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不起房 搬进墓地
菲律宾贫民和亡者做邻居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7年07月19日
09
版)
以墓地为家 与死者为邻
墓地给人阴森恐怖之感,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城北著名的诺特公墓是几万人的家。作为该国环境最恶劣的贫民窟之一,那里随处散落着白骨,但人们习以为常。
这个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的“千岛之国”跟亚洲其他很多国家一样,经济在过去20多年里经历了迅猛发展。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户籍迁移政策放宽,菲律宾农民离开故土,搬到首都马尼拉这样的大城市谋生,但很多人仍然挣扎在贫困线边缘,催生了大面积的城中村与贫民窟。
建于19世纪初的诺特公墓占地54公顷,是菲律宾最大的陵园之一,安葬在那里的数十万亡者中不乏社会名流、达官贵人,还有3位总统。由于“厚葬”的历史传统,当地人往往雇佣守墓人帮忙照看,以防偷窃事件发生。
过去十多年间,人口膨胀导致住房紧张,很多连城内的破房旧屋都住不起的贫民干脆搬进墓地,在靠守墓赚钱维生的同时,也算有了自己的“家”。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看来,诺特公墓并不阴森沉寂,相反,那里每天人声鼎沸,成了一片与众不同的贫民窟。官方宣称有5万多人生活在那里。在这个大城市房租昂贵、房源奇缺的国家里,官员们面对这种现象一筹莫展,很多时候除了剪断私接乱拉的电线,别无他法。
“这里的生活有时特别艰难。”26岁的简·德阿齐兹告诉《纽约时报》,“经常停水停电,尤其在炎热的夏天非常难熬。”该报提到,公墓里的大部分居民没有自来水可用,需要用桶从外面的公用水井运水。
德阿齐兹和她的孩子、两个妹妹及母亲一起住在一座古典风格的陵墓里。她母亲被雇来照管这座陵墓。
虽然居住的“房屋”有些奇怪,但这里的人们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平稳的生活秩序。白天,男人们坐在石质棺椁上聊天、打牌、看斗鸡,女人们则在坟头前牵起绳子晾衣服,或通过安放在墓碑旁的电视机观看肥皂剧。到了夜晚,暑气散去,不少人躺在地上和衣而睡。
美国《VICE》杂志称,这一幕或许显得有些诡异,但对墓地居民而言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马尼拉的1200万人口中,1/4是“非正式栖居者”。比起住在城中危险的棚户区,墓地更安静更安全。此外,在这个宗教盛行的国家里,生死之间的界限在很多人心里十分模糊。
《纽约时报》记者拍摄的视频中,在墓碑之间长大的孩子们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甚至拿着往生者的骸骨玩耍。
精明人的“墓地经济”
每年11月初是菲律宾传统的祭祖日子,每到这时,墓地居民们需要暂时撤离,腾出地方让逝者家属前来祭拜。人们会在亲人的墓旁留下点心和酒水,有时还有香烟。祭祖仪式结束后,德阿齐兹这样的人就会返回“家园”。
活人住在这里可以省去租金,死人葬进墓地却要花钱。《纽约时报》称,当地的坟墓租期通常为5年,时间一到,如果逝者家属不来续费,公墓管理者就会在宽限期结束后将遗骸掘出。被遗弃的尸骨袋子很常见,有些尸骨上仍缠绕着下葬时的衣服。
为了谋生,除了守墓,一些人还会想方设法融入“墓地经济”。据《VICE》报道,近几年到墓地安家的穷人越来越多,一些精明的人开了小店,卖些生活用品。
繁忙的日子里,诺特公墓一天会迎来多达80场葬礼。《纽约时报》称,有些家庭会雇人站在坟前祈祷,好让死者顺利往生。
自称拉莫纳神父的男人是干这事的老手,45岁的他经常穿着一件印有耶稣面庞的T恤为人祷告。由于墓地里道路曲折,两旁密密匝匝满是坟墓和龛位,灵车经常无法顺利通行,这时拉莫纳会拉着几个伙伴帮忙搬运棺椁。
