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80年前,史上最大航空器迎来悲剧结局

“兴登堡号”灾难终结“黄金岁月”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7年05月17日   11 版)

    熊熊燃烧的“兴登堡”号是20世纪最著名的空难场面之一

    涂有卐字徽标的齐柏林飞艇掠过纽约

    1937年5月,德国“兴登堡”号飞艇以灾难性的方式迎来了结局,与这艘史上最大航空器一同陨落的,还有人们借其抒发的无尽想象。80年来,“兴登堡”号的悲剧不曾被忘却,原因不仅在于其颠覆了“空中邮轮”的形象,也宣示着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的终结。

    80年前的5月,德国“兴登堡”号载客飞艇在美国起火失事,酿成了人类航空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灾难之一。在那个飞机还不成熟的年代,以优雅之姿定期飞越大西洋的“兴登堡”号被比作“空中的豪华邮轮”,它的悲剧结局一度被与“泰坦尼克”号海难相提并论。

    彼时,“兴登堡”号是大西洋两岸的明星。对习惯了和平的美国人来说,它是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象征。对当时还没卸下伪装的纳粹德国来说,它是一面对外宣传的旗帜。然而,在1937年5月6日的美国新泽西,这艘飞艇及其承载的一切幻想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灾难在数十秒内上演

    1937年5月3日,“兴登堡”号载着97名旅客和乘务人员离开德国法兰克福,飞往美国纽约。就像它此前34次满载货物和乘客横渡大西洋一样,这趟旅程风平浪静。据美国《史密森尼杂志》记载,当“兴登堡”号优美的轮廓出现在纽约市上空时,地面交通几乎瘫痪,人们停下车,或是停止手边的工作走上街头,感受这个伟大的工业奇迹带来的震撼。

    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州南部度假的美国人利比·韦斯伯格,对“兴登堡”号的雄姿记忆犹新。时隔80年,她仍然能清晰地描述这个庞然大物给她的心灵造成的冲击。她告诉英国《卫报》,“银色的飞艇在几近透明的蓝天上缓缓飘浮,看上去真是美极了,我一直盯着它远去,直到它化成一只鸟儿消失在天际。”所有人都没想到,“兴登堡”号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5月6日晚7时20分,“兴登堡”号准备在新泽西州的赫斯特湖海军基地降落。在距地面300英尺(约91米)的空中,艇身后部突然冒出火焰。仅仅34秒后,飞艇就变成了一堆滚烫的残骸,轰然坠地。事故发生得非常突然,人们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庞然大物被烈火吞没。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提到,“兴登堡”号几乎在一眨眼的功夫里化为灰烬,事故共造成22名乘务人员、13名乘客和1名地面工作人员遇难,62人奇迹般地生还。

    虽然造成的人员伤亡远不如“泰坦尼克”号海难惨烈,但“兴登堡”号在众目睽睽之下爆炸坠毁的场景被摄影师全程记录下来后,掀起了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舆论风暴。获悉灾难发生,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第一时间向纳粹德国总理希特勒发去慰问电。

    美联社提到,现年88岁的科罗拉多州居民沃纳·道纳是这场事故的最后一名在世的幸存者。8岁时,他与双亲、哥哥、姐姐结束在欧洲的旅行,乘“兴登堡”号返回美国。飞艇快降落时,父亲返回房间拿设备准备拍摄,道纳和母亲还有哥哥姐姐在餐厅观景窗观看。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妈妈一把抓住他哥哥往外丢,然后把他也扔到外面,姐姐则被空乘人员抱着从大火中逃出……道纳再也没能见到父亲,姐姐也由于伤势过重在第二天去世。

    科技屈从政治埋下隐患

    《芝加哥论坛报》提到,“兴登堡”号于1935年开工,制造者是赫赫有名的德国齐柏林飞艇公司。这艘飞艇以时任德国总统兴登堡命名,并在次年3月4日展开首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方大量采购齐柏林飞艇,对英国伦敦等目标实施轰炸。随着空战技术的革新,军用飞艇的生存能力不断下滑,逐渐转为执行侦察及运输任务。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禁止德国拥有军用飞艇,齐柏林公司随之回归民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新富阶层人士热衷于洲际旅行。1929年,齐柏林公司推出以尖端技术打造的新一代载客飞艇,只用了两天半就完成了横跨北大西洋的飞行;相比之下,当时最好的豪华邮轮横渡大西洋也要5天,慢一些的轮船更是要花费10天左右。

    齐柏林飞艇由此成为德国在大萧条年代为数不多的骄傲。然而,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齐柏林公司一直与德国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兴登堡”号研制成功后,按照规程应首先进行耐久性测试,为跨大西洋飞行做足准备,希特勒当局却指示齐柏林公司跳过测试环节,立即执行为期3天的空中“路演”,为一场即将到来的、旨在重整军备的投票造势。

