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认为,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岁左右的一代人,自恋比例是父辈的近3倍。这一倾向会让他们变成糟糕的一代,还是成功的一代?
“有人叫我们‘社交媒体自恋狂’”
找好角度,调好光线,自拍,删除,再次自拍,修图,上传到社交网络……对公关助理乔伊来说,这些琐碎的动作可谓一天中的“头等大事”,出现在社交网站上的每一张照片都事关“脸面”,因此任何细节都值得反复推敲。
从15岁起,乔伊就过着手机不离身的生活。除了工作与私用的两部手机外,他还藏着第三个秘密号码,专门用于登录约会交友网站,寻求网友对他相貌与身材的赞美。“我的自信与快乐全部来自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对我的关注。”这个29岁的年轻人一边对美国《赫芬顿邮报》记者说,一边快速检索是否有人为自己刚上传的照片点赞。
如今,像乔伊这样痴迷于在虚拟世界营造完美形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人叫我们‘社交媒体自恋狂’,但我并不以此为耻。在我看来这是自信的表现,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时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乔伊说。
英国《卫报》认为,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岁左右的一代人自恋比例是父辈的近3倍。2010年的研究发现,“千禧一代”的职业道德比父辈差,他们更看重休闲娱乐。2013年一项针对美国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认为财富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追求,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45%的年轻人认为这很重要。
“如今,几乎人人渴望出名。每个人都更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希望自己是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人们热爱电视真人秀,崇拜偶像,信奉消费主义,这些趋势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南密西西比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巴里博士告诉“美国心理学会”网站,“人们不再想着如何适应社会,他们更希望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父母的错误鼓励助长孩子自恋
我们是否处于自恋年代?在美国《时代》杂志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上世纪50年代,大多数美国家庭会摆放夫妻的结婚照、学校集体照,或许还有家人的军装照。如今,美国一般中产阶级的家里到处摆的都是户主自己及宠物的照片。”
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局的数据佐证了人们的自恋倾向:眼下,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想给孩子取个不同寻常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40%的男孩用的是10个最常见的名字,但今天用这10个名字的男孩比例只有不到10%。
大约10年前,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授简·坦吉开始了有关“人们是否比从前更加自恋”的研究。这位首开此类研究先河的学者认为,与父辈相比,今天的年轻人更加自我。
“现在的青少年和大学生是最自恋的一代。”她告诉美国广播公司(ABC) “他们深信自己是了不起的,也更加注重金钱、名望和形象。”
在坦吉看来,自恋的驱动因素很多,名人文化、互联网,甚至是容易获得的银行贷款,都可能助长青少年的自恋情绪。种种因素当中,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教育。
不久前,荷兰进行的有关儿童自恋心态形成的研究表明,接受测试的565名儿童中,常被父母夸赞“比其他孩子特别”的人,更可能凸显自恋心态。
“现代社会鼓励人们更加自信,不可否认,育儿期的这种鼓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参与此次研究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沟通与心理学教授布莱德·布什曼告诉《美国科学院院报》,“当父母告诉子女,他们比其他孩子特别时,孩子会相信。这对他们以及社会而言,或许不是好事。”
“一些人喜欢对孩子说‘你是特别的’,用这种方法帮他们建立自信,但我想‘我爱你’能传递出比‘你很特别’更好的信息。”坦吉表示,“对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当然是独一无二的,但社会不会特殊对待他。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自信和自尊,而非让他们唯我独尊,眼中只有自己。”
“自信与哗众取宠只有一线之隔”
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最愚蠢的一代:数字时代如何使美国青年变傻》一书作者马克·鲍尔莱茵直言,今天的年轻人比上一辈或上两辈差劲得多。他多次表示,社交网络中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而局限于同龄人的交流很难让你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对自己的照片如此着迷,或者热衷于写下关于自己的博客……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是反心智的,只会让你的心智停留在青春期水平。”他说。
然而,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弗里·阿内特并不认同鲍尔莱茵的观点。“人们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如果你对相关数据指标有所了解,就会发现年轻人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糟糕。相反,‘自恋一代’在很多方面比父辈更加优秀。”他告诉《时代》周刊。
“今天美国青年男子的暴力犯罪率不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半。如果说自恋会导致自私行为,那就意味着社会治安将变差,但事实上,情况变得更好了。”阿内特说。
在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伊丽莎白·卢贝克看来,与其说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自恋,倒不如说他们更自信与自尊。“大家都说年轻人是最自恋的,自拍等行为被视为典型的自恋表现,但回顾过去,你会发现人们一直都在记录自己,只是使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她告诉《赫芬顿邮报》。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指出,真正自恋的人往往怀有强烈的天生优越感、自我膨胀的幻想,以及对赞赏的渴望,但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特质促使他们走向成功。“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雄心勃勃、自信满满、专注于自我,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人和环境获益。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则可能擅长吸引和控制他人,因而在建立和发展商业关系上得心应手。”该杂志写道。
在《卫报》看来,自恋并非洪水猛兽,人们应该公平地看待这种性格特质。“事实上,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人不可能在自信的同时保持谦逊。我们的目光总停留在特朗普和金·卡戴珊身上,而忽略了圣雄甘地和特蕾莎修女。的确,自信与哗众取宠只有一线之隔,但请试想一下,如果甘地和特蕾莎不够自信,是不可能有如此成就的。”
成年人自恋比年轻人更危险
在大众文化中,自恋总是贬义词,但新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自恋至少在短期内是有益的,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走向成年的“过渡期”。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布伦特·罗伯茨和帕特里克·希尔博士,通过对368名本科生和其439名家庭成员的调查发现,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身上的自恋特质更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恋程度会逐步下降。
“自恋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希尔告诉美国“今日科学”网站,“第一种是夸张的权威意识,具有这种意识的人往往认为‘我无所不知,别人应该听从我的指导’;第二种表现为‘宏伟的展示主义’倾向,这种人总是炫耀、夸大自己的才能和前景;第三种人对权力异常痴迷,常常利用他人谋取个人利益。”
研究显示,具有前两种表现的年轻人通常对生活有更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然而,当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他们的家长身上时,则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效应。具有前两种特质的长辈会被认为“不够随和”,甚至“神经质”或“认知能力不足”;而有第三种倾向的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对生活的满意度都很低。
“自恋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有趣的是,人们在少年时期对自己能力和未来的夸张认识,可能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的迷茫。但年龄渐长后,自恋倾向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和评价,比如生活满意度降低、声誉受损等。”罗伯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