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乌克兰
作者 李鸣泉
青年参考
(
2017年05月10日
08
版)
为庆祝中乌建交25周年,由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等机构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中乌文化交流周”活动于4月24日至30日在乌克兰举办。乌政府副总理祖布科、乌第一夫人马林娜·波罗申科、中国驻乌克兰特命全权大使杜伟等在基辅出席了该活动的开幕式。本文作者为中方代表团成员。
此次“一带一路中乌文化交流周”为中乌建交25年来,两国间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中国的一流书画家作品展、中国民乐演出、中国专家现场义诊、丝绸和陶瓷展外,两国文化团体和机构还签署了数个合作文件,举办了题为“‘一带一路’,连通长江与第聂伯河”的首届中乌青年论坛、中医药“一带一路”合作论坛、中乌商业论坛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有幸参加了“一带一路中乌文化交流周”这一中乌外交盛事,虽然时间很短、日程很紧,但乌克兰此行还是让我兴奋不已。
许多“60后”都有种今生抹不去的苏联情结,我也不例外。因为我年轻时受到的文学艺术类的熏陶,很大一部分来自那个国度。撇开当时学画入手的列宾美院的《素描教学》不说,当时国内能见到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几乎都是苏联这一体系的。文学上,普希金、高尔基、托尔斯泰、果戈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大串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照耀和孕育着一代青年的文学梦想。《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电影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更是使浓重的苏联情结化在我们这代人的血液里。因此,这些年来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曾经的苏联成员国观光旅游、采风探秘,不图能找回什么,只为追踪梦想和青春的影子……
此次,我来到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故乡乌克兰,想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示的这片土地和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及历史烟云,心中仍不免波澜起伏。虽然在乌克兰的几天里,我开始知道这里的人们对那段历史不愿再提及,年经的乌克兰人也不再那样崇拜他们历史上的英雄,甚至有些抵触,但我对这里还是有种亲切感。
在乌克兰的日子里,我们下榻在市中心独立广场边上的乌克兰饭店。独立广场便是当年发生过“颜色革命”的地方,广场周围还摆放着那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男女们的遗照和鲜花,寄托着逝去者的家人、朋友,也许还有些从未谋面的人们的哀思,这份痛也和苏联的痛一样,被铭刻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中。在路边摆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上,我看到了印有普京头像的卫生纸,由此可见这个民族与俄罗斯之间的裂痕。用一位政治人物的话说就是,乌克兰再也没有可能回到俄罗斯的怀抱了,只能一步步向欧洲走,虽然步履是那么艰难,但,过去的路注定回不去了。
独立广场的中心与世界大多数的城市中心一样,由地上地下两部分组成。基辅的独立广场上除了该国独特的自由女神塑像外,四周都是商业区和城市雕塑,地下则是各类商店,大多以售卖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为主。距此不远的安德烈斜坡上的油画自由市场也颇有意趣。来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在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也见过类似的油画市场,由当地的画家或画商在那里摆卖自己的或收购的作品,感觉有点北京潘家园的意思,只是比潘家园更自由、安静。水平参差不齐,有很漂亮的艺术品,也有不少行画,但价格都不太贵,每幅在人民币2000元上下。
在活动间隙,我参观了几座教堂,都是外表色彩鲜艳、内部富丽堂皇,在蔚蓝的天空下,金顶发出灿烂的光芒。无论是教堂内外,人们都很安祥,脸上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让人心里很舒服。
忙里偷闲,我去了乌克兰著名的西部古城利沃夫,这里素有乌克兰民族文化中心之称。这座靠近波兰的城市,自古以来留下了太多波兰人的痕迹。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苏联先后统治过这片土地,也成就了这座古城的建筑历史,使这里成了著名的世界建筑博物馆。二战时,希特勒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竟下令不准破坏这座城市,侵苏德军绕城而走,从而使这座古城免遭破坏,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动人的历史风貌。据说这里大大小小的各式教堂就留存有100多座,甚至还保留着世上唯一一座连波兰境内都已荡然无存的当年波兰人所建的拉丁式教堂。
