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是谍报人员之外最重要的情报来源。美苏冷战期间,双方将窃听与反窃听的斗争延伸到各自的外交部门乃至国家核心权力机构中。虽然大部分窃听计划半途夭折,但深埋于史料中的它们因为堪比电影和小说的情节,成为后世长久的谈资。
大国角力场上,“窃听”是永恒的话题——敌人之间搞窃听,盟友之间也相互窃听。美苏争霸期间,两大阵营在秘密战线上的窃听与反窃听斗争尤其激烈,其中不少细节已在岁月流逝下曝光,甚至被翻拍成电视剧或电影。
美国国徽里的“金唇”
上月早些时候,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的一次闭门会议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机密情报透露给了俄罗斯外交官。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期间,美国记者和摄影师被拒之门外,俄罗斯官方通讯社俄塔社(原塔斯社)的一名摄影记者却被获准进入会场。
椭圆形办公室是美国总统权力的象征,室内的大办公桌上放置着一条座右铭:“这里要负最后责任。”作为美国政府重大决策的诞生地,椭圆形办公室的安保及反窃听工作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特朗普阻挡本国记者,却允许俄罗斯记者入内的“反常举动”,引起部分人士的担忧。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此种担忧并不牵强。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提到,莫斯科一直是在美国要害部门安装监听设备的高手。冷战期间,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就曾用塔斯社做掩护从事间谍活动。
英国《卫报》表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曾千方百计渗透进对方的重要机构,通过人工方式安装精心伪装的窃听器,展开窃听与反窃听的斗争。卷入其中的不仅有双方的使领馆,还有美国国会这样的政治地标。
“Politico”网站提到,虽然苏联在电子工程领域落后于西方,但他们在窃听技术方面确有一技之长。
英国《观察家报》称,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直是克格勃的重点目标,从1933年美苏建交到冷战落幕,苏联从未放松对美国使馆的监听。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前后,美方曾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开展大规模排查,结果发现了多达120个隐藏式麦克风,用工作人员的话说,“在桌子腿或墙缝里,袖珍窃听器随处可见,俯拾即是”。
最不同寻常的事件要数苏联费尽心机“送给”美国大使的“金唇”窃听器。这一行动被誉为世界间谍史上的经典,以及美国中情局最不愿提及的“家丑”。
如果不是1952年的一次偶然发现,“金唇”窃听器可能服役更久。当时,美方安保人员在无线电中偶然听到了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的声音,却实在搞不清声音从哪里来。经过一番费力的搜寻,美国特工的目光聚焦在苏联人7年前赠送的一件礼物上。
原来,1945年,克格勃用最名贵的木材制作了一枚美国国徽,将当时最精密的监听设备暗藏其中,又将其精心包装为给美国驻苏大使卡里曼的见面礼。这件礼物被美国人自豪地摆在乔治·凯南的书房里。直到几年后美方人员打开这个神秘的装置,其内部的机巧才大白于天下。
美方反间谍专家打开国徽的外壳后,发现当中埋藏着一个细小的长条形装置,精巧程度让人目瞪口呆。由于采用共振原理,该窃听器无需外接电源,可无限期使用,其体积虽小,却能把人们在书房里说的每一句话传递给监听者。
苏联特工还成功地在其他西方国家的驻苏使馆内安置了窃听设备。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大使馆发现其传真机有个“后门”,该传真机在此前6年里收发的所有电报都被备份给了克格勃。
苏联特工潜入国会山
“Politico”网站提到,除了在各国驻苏使馆内实施窃听,苏联情报人员还试图在美国政府的核心地带国会山放置窃听器。苏联解体后,负责克格勃在美活动的官员奥列格·卡卢金对外披露了整个过程。
“克格勃窃听美国国会的计划是该部门最冒险的行动之一。”卡卢金表示,他们起初考虑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安装隐藏式麦克风,后来收到谍报人员的提示,意识到该委员会安保严密,遂将目标转移到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该机构在闭门会议时经常讨论美国最高军事机密。
