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时跋涉50公里
做一名不断改变自我的“善行者”
作者 沈梦菲
青年参考
(
2017年09月13日
19
版)
带着同事们的祝福,本文作者(右二)带领“闯世界”团队踏上征程。
53.5公里、76360步——当这两个从9月9日凌晨时分开始不断更新的数值最终定格时,经常关注“微信运动”功能的亲朋好友,由于我的“壮举”而产生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9月的第一个周六,“2017北京善行者”50公里公益徒步活动在居庸关长城启动。全程1100米爬升外加1300米下降,山间土路、柏油路、碎石路、台阶路混杂……我以参赛选手身份从日出一直走到夜幕降临,累计运动强度堪比连续完成两个全程马拉松。
短暂休息,“满血复活”
徒步穿越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需要团队协作,也要以个人能力为基础。早在开赛两个月前,我所在的四人团队就启动了日常耐力训练:参加官方组织的20公里拉练,参加南开校友组织的三峰连穿20公里徒步,我自己沿长安街走了个20公里来回。
如今看来,这几次热身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许多上班族一样,繁忙的日常工作令我的心脏承担了过重的压力,随着训练强度攀升,每分钟180次的心跳几乎突破了身体极限。
为此,在正式比赛中,我格外注重运用队友传授的呼吸方法,灵活调整步幅,度过最初的几公里后,心率降到了可承受的每分钟160次左右。针对体能问题,我在赛前一周开始科学饮食,比赛当天有意识地分段补充糖分和水分,确保能量供给充足。
虽然不能断言自己的临场状态达到了最佳水平,但体能、心律和呼吸控制方面的进步令赛场上的我获益良多。前20多公里,我全速前行,一鼓作气将居庸关长城的几座烽火台抛在身后;翻越卧虎山时,我继续全速攀登,在平路上还用中等配速跑了几公里。眼看里程近半,我依然感觉状态良好,只是双腿有些酸痛。于是,到达第一个打卡点后,我边吃东西边抓紧时间做了拉伸,待疲劳有所缓解,便“满血复活”般地再度踏上了征程。
伤病来袭,不言放弃
然而,对我这种业余人士来说,第一阶段的顺利完成终归只是前奏。到达26公里处的打卡点时,一阵异样的剧痛突然袭击了我的左脚。我起初以为是肌肉过度疲劳所致,但在使用过外用药后,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再度尝试拉伸恢复,也没有效果。
“疼就疼吧,可能过会儿就好了。”我一瘸一拐地前进,踮着脚尖爬上了号称最险峻的蟒山,又跳着走完下山的台阶路,甚至“自不量力”地在柏油路上跑了几步。
下一个打卡点近在咫尺,天已经黑了。此时此刻,一路累积下来的疼痛接近临界值,我感觉双腿不住地颤抖,身上的汗珠被山风吹散,随之而来的是阵阵寒颤。
好不容易来到等候多时的小伙伴们身旁,我席地而坐,登山杖也抛到了一旁;左脚的剧痛,竟让我连一个字都说不出口。
还剩下10公里。虽然前方号称一片坦途,但最考验意志力的时刻已经来到。有那么几分钟,我从未如此无助——连续走了十几个小时,体力几乎消耗殆尽,脚伤造成的疼痛锥心刺骨,漫长蜿蜒的前路在黑黢黢的夜色中令人生畏……
“下撤吗?”有同伴询问。我摇了摇头。
半途而废这个选项在我脑中从未出现过。赛前我曾开玩笑说,就算哭着喊着也得冲过终点,没想到一语成谶。这是我们四人团队头一次参加善行者活动,如果有人未能完赛,团队会失去成绩;作为队长,我遭遇任何情况都不能放弃,不能让队友失望。
我往左脚喷了些云南白药,它带来的心理作用可能远大于药理作用。我得趁清醒时抓紧赶路。放弃拉伸,补充了一点能量,我鼓足气力背起装备,再度走进茫茫夜色。
最后这段路上,每当遇到工作人员,我就会问剩余里程。工作人员口中的10公里,似乎和实际走过的里程相去甚远,让我一度有些恍惚,怀疑自己误入了某个黑洞。
