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斯里兰卡做义工
唐静怡 文/摄
青年参考
(
2017年09月20日
08
版)
支教收获温暖与感动
今年7月,我和两个朋友来到斯里兰卡,开始为期一周的国际义工志愿活动。为什么是斯里兰卡?我也曾问过自己。孩童时期,我就对这个佛教国家产生了好奇,从斯里兰卡国旗上的狮子和菩提树叶、闻名世界的锡兰红茶,到那里淳朴善良的民风、南亚人清澈干净的大眼睛,无不吸引着我。我想,正是这些原因让我下定决心来这里看一看。
在众多志愿项目中,我们选择了位于古城加勒的教学项目。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志愿者之家不远处的一所幼儿学校。学校很小,只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以及供孩子们玩耍的后院。后院里的游戏设施非常简陋——草地上一座有桥洞的小桥、几个高低不同的木桩、两个旧轮胎做成的秋千,还有一个足球。这些简易的游戏设施为孩子们带来不少乐趣,他们在这里绽放出最淳朴、天真的笑容。
第一次踏入学校,我们就受到教职工的欢迎,身着斯里兰卡传统服饰纱丽的职工们为我们送上代表神圣和美丽的国花——蓝色睡莲。
我们任教的这所学校只有两个班:M1班和M2班。两班共有80个学生,其中既有当地的孩子,也有几个白人小孩。M1班大多是3~5岁的小朋友。看到新老师,孩子们既好奇又胆怯,躲在角落里盯着我们看。一些年幼的孩子不太会说英语,有时忍不住对志愿者说当地的僧伽罗语,这时我们只能向当地老师求助,他们会温柔地提醒小朋友们尽量用英语交流。
M2班的小朋友更大一些,大约5~7岁。早上,他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教室集合,一起唱“月份歌”并学习当天的日期。之后便开始自由学习——孩子们自己选择当天想要学习内容:想学字母和单词的孩子可以坐到字母卡片旁自己摆弄;想学图形和颜色的孩子开始剪纸、涂色;想学画画孩子会从老师那得到纸张和画笔……如此自由的教学方式,和中国的幼儿园、学前班完全不同。
到了中午,我们从学校返回志愿者之家,这也是加勒一天中交通最为拥堵的时段。由于斯里兰卡的学校上课时间只有半天,房东阿姨在为我们布置完餐桌之后就匆匆出门去接女儿放学。房东叔叔告诉我们,斯里兰卡的学校每天早上8点开始上课,下午一点半就放学:“(孩子们)一下午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女儿下午会去学钢琴。”
在中国,大多数小学都是全天上课,中学生上课的时间更长。得知这一点后,房东叔叔非常吃惊,几次感慨中国的孩子实在太累了。不过,他说,斯里兰卡的学生们看上去轻松,由于这里大学很少,学生想要考上大学也不容易。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刚刚熟悉每个孩子的名字,我们就要和他们话别了。一周的教学中,我们经历过陪伴小朋友游戏的疲惫,品尝过对当地教育不了解的无措感,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温暖——笑起来脸上有小酒窝的女孩Minangee会牵住我的手,让我带她荡秋千;喜欢撒娇的Dawood会甜甜地说他要让妈妈给我们做纸杯蛋糕;聪明的小班长Aaisha给我们讲起班级里的不少趣事……想到要与这一双双清澈灵动的眼睛、这一张张可爱纯真的笑脸告别,我们都很不舍。这些将成为我们在阳光海浪之城加勒最美好的回忆。
原始与希望并存之地
结束了在加勒的教学项目,我们开始了去往其他城市的旅行。我们乘坐极负盛名的海边小火车前往科伦坡。还有大约10分钟到达科伦坡的时候,火车逐渐拥挤起来,一些站着的旅客开始“布局”,提前把包塞到那些坐着的旅客的座位后。对此我们有些不解,直到一位把包放在我座位后的大叔说出原委——科伦坡站上下车的人是最多的,只有在这一站他才有可能抢到座位,而他“盯上”我的座位很久了。
火车抵达达科伦坡时,车上的乘客还没下去,车外的人就涌了进来。带着很多行李的我们开始担心,还算幸运,几位当地人帮我们把行李箱从火车车窗递出去,我和同伴顺利下车。每当想起那段险些被困在车上的经历,我们仍然心有余悸。