克格勃欲安排特工以记者身份携带窃听器进入国会,找机会将后者安放在桌下。根据“Politico”网站援引的资料,当年,苏联政府曾授意塔斯社掩护克格勃的相关行动,卡卢金也表示,塔斯社内部“有很多我们的兄弟”。
1967年夏,一名塔斯社记者在参加公开听证会时,成功地将窃听器带进众议院,把它安装在一张桌子下面。这一行动百密一疏,很快被美国反间谍部门察觉。美国人破坏了窃听装置,但依然把它留在原地。卡卢金在苏联解体后访问美国时才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等着克格勃来认领“留在国会山的财产”。
柏林隧道里勾心斗角
二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大陆被“铁幕”分隔。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罗斯科·希伦科特认为柏林是东西方的交界点,也是从事间谍活动的最佳地点。
在希伦科特主持下,一项庞大的窃听计划开始实施。他把这项工程命名为“黄金行动”。取名为“黄金”是因为,希伦科特认为,优质情报比黄金更有价值。
中情局发现,苏联军事设施内有地下电缆通往东德和东欧各国,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经反复推敲,希伦科特敲定在东西德之间挖掘一条总长2.2公里的隧道,从西柏林南郊开始,穿过勃兰登堡门后延伸到东柏林境内,直抵索恩法尔德公路地下。
这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程,隧道正好处在苏联和东德巡逻队脚下,在挖掘时不能发出一点异响,从隧道里送出的泥土必须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走,而且隧道入口处要尽可能伪装起来,以免引起闲杂人等注意。尽管困难重重,“黄金行动”还是在希伦科特紧盯下稳步推进。
1953年2月,曾在欧洲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艾伦·杜勒斯接任中情局局长。这个老牌间谍一上任便发现,前任留下的“黄金行动”非常不错,下令全力推进。
经过3年多的挖掘,秘密隧道在1955年竣工,它就是著名的“柏林隧道”。隧道的主体工程是窃听室,内设交换台和432个扩音器。通过精密的窃听和录音装置,“铁幕”另一侧的通讯内容可以清晰无误地传到美国人耳中。
根据英国《卫报》援引的资料,有了这一窃听利器,中情局每天可以录制800盘磁带,打印4000米长的打字带。每个星期,中情局都会把这些材料送回华盛顿处理。
隧道开通后不久,美方就开始窃听苏联军方的电话。第一个“重要信息”是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指示,要求驻东德苏军保持良好纪律,同西德保持良好关系。美方情报人员据此判断,苏联在东德驻军实力有限,并按图索骥,推导出苏联可能在东德部署核武器。
可惜好景不长,中情局很快发觉事有蹊跷。包括后来的苏联出兵匈牙利等事件,中情局竟没能从隧道里获得任何“预告”。莫非对方发现了隧道的秘密?
事实上,苏联人早就通过英国情报机构的叛逃者、双面间谍乔治·布莱克获知“黄金计划”。旁观美国人在地下苦干3年多后,苏联人不动声色地将很多假情报“分享”给美方,直到时机成熟才一举摧毁了这一秘密窃听工程。
不见光的对决从未被遗忘
苏联及俄罗斯方面相信,钻墙打洞是美国谍报机构惯用的伎俩,从冷战开始到今天从未间断。这一点确实有不少事实佐证。美国《纽约时报》曾披露,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说苏联驻华盛顿使馆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外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需要美方帮忙搭建新的使领馆。
美国谍报机构在分析后认定,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方可以趁机在新建的苏联大使馆地下挖掘一条隧道以便刺探情报。于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大使馆在地面施工,美国人在地下挥汗如雨,到1979年苏联外交官入驻新使馆时,美方的监听工作也同步开始。
某一天,美方谍报人员意识到,传入隧道中的除了家长里短,就是抽水马桶的声音、扫地的声音等,却收不到重要情报。此后,苏联人并未提出抗议,但美方心知肚明:窃听隧道已经露馅。至于是谁泄密,至今没有答案。这条潜伏在苏联使馆下的隧道,正如同那个年代美苏双方不见硝烟的斗争般,从此长眠地下,却从未被后世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