到了这样的阶段,最折磨人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疲劳,而是力不从心的感觉,或者说是看着平坦路面却无法奔跑而带来的焦灼。随着痛感渐渐转化为麻木,为更快到达终点,我索性以两支登山杖为拐,在队友护航下,冲上了可能是此生最艰难的一段旅途。
向更好的“我”加速前进
当我以近似单脚跳的方式一头撞过终点线时,兴奋与喜悦成了伤痛最好的解药。我和队友用奖牌拼成一座“烽火台”,这是只有四人共同完赛才能获得的殊荣。
这也是一场属于团队的胜利。官方打卡时间为14小时57分,在参加50公里项目的592支队伍中排名第235。如果不是我意外受伤,我们必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成绩。
完赛后,小伙伴们纷纷感叹,竟然坚持下来了!这次勇敢的尝试,为所有人开启了户外运动的大门,马拉松、越野跑……今后都不会再让我们望而却步。
比赛次日,一份“韧带损伤”的诊断报告摆在了我面前,医生要求我拄拐休养一个月。如果有人问:不就是个活动吗?为什么这么拼?”我会回答:“团队的力量让我无所畏惧。”
南开金融已是连续第三年组队参加善行者徒步活动,从最开始的1支队伍发展到今年的5支团队,规模愈发壮大。今年,和我一同挑战崇山峻岭的,有连续3年参赛的师兄,有攀登过4000米雪山的师姐,也有像我一样肌肉抽筋仍坚持完赛的师弟。校友会更是准备了豪华的后援阵容,如沙漠绿洲般给予我们力量。师兄在最后几公里的搀扶鼓励,师弟主动为我分担负重,快到终点时校友们逐一和我击掌,都是胜利背后的支柱。
善行者活动也藉此展现了自身的魅力。它拥有一支专业且富有活力的团队,能够号召起一群非常棒的人,做一件非常拉风又有意义的事,改变着自身,影响着中国公益。
通过户外徒步,我得以弥补早前发现的不足,同时意识到新的缺憾并再次加以克服。正如善行者活动的口号“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那样,它的最大价值,或许就在于帮助参与者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向一个更好的“我”加速前进。
53.5公里、76360步——当这两个从9月9日凌晨时分开始不断更新的数值最终定格时,经常关注“微信运动”功能的亲朋好友,由于我的“壮举”而产生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9月的第一个周六,“2017北京善行者”50公里公益徒步活动在居庸关长城启动。全程1100米爬升外加1300米下降,山间土路、柏油路、碎石路、台阶路混杂……我以参赛选手身份从日出一直走到夜幕降临,累计运动强度堪比连续完成两个全程马拉松。
短暂休息,“满血复活”
徒步穿越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需要团队协作,也要以个人能力为基础。早在开赛两个月前,我所在的四人团队就启动了日常耐力训练:参加官方组织的20公里拉练,参加南开校友组织的三峰连穿20公里徒步,我自己沿长安街走了个20公里来回。
如今看来,这几次热身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许多上班族一样,繁忙的日常工作令我的心脏承担了过重的压力,随着训练强度攀升,每分钟180次的心跳几乎突破了身体极限。
为此,在正式比赛中,我格外注重运用队友传授的呼吸方法,灵活调整步幅,度过最初的几公里后,心率降到了可承受的每分钟160次左右。针对体能问题,我在赛前一周开始科学饮食,比赛当天有意识地分段补充糖分和水分,确保能量供给充足。
虽然不能断言自己的临场状态达到了最佳水平,但体能、心律和呼吸控制方面的进步令赛场上的我获益良多。前20多公里,我全速前行,一鼓作气将居庸关长城的几座烽火台抛在身后;翻越卧虎山时,我继续全速攀登,在平路上还用中等配速跑了几公里。眼看里程近半,我依然感觉状态良好,只是双腿有些酸痛。于是,到达第一个打卡点后,我边吃东西边抓紧时间做了拉伸,待疲劳有所缓解,便“满血复活”般地再度踏上了征程。