    迫于纳粹政权的威势,公司总裁雨果·埃克纳不得不为希特勒“站台”。《史密森尼杂志》称,在不久之后的首次跨洋飞行中,这艘飞艇多次发生机械故障,这些故障本可以在原计划的测试飞行中被发现。当科技屈从于政治,“兴登堡”号的悲剧结局便埋下了伏笔。

    但是,在不知内情的普通人看来,横空出世的“兴登堡”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豪华、最安全的飞行器。英国《卫报》提到,这艘飞艇全长达248.6米,几乎和超级客轮“玛莉皇后”号一样长,飞艇尾鳍上的巨大卐字标志更是惹眼。

    进入飞艇内部,乘客不仅能享受到舒适的客房和宽阔的餐厅,还有书房和酒吧,休息室里配备了钢琴。令人惊讶的是,充满了易燃气体的飞艇内竟然设有吸烟室,地上铺着精美的实木地板。来到眺望台上,透过巨大的舷窗,人们可以居高临下,欣赏蔚蓝的大西洋。

    彼时,极尽奢华的“兴登堡”号每次出航,都会获得极大关注,为报刊杂志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写作灵感。不过,随着欧洲战云渐浓,德国入侵奥地利,大批犹太难民逃离故乡,美国国内反对纳粹的呼声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人担心,飞艇可能成为破坏分子的目标。

    如今看来,这种弥漫着不安的氛围,似乎预示着“兴登堡”号的结局。在最后那次飞行中,由于在大西洋上空遭遇逆风,飞艇的到达时间延迟了12小时。事故发生时,芝加哥电台播音员赫伯特·莫里森已在降落地点守候多时,他原本带着欢欣和轻快的语调播报,但在飞艇突然着火并在顷刻间坠毁之际,他的声音由兴奋转为惊恐,最后归于痛苦的呜咽,“啊!啊!烧起来了!太可怕了……大家赶快跑,它快要掉下来了……”莫里森的实时播报,通过便携式录音设备传遍了世界。他播报此次空难的过程,被视为20世纪最著名的广播之一。

    事故真相是个谜

    “兴登堡”号失事后,无数个版本的事故原因在坊间流传:有人说是雷雨引起的静电诱发了火灾,有人认为是飞艇在放下系泊绳时产生火花引爆了氢气,还有人相信这完全是一场蓄意破坏。齐柏林飞艇公司当时的掌门人雨果·埃克纳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

    在齐柏林公司工作了数十年的埃克纳曾对媒体表示,飞艇在出航前并未发现任何异状,但公司之前就收到过恐吓信,因此,他无法排除人为破坏的可能性。

    然而,由德国政府主导的调查团队认定空难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美国方面也迅速为德方的调查结论背书。面对舆论和当事人的质疑,亲赴美国调查空难的德国空军元帅、希特勒的亲信赫尔曼·戈林以不容置喙的口吻宣称,“这是上帝的旨意,没有人能违抗”。

    在《史密森尼杂志》看来,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在事故调查过程中都刻意排除“人为破坏”这个推论,因为,“哪怕是最简单的假设都会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引起外交争端”。这也说明,对即将到来的二战,华盛顿当时并没有充分的心理预期。

    美国《生活科学》杂志网站指出,无论事故原因如何,飞艇的确存在巨大的缺陷。它们体积庞大但异常脆弱,质地较轻,易受强风影响,加上当时以填充氢气为主,容易起火爆炸。在“兴登堡”号之前,已有不少飞艇坠毁,但大多是在晚间或海上坠落,舆论关注度较小。而“兴登堡”号体积庞大,装潢豪华,其失事造成的舆论影响甚至大于实际损失。

    这艘“空中邮轮”熊熊燃烧的景象让公众对飞艇的印象发生逆转,乘飞艇出行被人们敬而远之。商用飞艇短暂的黄金年代自此落幕。两年后,泛美航空公司开始使用波音客机执行洲际飞行任务,大幅缩短了航行时间,促使空中交通运输产业迎来了真正的革命。

    商用飞艇业务的衰落,迫使齐柏林公司发掘飞艇在其他领域的潜力,如推出气象飞艇监测大气中的闪电活动,让人们得以通过精确的数据来分析天气。如今,详实的气象数据已成为航空安全的前提,而“兴登堡”号依然是人类建造过的最大航空器,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被后世铭记。

    80年过去,亲历“兴登堡”号灾难的人们多已作古,这艘飞艇本身却知名度不减。它的毁灭,宣示着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的终结。

 

“兴登堡号”灾难终结“黄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