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美国导演向苏联同行取经

好莱坞大片的“东方”镜像

编译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7年08月16日   11 版)

    《沙漠白日》海报

    《伊凡雷帝穿越记》海报

    《你好,我是你姨妈!》(左)与《窈窕奶爸》都讲述了男扮女装的故事

    《镜子》是《生命之树》的俄罗斯镜像

    《守夜人》海报

    在包括原苏东国家在内的许多地方,好莱坞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导演会拒绝借鉴外国同行的优秀创意。事实上,许多苏联和俄罗斯的经典影片与日后的好莱坞大制作拥有相似的元素。这是单纯的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

    夏天是观影的好时节。如洪水般充斥院线的,往往是那些不能不看的续集、急功近利的翻拍作品、漫画书改编的爆米花片,还有各种新瓶装旧酒的“重启”系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抱怨今天的商业化电影缺少原创性。但俗话说“优秀的艺术家善于借,伟大的艺术家精于偷”,回顾世界电影史,许多经典本身就是对前人灵感的发扬光大或“致敬”。

    即便在长期奉行文化孤立政策的苏联,导演们也会心照不宣地从美国好莱坞汲取流行元素。冷战结束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如俄罗斯电影《守护者》就被称为对美国《复仇者联盟》一片的移花接木。当然,这种“文化渗透”并不是单向的,在一些熟悉苏联和俄罗斯电影的人眼中,好莱坞“抄袭”苏联或俄罗斯影片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近日,俄罗斯《Calvert Journal》杂志网站列举了5组案例,称每一组中的两部影片都拥有似曾相识的情节和主题。

    《沙漠白日》(苏)VS《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美)

    孤身远游的神秘独行者、广袤无际的无情沙漠、一群试图逃离丈夫的女人,追逐、搏斗、九死一生……如果你来自欧美国家,会认为这段话说的是乔治·米勒的《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2015)。而在俄罗斯,人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弗拉基米尔·莫德尔的《沙漠白日》(1970)。虽然《狂暴之路》得到许多影评家的褒奖,并信心满满地冲击“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一桂冠,但在原苏东国家,其艺术性被认为比“原版”差了很多。

    《沙漠白日》是一部典型的苏联“东部片”,片中的主角从欧洲前往亚洲,在一路向东的旅途中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美国,西部牛仔电影总是千篇一律地描绘“不毛之地的资本主义化”,《沙漠白日》之类的苏联老片则不会落入这样的俗套。片中,当俄罗斯帝国征伐那些植根于中亚的汗国时,用片中角色“苏霍夫”的话说,它会发现“东方是个微妙的地方”。

    大概是基于对蒙古帝国入侵的古老记忆,苏联文艺工作者往往把东方塑造成一个难以战胜而充满不可知色彩的概念,表明沙俄时代的传统一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美国影片中的乐观主义不同,俄罗斯帝国野心的背后,总有几分永远无法触及旅程尽头的悲凉。

    《伊凡雷帝穿越记》(苏)VS《回到未来》(美)

    对历史发展的假设,高智商年轻人的希望和恐惧,误入歧途的高科技发明……如果这些只能让你想起《回到未来》(1985),那么你应该去看看苏联导演莱昂尼德·盖达伊的《伊凡雷帝穿越记》(1973)。后者关于时间旅行的构想,比史上最著名的穿越剧早了12年。

    《回到未来》三部曲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改变或纠正历史是否可行”,而在它的苏联镜像中,科学家舒瑞克不小心把自己上班的大楼的管理员传送回了伊凡雷帝当权的时代。这个管理员被错当成了沙皇,沙皇本人则“逆穿越”到苏联,引发了一连串爆笑剧情。

    两部片子都是不折不扣的轻喜剧,它们的差异则映射出美苏两国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回到未来》中的角色之一布朗博士是典型的科学怪人,该系列影片的精神与美国的拓荒者精神一脉相承,刻画了人类理解并战胜自然的能力。而苏联影片中的管理员弄假成真,迷上了扮演沙皇,妄想把自己植入历史并改变国家发展的轨迹,最终被现实否定。

    如果说《回到未来》关注的是一代美国人的焦虑,沙皇的现代莫斯科之旅则更像苦涩的提醒:对任何意识形态下的俄罗斯社会,沙皇俄国都是无法撼动的存在并依然发挥着影响。

    《你好,我是你姨妈!》(苏)VS《窈窕奶爸》(美)

    早在男扮女装和变性人等问题引起主流舆论关注前,罗宾·威廉姆斯就为了和家人团聚而不得已扮作女人,构成了《窈窕奶爸》(1993)中情感冲突的核心。无独有偶,苏联电影《你好,我是你姨妈!》(1974)的主人公巴布斯·巴柏利同样装成了一名老妇人。不过,他的动机中缺乏利他主义的因素:巴柏利被犯罪团伙胁迫,后者安排他以假结婚骗取钱财。

    两部电影发行的时间值得玩味。当时在美苏两国,“性错乱”不仅令当事人陷入困惑与情绪障碍,在社会观念层面,这些人也被描绘为不可理喻的疯子。通过一系列搞笑情节,两部影片让性别转换成为人畜无害的饭后谈资,这在原本过分肃杀的文化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镜子》(苏)VS《生命之树》(美)

    泰伦斯·马力克的话题之作《生命之树》于2011年上映后,大批参加首映的观众看得满头雾水,纷纷“吐槽”这部片子太难懂。一些影院则玩起恶作剧,在入口处贴出“不接受退票”的告示。当然,这不会妨碍《生命之树》荣获“21世纪最佳百部影片之一”的赞誉。

    在苏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的《镜子》(1975)也曾引起类似的反应。这两部片子都采用了少见的非线性叙事法,围绕记忆、思想、愧疚和母性展开深奥的探讨。可想而知,那些本打算边吃爆米花边轻松看片的观众多半会望而却步。

    《生命之树》里的母亲在后辈眼中有着生动感人的形象。相比之下,塔可夫斯基选择以一种更加中立且理性的态度勾画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引导观众思考亲密关系的易变性。此外,两位导演均选择用死亡、战争和疾病作为开启片中人物记忆之门的钥匙。

    《生命之树》时长两个多小时,片中提及了宇宙大爆炸和恐龙,《镜子》则用了将近两个半小时来完成宏大叙事。鲜为人知的是,《镜子》还有一部续集:《潜行者》。

    《守夜人》(俄)VS《圣杯神器:骸骨之城》(美)

    从古至今,光明与黑暗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为一波波面向年轻观众的幻想题材作品提供了蕴含永恒魔力的背景。基于这一矛盾展开的《圣杯神器》系列成功地催生了电影《骸骨之城》(2013),同一主题的电视连续剧《暗影猎人》在欧美也颇受关注。

    包括《暮光之城》和《地狱神探》在内,这类作品会塑造若干“普通人”,然后让他们卷入超自然的战争以增强戏剧性。相比之下,套路相近的俄罗斯影片《守夜人》(2004)上映更早。可以说,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执导的《守夜人》提前“剧透”了过去十几年来好莱坞票房霸主具备的所有元素:实现愿望的神力、奇幻元素与现代都市融合,以及互相厮杀的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贝克曼贝托夫没有让青少年扮演电影的主角,据说是为了防止观众想当然地把超自然力量和青春期联系起来。这部改编自谢尔盖·卢科扬涅科畅销小说的电影主要针对的是成年人,片中多次出现诸如离婚和亲子关系等贴近现实的标签。

 

好莱坞大片的“东方”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