斯里兰卡的中国游客不算多,当地人见到我们后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当听到我们说“We’re from China”的时候,路人的脸上大多会浮现出灿烂的笑容,有些还会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向我们问好,一句“你好”对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们而言无比亲切。
科伦坡随处可见小动物,这点令我印象深刻。在火车站,你会看到被誉为“神圣之鸟”的乌鸦悠然自得地飞来飞去;在路边的屋檐上、树丛中,你会发现不少动作敏捷的小松鼠;就连房间内的墙壁上,也不时会有壁虎爬出来“问好”;有一次,我们在路边的电线杆上看到很多长尾巴的小猴子跳来跳去……看到这些小动物,当地人并不会像我们这般大惊小怪。人与自然和谐地共同生活,大概是对这个国家的友善和包容最好的注解。
除了加勒和科伦坡,我们还去了其他几个城市,比如有迷人的渔村风情的尼甘布,以及梵音声声、民风淳朴的康提。在这些地方,我们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饱览了未受污染的湛蓝清澈的海水,品尝过当地物美价廉的茶叶,亲身体验了当地特色产品肉桂最原始的制作过程,还收获了不少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体验到的自然而原始的当地风情愈多,我对这里的感情愈深;感情愈深,对这片土地的担忧就愈深。不事工业生产,让斯里兰卡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当地旅游业开发奠定了基础,但陈旧的交通设施、稀缺的工业产品、落后的资源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的挑战。挑战中常蕴藏机遇——斯里兰卡矿产资源丰富,国民受教育率和识字率极高,这些优势将为这个有“宝石王国”之称的印度洋岛国,燃起未来发展的希望。
本文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生
图片来源CFP
支教收获温暖与感动
今年7月,我和两个朋友来到斯里兰卡,开始为期一周的国际义工志愿活动。为什么是斯里兰卡?我也曾问过自己。孩童时期,我就对这个佛教国家产生了好奇,从斯里兰卡国旗上的狮子和菩提树叶、闻名世界的锡兰红茶,到那里淳朴善良的民风、南亚人清澈干净的大眼睛,无不吸引着我。我想,正是这些原因让我下定决心来这里看一看。
在众多志愿项目中,我们选择了位于古城加勒的教学项目。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志愿者之家不远处的一所幼儿学校。学校很小,只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以及供孩子们玩耍的后院。后院里的游戏设施非常简陋——草地上一座有桥洞的小桥、几个高低不同的木桩、两个旧轮胎做成的秋千,还有一个足球。这些简易的游戏设施为孩子们带来不少乐趣,他们在这里绽放出最淳朴、天真的笑容。
第一次踏入学校,我们就受到教职工的欢迎,身着斯里兰卡传统服饰纱丽的职工们为我们送上代表神圣和美丽的国花——蓝色睡莲。
我们任教的这所学校只有两个班:M1班和M2班。两班共有80个学生,其中既有当地的孩子,也有几个白人小孩。M1班大多是3~5岁的小朋友。看到新老师,孩子们既好奇又胆怯,躲在角落里盯着我们看。一些年幼的孩子不太会说英语,有时忍不住对志愿者说当地的僧伽罗语,这时我们只能向当地老师求助,他们会温柔地提醒小朋友们尽量用英语交流。
M2班的小朋友更大一些,大约5~7岁。早上,他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教室集合,一起唱“月份歌”并学习当天的日期。之后便开始自由学习——孩子们自己选择当天想要学习内容:想学字母和单词的孩子可以坐到字母卡片旁自己摆弄;想学图形和颜色的孩子开始剪纸、涂色;想学画画孩子会从老师那得到纸张和画笔……如此自由的教学方式,和中国的幼儿园、学前班完全不同。
到了中午,我们从学校返回志愿者之家,这也是加勒一天中交通最为拥堵的时段。由于斯里兰卡的学校上课时间只有半天,房东阿姨在为我们布置完餐桌之后就匆匆出门去接女儿放学。房东叔叔告诉我们,斯里兰卡的学校每天早上8点开始上课,下午一点半就放学:“(孩子们)一下午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女儿下午会去学钢琴。”