从基辅到利沃夫的距离近600公里,需坐5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时已是半夜时分。接我们的大巴车穿行在这座古城的半醒半梦之中,城市灯火明灭,不似大都市的通体透明,灿烂辉煌,梦幻般的街灯和楼群中透出的温暖之光诱惑着你一步步向她走去,从一个灯光下走向另一处深邃中,有无尽的探秘之趣在前方的灯影之下等待着你。我喜欢这不高不矮的历史建筑群,既掩护着她以往的神秘故事,又迎接着明日的阳光普照,不似大都市的高楼林立,使城市街道大白天的也黯然无光;我喜欢这满城的林荫大道,不宽也不窄,行得下车,也走得下人,在浓荫的庇护下使这大千世界合谐安静,有序运行;我喜欢这石块铺就的四通八达的道路,走过先贤、走过不齿,当然也走过我们,不知会在哪个时光隧道的节点上就会与他们撞个满怀,只是愚笨如我此时并不知晓而已;我喜欢在透亮而温暖的午后坐在老城堡的咖啡座上,看满街温文尔雅的俊男靓女和匆匆的游人穿梭在这个古城里,静静等待时光慢慢变老,仅留下若干年后的淡淡回忆给这个世界……
我更喜欢这里的孩子们,是他们给了我乌克兰之行中最亮丽的一抹色彩,照亮了我在异国他乡美妙体验中的生命线。此行众多的社会活动中,除了与乌克兰艺术学院的校长、老师、艺术家们近距离地接触外,最有意义的当属与基辅第五少年艺术学校师生们的互动了。我们与师生们共同探讨少儿美术教育问题,并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书画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现场为他们演示了竹子和熊猫的画法,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的热情、天赋和艺术功底,超乎异常的想象力和驾驭色彩的能力,以及扎实的造型功底都让人为之叹服。他们渴望对中国文化进一步了解、学习、交流的愿望,是那么强烈和真诚。在那个时刻、在那个地方,让人不由觉得浑身充满了使命感和光荣感。我骄傲,我是中国文化大使、中华文明实实在在的传播者!
此行快要结束时,活动主办方把我的国画作品《梦幻家园》、《瑞雪丰年》、《中州三月桃花雪》,送给为这次活动作出突出贡献的中乌双方有关部门。我国驻乌克兰特命全权大使杜伟先生还为包括我在内的数位团员亲笔签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我们在这次庆祝中乌建交25周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为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做出的努力。这为我们匆匆的乌克兰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文作者为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文化大使、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黄山美术馆馆长。
为庆祝中乌建交25周年,由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等机构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中乌文化交流周”活动于4月24日至30日在乌克兰举办。乌政府副总理祖布科、乌第一夫人马林娜·波罗申科、中国驻乌克兰特命全权大使杜伟等在基辅出席了该活动的开幕式。本文作者为中方代表团成员。
此次“一带一路中乌文化交流周”为中乌建交25年来,两国间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中国的一流书画家作品展、中国民乐演出、中国专家现场义诊、丝绸和陶瓷展外,两国文化团体和机构还签署了数个合作文件,举办了题为“‘一带一路’,连通长江与第聂伯河”的首届中乌青年论坛、中医药“一带一路”合作论坛、中乌商业论坛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有幸参加了“一带一路中乌文化交流周”这一中乌外交盛事,虽然时间很短、日程很紧,但乌克兰此行还是让我兴奋不已。
许多“60后”都有种今生抹不去的苏联情结,我也不例外。因为我年轻时受到的文学艺术类的熏陶,很大一部分来自那个国度。撇开当时学画入手的列宾美院的《素描教学》不说,当时国内能见到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几乎都是苏联这一体系的。文学上,普希金、高尔基、托尔斯泰、果戈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大串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照耀和孕育着一代青年的文学梦想。《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电影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更是使浓重的苏联情结化在我们这代人的血液里。因此,这些年来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曾经的苏联成员国观光旅游、采风探秘,不图能找回什么,只为追踪梦想和青春的影子……
此次,我来到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故乡乌克兰,想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示的这片土地和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及历史烟云,心中仍不免波澜起伏。虽然在乌克兰的几天里,我开始知道这里的人们对那段历史不愿再提及,年经的乌克兰人也不再那样崇拜他们历史上的英雄,甚至有些抵触,但我对这里还是有种亲切感。