39岁的费迪南德·萨帕塔是石刻工人,他在公墓里长大,如今已在那里养育了两个孩子。“公墓里其实没有多少工作,于是我在2007年自学了这个(石刻),这是公墓里最好的工作,因为没有老板管着。不过,造龛位和陵墓的泥瓦匠能赚更多钱。”萨帕塔说。他负责在华丽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死者姓名,生意不错。
41岁的诺埃米·卡尼朗一家住在墓地已经25年了,去年年底,她在这里迎来了孙子。她照看一座陵墓的价格是每月50比索,约合一美元。
“死人是不会害人的”
去年,新西兰摄影师丹尼尔·艾瑞克森跨越8000公里,慕名来到菲律宾诺特公墓。跟他的想象不同的是,“那里商店林立,充满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有小狗在舔路边排水沟的污水,小孩们光着身子在玩纸牌”。
“在一种异常的环境中,所有人过着正常的生活,那感觉太离奇了。有位老人邀请我到家里——墓穴去庆祝她的八十大寿,她丈夫就埋在旁边。这家人把生日蛋糕摆在坟头上,令人毛骨悚然。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身在另一个世界。”艾瑞克森告诉《VICE》。
经过几天的走访,艾瑞克森跟当地的孩子们混熟了。“对那些孩子而言,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墓地就是家。那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和坟墓没有多大关系,家才是他们对那里的称呼。”
不过,萨帕塔告诉《纽约时报》,2000年前后菲律宾当局在马尼拉开展了大规模的贫民窟清理行动,不少人选择到墓地安家,导致公墓的治安环境恶化,甚至有人把尸骨扯出坟冢,自己住进去。
近几年,墓地的安全状况每况愈下,毒品使用率和犯罪率大幅上升。《VICE》称,在某些偏僻角落里,不时能看到身型瘦削的吸毒者在吞云吐雾。有时,一些女性瘾君子还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
在74岁的冈萨雷斯看来,虽然环境大不如前,但没有人觉得天会塌下来。“最重要的是安全,死人是不会害人的。”他说。
以墓地为家 与死者为邻
墓地给人阴森恐怖之感,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城北著名的诺特公墓是几万人的家。作为该国环境最恶劣的贫民窟之一,那里随处散落着白骨,但人们习以为常。
这个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的“千岛之国”跟亚洲其他很多国家一样,经济在过去20多年里经历了迅猛发展。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户籍迁移政策放宽,菲律宾农民离开故土,搬到首都马尼拉这样的大城市谋生,但很多人仍然挣扎在贫困线边缘,催生了大面积的城中村与贫民窟。
建于19世纪初的诺特公墓占地54公顷,是菲律宾最大的陵园之一,安葬在那里的数十万亡者中不乏社会名流、达官贵人,还有3位总统。由于“厚葬”的历史传统,当地人往往雇佣守墓人帮忙照看,以防偷窃事件发生。
过去十多年间,人口膨胀导致住房紧张,很多连城内的破房旧屋都住不起的贫民干脆搬进墓地,在靠守墓赚钱维生的同时,也算有了自己的“家”。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看来,诺特公墓并不阴森沉寂,相反,那里每天人声鼎沸,成了一片与众不同的贫民窟。官方宣称有5万多人生活在那里。在这个大城市房租昂贵、房源奇缺的国家里,官员们面对这种现象一筹莫展,很多时候除了剪断私接乱拉的电线,别无他法。
“这里的生活有时特别艰难。”26岁的简·德阿齐兹告诉《纽约时报》,“经常停水停电,尤其在炎热的夏天非常难熬。”该报提到,公墓里的大部分居民没有自来水可用,需要用桶从外面的公用水井运水。
德阿齐兹和她的孩子、两个妹妹及母亲一起住在一座古典风格的陵墓里。她母亲被雇来照管这座陵墓。