在中国,大多数小学都是全天上课,中学生上课的时间更长。得知这一点后,房东叔叔非常吃惊,几次感慨中国的孩子实在太累了。不过,他说,斯里兰卡的学生们看上去轻松,由于这里大学很少,学生想要考上大学也不容易。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刚刚熟悉每个孩子的名字,我们就要和他们话别了。一周的教学中,我们经历过陪伴小朋友游戏的疲惫,品尝过对当地教育不了解的无措感,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温暖——笑起来脸上有小酒窝的女孩Minangee会牵住我的手,让我带她荡秋千;喜欢撒娇的Dawood会甜甜地说他要让妈妈给我们做纸杯蛋糕;聪明的小班长Aaisha给我们讲起班级里的不少趣事……想到要与这一双双清澈灵动的眼睛、这一张张可爱纯真的笑脸告别,我们都很不舍。这些将成为我们在阳光海浪之城加勒最美好的回忆。
原始与希望并存之地
结束了在加勒的教学项目,我们开始了去往其他城市的旅行。我们乘坐极负盛名的海边小火车前往科伦坡。还有大约10分钟到达科伦坡的时候,火车逐渐拥挤起来,一些站着的旅客开始“布局”,提前把包塞到那些坐着的旅客的座位后。对此我们有些不解,直到一位把包放在我座位后的大叔说出原委——科伦坡站上下车的人是最多的,只有在这一站他才有可能抢到座位,而他“盯上”我的座位很久了。
火车抵达达科伦坡时,车上的乘客还没下去,车外的人就涌了进来。带着很多行李的我们开始担心,还算幸运,几位当地人帮我们把行李箱从火车车窗递出去,我和同伴顺利下车。每当想起那段险些被困在车上的经历,我们仍然心有余悸。
斯里兰卡的中国游客不算多,当地人见到我们后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们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当听到我们说“We’re from China”的时候,路人的脸上大多会浮现出灿烂的笑容,有些还会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向我们问好,一句“你好”对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们而言无比亲切。
科伦坡随处可见小动物,这点令我印象深刻。在火车站,你会看到被誉为“神圣之鸟”的乌鸦悠然自得地飞来飞去;在路边的屋檐上、树丛中,你会发现不少动作敏捷的小松鼠;就连房间内的墙壁上,也不时会有壁虎爬出来“问好”;有一次,我们在路边的电线杆上看到很多长尾巴的小猴子跳来跳去……看到这些小动物,当地人并不会像我们这般大惊小怪。人与自然和谐地共同生活,大概是对这个国家的友善和包容最好的注解。
除了加勒和科伦坡,我们还去了其他几个城市,比如有迷人的渔村风情的尼甘布,以及梵音声声、民风淳朴的康提。在这些地方,我们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饱览了未受污染的湛蓝清澈的海水,品尝过当地物美价廉的茶叶,亲身体验了当地特色产品肉桂最原始的制作过程,还收获了不少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体验到的自然而原始的当地风情愈多,我对这里的感情愈深;感情愈深,对这片土地的担忧就愈深。不事工业生产,让斯里兰卡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当地旅游业开发奠定了基础,但陈旧的交通设施、稀缺的工业产品、落后的资源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的挑战。挑战中常蕴藏机遇——斯里兰卡矿产资源丰富,国民受教育率和识字率极高,这些优势将为这个有“宝石王国”之称的印度洋岛国,燃起未来发展的希望。
本文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生
图片来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