伤病来袭,不言放弃
然而,对我这种业余人士来说,第一阶段的顺利完成终归只是前奏。到达26公里处的打卡点时,一阵异样的剧痛突然袭击了我的左脚。我起初以为是肌肉过度疲劳所致,但在使用过外用药后,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再度尝试拉伸恢复,也没有效果。
“疼就疼吧,可能过会儿就好了。”我一瘸一拐地前进,踮着脚尖爬上了号称最险峻的蟒山,又跳着走完下山的台阶路,甚至“自不量力”地在柏油路上跑了几步。
下一个打卡点近在咫尺,天已经黑了。此时此刻,一路累积下来的疼痛接近临界值,我感觉双腿不住地颤抖,身上的汗珠被山风吹散,随之而来的是阵阵寒颤。
好不容易来到等候多时的小伙伴们身旁,我席地而坐,登山杖也抛到了一旁;左脚的剧痛,竟让我连一个字都说不出口。
还剩下10公里。虽然前方号称一片坦途,但最考验意志力的时刻已经来到。有那么几分钟,我从未如此无助——连续走了十几个小时,体力几乎消耗殆尽,脚伤造成的疼痛锥心刺骨,漫长蜿蜒的前路在黑黢黢的夜色中令人生畏……
“下撤吗?”有同伴询问。我摇了摇头。
半途而废这个选项在我脑中从未出现过。赛前我曾开玩笑说,就算哭着喊着也得冲过终点,没想到一语成谶。这是我们四人团队头一次参加善行者活动,如果有人未能完赛,团队会失去成绩;作为队长,我遭遇任何情况都不能放弃,不能让队友失望。
我往左脚喷了些云南白药,它带来的心理作用可能远大于药理作用。我得趁清醒时抓紧赶路。放弃拉伸,补充了一点能量,我鼓足气力背起装备,再度走进茫茫夜色。
最后这段路上,每当遇到工作人员,我就会问剩余里程。工作人员口中的10公里,似乎和实际走过的里程相去甚远,让我一度有些恍惚,怀疑自己误入了某个黑洞。
到了这样的阶段,最折磨人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疲劳,而是力不从心的感觉,或者说是看着平坦路面却无法奔跑而带来的焦灼。随着痛感渐渐转化为麻木,为更快到达终点,我索性以两支登山杖为拐,在队友护航下,冲上了可能是此生最艰难的一段旅途。
向更好的“我”加速前进
当我以近似单脚跳的方式一头撞过终点线时,兴奋与喜悦成了伤痛最好的解药。我和队友用奖牌拼成一座“烽火台”,这是只有四人共同完赛才能获得的殊荣。
这也是一场属于团队的胜利。官方打卡时间为14小时57分,在参加50公里项目的592支队伍中排名第235。如果不是我意外受伤,我们必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成绩。
完赛后,小伙伴们纷纷感叹,竟然坚持下来了!这次勇敢的尝试,为所有人开启了户外运动的大门,马拉松、越野跑……今后都不会再让我们望而却步。
比赛次日,一份“韧带损伤”的诊断报告摆在了我面前,医生要求我拄拐休养一个月。如果有人问:不就是个活动吗?为什么这么拼?”我会回答:“团队的力量让我无所畏惧。”
南开金融已是连续第三年组队参加善行者徒步活动,从最开始的1支队伍发展到今年的5支团队,规模愈发壮大。今年,和我一同挑战崇山峻岭的,有连续3年参赛的师兄,有攀登过4000米雪山的师姐,也有像我一样肌肉抽筋仍坚持完赛的师弟。校友会更是准备了豪华的后援阵容,如沙漠绿洲般给予我们力量。师兄在最后几公里的搀扶鼓励,师弟主动为我分担负重,快到终点时校友们逐一和我击掌,都是胜利背后的支柱。
善行者活动也藉此展现了自身的魅力。它拥有一支专业且富有活力的团队,能够号召起一群非常棒的人,做一件非常拉风又有意义的事,改变着自身,影响着中国公益。
通过户外徒步,我得以弥补早前发现的不足,同时意识到新的缺憾并再次加以克服。正如善行者活动的口号“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那样,它的最大价值,或许就在于帮助参与者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向一个更好的“我”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