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7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本报记者亲历2017北京善行者活动首次拉练

泥泞山地徒步15公里

沈梦菲   青年参考  ( 2017年07月26日   19 版)

    队伍开辟的小路仅容一人通过。

    快到终点,队友们一路小跑冲刺。右一的那位队友不忘一路捡拾废弃物。

    本报记者沈梦菲登顶虎峪。

    善行者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大型户外公益徒步活动,鼓励公众参与50公里及100公里徒步挑战,4名队员为一组。通过“亲近自然+自我挑战”的体验形式,激发参与者募款,助力贫困地区儿童全面发展。

    即将于9月9日在居庸关长城“走起”的2017北京善行者活动,目前已完成组队报名工作,50公里组共集结988支队伍,100公里组集结203支队伍。本报记者沈梦菲是善行者的一员,将参与50公里的徒步挑战。7月22日,她亲历了2017北京善行者活动的首次拉练。

    在雨后湿滑的山地土路和泥泞的山间公路徒步15公里后,我全身被汗水浸透,衣裤上、手臂上沾满泥渍。在抵达终点的那一刻,我顾不上擦掉额前滚下的汗珠,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一片西瓜就咬了一大口,似乎没有哪种水果比这个瓜更美味。

    7月22日,我参加了2017北京善行者组织的首次拉练。徒步拉练以居庸关长城为起点,为100公里组和50公里组各设计了两条路线,行程和难度有所不同。我报名参加的是50公里组,但这次拉练参加的是以100公里组为主设计的路线,从居庸关途径虎峪至警察学院。

    “小白”乱入

    早在上个月报名参加2017善行者活动时,我就不断问自己:50公里山地徒步,能不能走下来?

    我是个“山寨”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平时呼朋引伴登个野山还算勇往直前,最能和人显摆的经历也就是去年三天两夜徒步穿越腾格里沙漠。这次要在十几小时内徒步50公里,其中还包括10公里野山路,从报名到正式活动只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大病初愈的我能行吗?

    笨鸟加油飞,从报名那天起我恢复了夜跑,2公里、5公里、8公里,尝试慢慢恢复体能。盛夏酷暑难耐,每次跑步热到汗流浃背,心跳到颤栗,一步一步坚持下来,我开心地发现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次拉练是对我的第一次“阶段考试”。走一段看看状态吧,作为一枚初次参赛的“小白”,我只求不掉队。

    听领队飞歌说,我选择的这条拉练路线是为100公里专业级队员准备的难度系数比较高的路线。一同拉练的近百名队友里,有和我一样乱入的50公里“小白”,但更多的是肤色健康、身体精壮、装备专业的100公里专业队员。

    山道难

    拉练队伍一开始行进得很快。前几公里是平缓的山路,途径京张高铁建设工地和小村庄,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道路有些泥泞,但天气凉爽,山间郁郁葱葱的草木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漾开芬芳。

    我披了件皮肤风衣,背着大大的户外双肩包,包里的几瓶矿泉水、食物、登山杖等装备沉甸甸的。没走多远,我就热得不得不脱掉风衣,把双肩包用系带牢牢绑在身上减轻负重。

    走了几公里到达第一个休息点时,队伍停下来休息。我把包扔在地上,咕咚咕咚喝掉了大半瓶水。再看其他队友,高手果然与众不同,面不改色气不喘,有几位队友连包也不放下,只喝了几口水,简单吃几口补给食品,焦急地回望落在队尾的队友,迫不及待地问领队何时出发、往哪个方向走,试图先走一步,但被领队阻止了。

    休息片刻后,领队带我们钻进了一片树林,鱼贯走进一条根本不是路的路。我走在队伍中部,小道两旁是新鲜的被踩向两边的植物,一看就是刚刚被前面的队友硬生生辟出来的,窄得只能通过一个人,不时得猫着腰,蹲下身来,以躲避密布的树枝。

    我们就这样走进了一片森林。周围是参天大树,穿着鲜艳的队友们像一朵朵鲜花点缀在绿意当中。

    可惜美景还没看够,艰苦的向上爬升就开始了。

    这段路的植被没有之前那么丰富,多是裸露的土地。这种路难不倒喜欢爬野山的我,多年练就的功夫派上了用场。踩着大石块、大树根,拽着树枝,我在土路上奋勇前行。

    下过雨的山地格外湿滑,给我们的爬升增加了不少难度。有些地方十分陡峭,如果地面干燥,拉着周围的植物,依靠登山鞋和沙石的摩擦力,用力一蹬或许就能上去,可湿滑的泥土摩擦力减小,有时得靠前面的队友拉一把才能前行。

    这些队友不愧是“练家子”,个个身手矫健,踩着土、拄着登山杖,一路快速前行。我自诩能爬山,却不知是因为体能没恢复,还是不适应连续快速爬升,没过多久就开始气喘吁吁,心脏快跳出嗓子眼儿,四肢渐渐无力,步伐不得不放缓。

    “快到了快到了,再坚持一会儿。”不知道对自己说了多少遍后,我钻过一片灌木丛,“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登顶啦!

    海拔1000多米的虎峪山顶有片平地,一览众山小。登顶的队友们兴奋地各种合影,吃午餐补充体能。我的脸上、衣服上、手臂上满是泥土,卸下背包,坐在地上,免洗洗手液早被忘到九霄云外,翻出面包和巧克力就吃。

    团队有力量

    短暂休整后,我们开始下山的征途。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在泥泞的土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上山矫健非凡的队友也不得不在下山时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踩实每一步,避免踩空滑倒。

    天色渐渐暗下来。夏季日落时间较晚,但由于山里植被遮挡,人会感觉天黑得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带头灯等夜行装备,必须在天黑前走出山林。

    “我们一个接一个跟上,千万别掉队。”领队喊道。

    在这样的深山野地,手机完全没有信号,我一路跟着大部队低头前进,不仅没有带GPS记录设备,连来时的山路长什么样也完全没有印象。如果我掉了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又没有荒野求生的技能,真是太可怕了!想到这里,我顿时感觉到团队的力量,不由快走几步跟紧前面的队友。下山的队伍也由上山时蜿蜒的大长队,变得紧凑起来。

    有的地方比较陡,善行者的工作人员便用尼龙绳拉出一条“扶手”,供队友们拉着下山。飞歌说,到正式比赛时,沿途会拉好警戒标识,帮助参赛者找到路线,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工作人员值守提供帮助,一个大团队帮助一个个小团队。

    手脚并用、摸爬滚打地下山后,我累得说不出话来,但又感觉意犹未尽。这回拉练走下来,我对自己的体能有了一些信心,也发现了诸多不足,需要在正式活动前尽快调整。遗憾的是,我团队里的其他队友没能参加这次拉练。

    善行者活动要求参与者们4人组成一队,日夜兼程,共同克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50公里或100公里的徒步挑战。团队成绩以4名队员共同抵达终点的时间计算,单个人早早到达或是有人掉队,整队将没有成绩。这是团队的荣誉,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的挑战。

    我想,这些规定应该和公益的意义有关,号召更多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个过程也是影响和邀请更多人参与的过程。公益和户外运动都需要团队的力量,从每一步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善意开始,渐渐地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

    我是个户外“小白”,也是第一次大张旗鼓地号召身边的人募捐,但我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善行者一样,希望从现在开始迈出的每一步,都能为公益做些事。

 

泥泞山地徒步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