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4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年轻一代:中国“墓地危机”终结者?

本报特约撰稿 肖竟   青年参考  ( 2017年04月26日   12 版)

    3月29日,深圳市举办骨灰树葬活动。

    3月26日,江苏省南通市,市民在南通东华塔陵园壁葬区悼念亲人。

    坐拥近14亿的人口规模,中国每年有近1000万人过世。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殡葬业及其衍生产业正在成为暴利行业。

    早在2013年,中国殡葬业营业额就已达到150亿美元。未来5年内,这一数字将以每年10%的速度保持增长。外媒称,未来,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很可能拥有另一个称号:世界殡葬业最繁荣、发展最迅猛的国家。

    殡葬业遇到新商机

    “没有哪个地方的殡葬业比中国发展得更迅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感慨道。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殡葬礼仪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葬礼往往持续数日,包括逝者骨灰停放、悼念、焚香、向逝者供奉饮食等环节,人们希望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思念,让逝者安息。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殡葬习俗催生出新兴产业。

    在2016年亚洲殡葬业博览会上,34岁的中国企业家王单(音)不厌其烦地对潜在客户讲解自己公司的新业务。王单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社交媒体在我们的工作中很重要。当有人去世时,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家人和朋友表达对亡者的追思?我们可以制作视频、照片,把它们放到网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王单的话反映了如今中国殡葬业的新趋势。在他看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年轻族群对传统安葬模式的认同逐渐淡化。“青年看世界的方式与父辈大有不同。如果我们作为从业者不作出改变,那么必然会落后。”

    在大多数殡仪公司根据客户的经济实力随意收费的中国,王单的公司主张在网络上“明码标价”。“在网上定价可以吸引更多年轻族群关注,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他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在中国,像王单这样主张“新型殡葬模式”的人越来越多。在今年清明节期间,北京市举办了首次集体自然葬,首批31位逝者长眠于长青园骨灰林基地。所谓自然葬,就是指使用可降解容器安放骨灰,或者直接将骨灰安放在土中,在安葬区域种植树木花草,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且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让逝者回归自然。每位逝者将有一个专属二维码。通过扫码,人们可以看到逝者的个人简介、墓志铭、相片集、人生旅途,并可以在网上送花、留言,传递哀思。

    殡葬习俗的新变化蕴藏着诸多商机。据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报道,来自蒙古、马来西亚、荷兰等国的殡仪从业者纷纷来华寻找机会,比如,“把骨灰制成人造钻石,这样一来,有钱人就可以把亲人的骨灰佩戴在身上”。

    消费者对殡葬业的一切要求,几乎都有商家予以满足。英国路透社称,中国一些殡葬公司推出了白纸做的iPhone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更有殡葬公司针对无法参加亲人葬礼或无法在节日祭祀亲人的顾客,特别推出 “代上坟”、“代殡葬”服务,替顾客缅怀亲人。

    “活着的时候,你吃鱼;死了之后,鱼吃你”

    不久前,中国民政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倡导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安葬方式,以更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一项针对生态安葬的网络调查显示,在10749名受访者中,支持者占46.2%,反对者占42.4%。舆论对生态安葬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反对者认为,新型殡葬方式是对中国传统“入土为安”观念的亵渎;支持者认为,过去的棺材葬、水泥坟不仅污染环境,且占地面积大,而新型安葬模式弥补了前者的缺点。

    该倡议的支持者之一、曾多次参加民政部殡葬委员会内部会议的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告诉“美国之音”电台网站,无论哪种安葬方式,都是生命的自然“循环”。“我希望自己过世后可以海葬。”他说,“活着的时候,你吃鱼;死了之后,鱼吃你……和死后入土,被虫子、微生物等吃掉一样,都是循环的一部分,这不是挺好的事儿吗?”

    在大军智库主任仲大军看来,中国近10年来的城市化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乡土观念,本乡本土的生存方式不再适合现代人。因此,推行生态安葬方式不会遇到阻碍。“以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土地空间为出发点的措施,我认为都值得提倡……”仲大军告诉“美国之音”,“国家出台这个东西应该是充分考虑了民众的需求。我想这些政策不是随便拍脑袋拍出来的。”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延续千年来的墓葬,并不仅仅是殡葬的问题,更多关系到人文、历史、民族、血脉等因素。墓葬观念延续了千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墓地价格高 民众“死不起”

    对中国这个年死亡人数近千万的老龄化人口大国而言,“无地可葬”正成为全国性的难题。

    《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售罄。其中,广东、山西、山东等省份现有墓穴的供应不足5年。

    对墓地的需求令一些中国城市不堪重负。在香港,给骨灰找地方非常难,更不要说永久墓地了。一些居民不得不选择临时租赁位置——遗体会在6年后被挖出。

    在北京,退休工人李燕(化名)去年花了6.28万元在远郊为病逝的丈夫买下一块0.88平方米的墓地。对李艳来说,买墓地的交易绝对是卖方市场——这个价位在墓地朝向、墓碑用材等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称,墓地价格飙升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在房价备受诟病的北京,墓地价格也让普通市民自嘲“死不起”。《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墓地价格从4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且年均涨幅基本在25%以上。

    墓地涨幅令不少人咋舌,但这不会影响人们的购买热情。据路透社报道,目前,北京有33家公墓,其中一些知名公墓多年前就已售罄。由于有关政策规定今后不再批建公墓,因此墓地价格还会继续增长。

    对李燕来说,海葬、树葬等新型墓葬方式的确更为经济,但她还是花高价购买了传统墓地。对她来说,这是个没有选择的选择——“想到亲戚、街坊邻里背后会指指点点,我最终还是选择保留亲人骨灰的墓葬。”

    在科威特《火炬报》看来,中国许多大城市面临墓地危机。大城市高昂的丧葬费用让居民苦不堪言,一些家庭甚至不得不选择“生在北京、葬在河北”。事实上,河北相对低廉的墓地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北京买家的关注,甚至有人购买河北的住宅做墓地。

    思想开放的年轻一代或许是中国“墓地危机”的终结者。总部设在南京的环保机构“绿石环境行动网络”的一名研究人员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重要的是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灌输环保思想……人们终会明白,在殡葬问题上,自己可以选择更绿色的方式。”

    本版图片来源CFP

 

年轻一代:中国“墓地危机”终结者?
墓地短缺是个世界性难题