虽然居住的“房屋”有些奇怪,但这里的人们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平稳的生活秩序。白天,男人们坐在石质棺椁上聊天、打牌、看斗鸡,女人们则在坟头前牵起绳子晾衣服,或通过安放在墓碑旁的电视机观看肥皂剧。到了夜晚,暑气散去,不少人躺在地上和衣而睡。
美国《VICE》杂志称,这一幕或许显得有些诡异,但对墓地居民而言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马尼拉的1200万人口中,1/4是“非正式栖居者”。比起住在城中危险的棚户区,墓地更安静更安全。此外,在这个宗教盛行的国家里,生死之间的界限在很多人心里十分模糊。
《纽约时报》记者拍摄的视频中,在墓碑之间长大的孩子们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甚至拿着往生者的骸骨玩耍。
精明人的“墓地经济”
每年11月初是菲律宾传统的祭祖日子,每到这时,墓地居民们需要暂时撤离,腾出地方让逝者家属前来祭拜。人们会在亲人的墓旁留下点心和酒水,有时还有香烟。祭祖仪式结束后,德阿齐兹这样的人就会返回“家园”。
活人住在这里可以省去租金,死人葬进墓地却要花钱。《纽约时报》称,当地的坟墓租期通常为5年,时间一到,如果逝者家属不来续费,公墓管理者就会在宽限期结束后将遗骸掘出。被遗弃的尸骨袋子很常见,有些尸骨上仍缠绕着下葬时的衣服。
为了谋生,除了守墓,一些人还会想方设法融入“墓地经济”。据《VICE》报道,近几年到墓地安家的穷人越来越多,一些精明的人开了小店,卖些生活用品。
繁忙的日子里,诺特公墓一天会迎来多达80场葬礼。《纽约时报》称,有些家庭会雇人站在坟前祈祷,好让死者顺利往生。
自称拉莫纳神父的男人是干这事的老手,45岁的他经常穿着一件印有耶稣面庞的T恤为人祷告。由于墓地里道路曲折,两旁密密匝匝满是坟墓和龛位,灵车经常无法顺利通行,这时拉莫纳会拉着几个伙伴帮忙搬运棺椁。
39岁的费迪南德·萨帕塔是石刻工人,他在公墓里长大,如今已在那里养育了两个孩子。“公墓里其实没有多少工作,于是我在2007年自学了这个(石刻),这是公墓里最好的工作,因为没有老板管着。不过,造龛位和陵墓的泥瓦匠能赚更多钱。”萨帕塔说。他负责在华丽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死者姓名,生意不错。
41岁的诺埃米·卡尼朗一家住在墓地已经25年了,去年年底,她在这里迎来了孙子。她照看一座陵墓的价格是每月50比索,约合一美元。
“死人是不会害人的”
去年,新西兰摄影师丹尼尔·艾瑞克森跨越8000公里,慕名来到菲律宾诺特公墓。跟他的想象不同的是,“那里商店林立,充满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有小狗在舔路边排水沟的污水,小孩们光着身子在玩纸牌”。
“在一种异常的环境中,所有人过着正常的生活,那感觉太离奇了。有位老人邀请我到家里——墓穴去庆祝她的八十大寿,她丈夫就埋在旁边。这家人把生日蛋糕摆在坟头上,令人毛骨悚然。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身在另一个世界。”艾瑞克森告诉《VICE》。
经过几天的走访,艾瑞克森跟当地的孩子们混熟了。“对那些孩子而言,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墓地就是家。那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和坟墓没有多大关系,家才是他们对那里的称呼。”
不过,萨帕塔告诉《纽约时报》,2000年前后菲律宾当局在马尼拉开展了大规模的贫民窟清理行动,不少人选择到墓地安家,导致公墓的治安环境恶化,甚至有人把尸骨扯出坟冢,自己住进去。
近几年,墓地的安全状况每况愈下,毒品使用率和犯罪率大幅上升。《VICE》称,在某些偏僻角落里,不时能看到身型瘦削的吸毒者在吞云吐雾。有时,一些女性瘾君子还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
在74岁的冈萨雷斯看来,虽然环境大不如前,但没有人觉得天会塌下来。“最重要的是安全,死人是不会害人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