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高中生溺亡事件敲响警钟

出国“游学热”需要冷思考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7年09月06日   15 版)

    高中生赴美游学不幸溺亡

    7月底,在上海某高中就读的学生王斌(音)前往美国华盛顿州霍特科姆湖畔的冷杉营地参加海外游学夏令营。在抵达露营地不久,王斌失联。

    当地媒体《贝灵翰姆先驱报》报道称,冷杉营地占地约50公顷,事发时间属于高中生专属的露营时间,营地内设有篮球、绳索、攀岩、手工艺、钓鱼、游泳等多种娱乐项目。根据营地管理者汤姆·博蒙特的说法,失踪时,王斌正在参加游戏活动,其中包括一些水上运动,由于营地附近全都安排了救生员,没人知道他是如何失踪的。

    经过了24个小时的搜救后,借助水下摄影机的帮助,警方在营地附近的霍特科姆湖水深约9米的水下峭壁处发现了王斌的遗体。警方工作人员杰夫·帕克斯告诉《贝灵翰姆先驱报》,目前没有证据指向他杀,且王斌不会游泳,“没人知道当天他为何突然下水”。

    博蒙特称,王斌只会说简单的英语,是跟随一个游学团从西雅图而来,冷杉露营地是他们访美的行程安排之一。博蒙特并不清楚旅行社的名字及王斌来自中国哪个城市,冷杉露营地此前从未出现过学生失踪或遇难事件。

    目前王斌溺亡的原因还在调查之中,这起事件无疑给许多家长和学生敲响了警钟。众多机构推出的游学产品管理是否完善?异常繁荣的游学市场背后是否乱象丛生?热衷送孩子出国长见识的家长有没有为孩子把好关?出国游学很热,但需要一些冷思考。

    安全比游学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选择在寒暑假将孩子送出国游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团不同,家长希望孩子在游学过程中收获新的技能和知识,扩大眼界,增长见闻。

    由于准入门槛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众多机构纷纷涉足游学行业。有媒体形容,国内的游学市场已经到了“井喷状态”。具体来看,目前游学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机构、专职游学机构、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公(私)立学校项目、网络电商平台等。

    游学市场到底有多热?根据新东方集团今年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国际游学人数已达65万人次,市场规模达195亿元,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字背后是无数家长的期冀与焦虑。前不久,《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了《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一文,主人公、一位在私企担任高管的母亲,虽收入不菲,但面对女儿出国游学9天高达2万多元的花费时,仍不免唏嘘。

    美国《纽约时报》撰文称,海外游学活动成了中国城市学生的假期“必修课”和“时尚活动”。

    在海外游学产品受到市场热捧的同时,一些负面新闻不断流出。有些家长指责游学组织机构只是带孩子到校门口拍个照片,孩子并未学到什么东西,却收取了比普通旅游产品高几倍的价格。王斌溺亡的消息传出后,一位刚刚陪孩子游学归来的母亲在微博上写道,“开阔眼界多些人生体验非常必要,但家长要多留心,特别是低龄游学,安全比游学重要”。游学的本意是让孩子多接触国际社会、增强孩子的外语应用能力等,但部分机构将海外教育梦幻化,诱导家长盲目追逐海外游学,甚至引起了学生们的攀比之风。

    国内媒体人万云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家长需要成为更加理性的消费者”。在众多海外游学产品中挑选最适合子女而不是看起来最奢侈的产品;选择有信誉、有资质的游学机构;如果可能,陪伴孩子们看世界;告诉孩子,生命永远最重要,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教育和旅游管理部门应联合行动,对鱼龙混杂的游学市场予以严格规范。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中国游学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利益驱动之下不乏乱象。规范游学市场,除了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还应建立相关评价体系,提高游学机构的准入门槛。家长在选择游学产品时,要注意考察主办方的资质,以及接待的外国学校是否具备合法接收游学团的资质。

 

出国“游学热”需要冷思考
中国留学生考试作弊被控“欺骗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