在乌克兰的日子里,我们下榻在市中心独立广场边上的乌克兰饭店。独立广场便是当年发生过“颜色革命”的地方,广场周围还摆放着那时为之付出生命的男女们的遗照和鲜花,寄托着逝去者的家人、朋友,也许还有些从未谋面的人们的哀思,这份痛也和苏联的痛一样,被铭刻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中。在路边摆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上,我看到了印有普京头像的卫生纸,由此可见这个民族与俄罗斯之间的裂痕。用一位政治人物的话说就是,乌克兰再也没有可能回到俄罗斯的怀抱了,只能一步步向欧洲走,虽然步履是那么艰难,但,过去的路注定回不去了。
独立广场的中心与世界大多数的城市中心一样,由地上地下两部分组成。基辅的独立广场上除了该国独特的自由女神塑像外,四周都是商业区和城市雕塑,地下则是各类商店,大多以售卖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为主。距此不远的安德烈斜坡上的油画自由市场也颇有意趣。来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在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也见过类似的油画市场,由当地的画家或画商在那里摆卖自己的或收购的作品,感觉有点北京潘家园的意思,只是比潘家园更自由、安静。水平参差不齐,有很漂亮的艺术品,也有不少行画,但价格都不太贵,每幅在人民币2000元上下。
在活动间隙,我参观了几座教堂,都是外表色彩鲜艳、内部富丽堂皇,在蔚蓝的天空下,金顶发出灿烂的光芒。无论是教堂内外,人们都很安祥,脸上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让人心里很舒服。
忙里偷闲,我去了乌克兰著名的西部古城利沃夫,这里素有乌克兰民族文化中心之称。这座靠近波兰的城市,自古以来留下了太多波兰人的痕迹。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苏联先后统治过这片土地,也成就了这座古城的建筑历史,使这里成了著名的世界建筑博物馆。二战时,希特勒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竟下令不准破坏这座城市,侵苏德军绕城而走,从而使这座古城免遭破坏,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动人的历史风貌。据说这里大大小小的各式教堂就留存有100多座,甚至还保留着世上唯一一座连波兰境内都已荡然无存的当年波兰人所建的拉丁式教堂。
从基辅到利沃夫的距离近600公里,需坐5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时已是半夜时分。接我们的大巴车穿行在这座古城的半醒半梦之中,城市灯火明灭,不似大都市的通体透明,灿烂辉煌,梦幻般的街灯和楼群中透出的温暖之光诱惑着你一步步向她走去,从一个灯光下走向另一处深邃中,有无尽的探秘之趣在前方的灯影之下等待着你。我喜欢这不高不矮的历史建筑群,既掩护着她以往的神秘故事,又迎接着明日的阳光普照,不似大都市的高楼林立,使城市街道大白天的也黯然无光;我喜欢这满城的林荫大道,不宽也不窄,行得下车,也走得下人,在浓荫的庇护下使这大千世界合谐安静,有序运行;我喜欢这石块铺就的四通八达的道路,走过先贤、走过不齿,当然也走过我们,不知会在哪个时光隧道的节点上就会与他们撞个满怀,只是愚笨如我此时并不知晓而已;我喜欢在透亮而温暖的午后坐在老城堡的咖啡座上,看满街温文尔雅的俊男靓女和匆匆的游人穿梭在这个古城里,静静等待时光慢慢变老,仅留下若干年后的淡淡回忆给这个世界……
我更喜欢这里的孩子们,是他们给了我乌克兰之行中最亮丽的一抹色彩,照亮了我在异国他乡美妙体验中的生命线。此行众多的社会活动中,除了与乌克兰艺术学院的校长、老师、艺术家们近距离地接触外,最有意义的当属与基辅第五少年艺术学校师生们的互动了。我们与师生们共同探讨少儿美术教育问题,并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书画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现场为他们演示了竹子和熊猫的画法,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的热情、天赋和艺术功底,超乎异常的想象力和驾驭色彩的能力,以及扎实的造型功底都让人为之叹服。他们渴望对中国文化进一步了解、学习、交流的愿望,是那么强烈和真诚。在那个时刻、在那个地方,让人不由觉得浑身充满了使命感和光荣感。我骄傲,我是中国文化大使、中华文明实实在在的传播者!
此行快要结束时,活动主办方把我的国画作品《梦幻家园》、《瑞雪丰年》、《中州三月桃花雪》,送给为这次活动作出突出贡献的中乌双方有关部门。我国驻乌克兰特命全权大使杜伟先生还为包括我在内的数位团员亲笔签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我们在这次庆祝中乌建交25周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为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做出的努力。这为我们匆匆的乌克兰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文作者为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文化大使、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黄山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