,比如开车、赶马。

    在纪录片《吉普赛儿童:我们的秘密世界》中,6岁的蕾哈娜居住在杜伦,她的梦想是“当一名清洁工,清理地砖”。12岁的罗珊妮辍学一年了,她相信“长大后还上学就不对了,应该在家料理家务,帮妈妈照顾家人,如果家里不干净,人们就会说你的闲话”。她的朋友说,就算接受教育,将来也找不到工作。

    像玛格丽特和罗珊妮这样的吉普赛女孩可能16岁就会结婚,生儿育女,男孩们则以另一种方式早早告别童年。

    在这部纪录片里,11岁的双胞胎兄弟亚伯拉罕和约翰尼脸上稚气未脱,却俨然一副大人模样。他们能熟练驾驶自动挡和手动挡汽车,赶着马去市场贩卖,接受吉普赛笼中格斗的训练,还要像长辈那样掌握传统的吉普赛生存技能:生火做饭、采集食物、用弓弩捕猎等。虽然“还没射中过一次”,但他们已经自视为大人,只是在姐姐眼里,他们还难掩孩子气。

    兄弟俩的叔叔托尼是顶级的吉普赛笼斗手,他教孩子们搭建笼斗场地、培养他们的格斗技能。亚伯拉罕很听叔叔的话,他坦言:“我们其实不想打架,但我们得为战斗做好准备。”他的榜样是爷爷,因为“爷爷很小的时候就会用弓弩打猎了,那时一家老小都靠他打来的猎物维生”。

    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迥然不同,但吉普赛人并不感到窘迫,反而引以为豪。“吉普赛孩子承受着很多压力,他们要成为最棒的战士、马夫、射手及采集者。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族群里的其他人笑话。你不但要为自己树立名望,还要为吉普赛人赢得声誉。”托尼说。

    “就算他们不能融入社会,我们也不该责备他们”

    如果时光倒退数千年,吉普赛人是生存能力很强的采集者,但如今他们体会到的只有“走错了历史舞台”的尴尬。他们奔波在水泥森林之间,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生存工具与时俱进,观念却停留在过去。他们是偏见的受害者,而他们制造的麻烦又加深了人们的偏见。

    供职于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的帕特里克·威利指出,历史上,从来不曾建立国家的吉普赛人因其肤色和信仰而屡遭欺凌。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把他们当作奴隶对待,二战时期的大规模屠杀导致90%的吉普赛人口消失。一次次迫害和屠杀在吉普赛人心里留下创伤,使他们对“非我族类”始终保持警惕和距离。

    帕特里克认为,吉普赛人的坏名声和他们传统的营生不无关系——由于一直在流浪,他们能干的只有打铁、贩马、表演和算命等不稳定的营生,一旦失去收入,偷窃和行乞就成了必要的谋生手段。生存至上主义的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物权观念淡薄,经常无视社会规则。

    到了21世纪,对吉普赛人的歧视仍然严重,他们中的一些人努力融入社会,但并不成功。一名27岁的吉普赛青年告诉《明镜》,没有人愿意雇佣他,就连黑市也宁愿选择乌克兰人而不是吉普赛人。灰心丧气的人们把边缘化视为传统的一部分,拒绝融合,即便在文化“大熔炉”美国生活了几个世纪,当地的吉普赛人也不送孩子去上学,继续流浪。

    这个族群中不乏有识之士。玛格丽特的祖父帕迪·多赫蒂相信,他们应该放下过时的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很多人认为孩子不想去学校读书,其实这该归咎于父母。是上一代把孩子们培养成了因循守旧的人。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教育,即使他的父母是文盲。”

    帕迪呼吁族人们努力让孩子们过上正常的生活。“我孙子才13岁,但看起来像21岁了。所有吉普赛孩子都跟他一样,少年老成。”他认为孩子们的童年太过短暂,希望孙女玛格丽特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他鼓励她接受教育、充分挖掘潜能,不要做传统的家庭主妇。

    事实上,在主流社会也有一些支持吉普赛人的声音。一名南非网友在《每日邮报》网站评论称,吉普赛人强大的野外生存技能值得人们学习。另一位英国网友则质疑:“做家庭主妇怎么了?”

    “就算他们不能融入社会,我们也不该责备他们,因为迎接他们的只有欺凌和压迫。”英国社会心理学家丽贝卡·塔伯说,“为什么不是我们去融合吉普赛文化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跟他们互相学习?吉普赛文化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英国:吉普赛人仍在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